从《最后一课》略谈呼应的运用

2017-11-06 20:55佟士平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7年39期
关键词:韩麦尔老头儿法语

佟士平

呼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写作技法,就是在一篇文章中,前边有交代,后面有着落。从学过的许多课文中都可以找到运用这种技法的例子,呼应在一篇文章中的作用是很大的,它可以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完整,中心更突出、明确、鲜明,它通过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思考,加深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简单地说,合理运用呼应的手法,可使“人”各得其所,可使“事”来龙去脉清楚。

在呼应的运用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以都德的《最后一课》为例,呼应的运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最后一课》中,作者至少运用了四次大的呼应:

(1)“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上气不接下气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里。”

“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诧异,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2)“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他只在督學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

(3)“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现在我明白了,镇上那些老年人为什么来坐在教室里……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40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4)“其中有郝叟老头儿……还带着……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在教室后排座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连声音都发抖了。”

从以上几组呼应的例子中,不难看出呼应手法运用的一些固有的特征:

1.“呼”与“应”是对应关系,“呼”在前,“应”在后,二者缺一不可;

2.呼应在文中的位置不固定,可以在文章的开头、中间,亦可以在文章的结尾;

3.呼应在文中的应用并不是对前面文字的简单重复,而是前边内容的延伸、深入,使情节发展更合理、自然、耐读、吸引人,不茫然。

在《最后一课》中,通过呼应的运用,使前边提到的事——听课的人多、气氛严肃,在后边有了交代——上最后一课以表示感谢,以表示对将要失去国土的敬意;使前边设置的悬念——出了什么事啦,为何穿礼服,在后边有了揭晓——普入侵不许学法语要改学德语,穿礼服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堂法语课;使前边提到的人物——郝叟老头儿,在后边有了具体的描写——他已经戴上眼镜,捧着初级读本,一起拼字母。

此外,呼应的运用也不可过于频繁,应该依文章叙述的需要而设置,不需时尽可舍去,免得造成行文罗嗦,拖泥带水。endprint

猜你喜欢
韩麦尔老头儿法语
提升法语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研究
在对比中突出人物形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勒特上尉的信》随堂练习
下课之后
谁说法语浪漫如云?
换活儿干的老头儿
一百万只猫
老头和老太
法国呼吁抵制英语入侵
《最后一课》的主人公到底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