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父亲 流芳未歇
——纪念父亲于杰百年诞辰

2017-11-07 12:13于莎燕
黑龙江史志 2017年9期
关键词:农业工作

于莎燕

怀念父亲 流芳未歇
——纪念父亲于杰百年诞辰

于莎燕

编者按:于杰同志(1917—1971年)在党的领导下,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平建设时期,几十年来始终忠诚于党的事业,对黑龙江省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尤其是对农业开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黑龙江省农业开拓者。值此于杰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诚以此文缅怀纪念,让他光辉的一生激励我们向着实现全面龙江振兴发展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于杰(1917—1971年)

诗人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的父亲于杰同志就是这样一位虽死犹生的人。今年10月7号是父亲100周年诞辰纪念日,几十年过去了,我从未忘记过父亲,他的音容笑貌深深地印在脑海里,他的光辉业绩永远激励后人前行。

父亲于杰,原名窦长祥,1917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临朐县辛寨乡东黑洼村。1924年在本村私塾读初小,1932年考入县城高小,1934年考入济南乡村师范学校。父亲从小天资聪慧、记忆力好,所学内容粗读三五遍,皆能背诵,每次考试名列前茅,深得长辈喜爱。1935年年仅18岁的父亲在济南乡师读书期间接受进步思想影响,参加了学生救国联合会,并担任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长,他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抗日宣传活动,印发材料,激发青年们的爱国热情,1936年3月经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7年夏,父亲担任济南乡师党支部书记。1938年1月日军占领临朐,白色恐怖笼罩全县,党组织活动转入地下,同年9月,中共临朐县委成立,父亲担任第一任县委书记,从此在党的领导下,发动群众,发展党员,建立抗日武装。同年12月被任命为农民武装独立团政委,全面组织领导临朐县的对敌斗争,同日寇展开殊死搏斗。之后组织又多次调动工作,曾任山东鲁中区党委蒙山工委书记、山东泰宁县委书记等职。

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从解放区抽调大批干部挺进东北,1945年12月父亲随山东干部大队来到东北。1946年初,中共东北局任命父亲为土改工作团团长,他率领30多人深入黑龙江密山、鸡西、林口等地农村,发动群众,减租减息,反奸清算。1946年2月至1948年3月父亲分别在黑龙江,吉林两地多区县开展大规模的土改工作。父亲知难而进,讲究策略,集中打击那些民愤大的地主恶霸势力,使土改运动得以健康发展。在此期间,父亲撰写了多篇文章,刊登在党报上。

于杰同志(右一)在田间与群众研究春耕生产

父亲1950年12月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1951年3月奉调回国。1951年3月至1967年年初,父亲先后担任松江省政府秘书长、副主席,黑龙江省副省长、省委常委兼农工部部长,嫩江地委第二书记、行署专员,松花江地委第二书记、省委书记处候补书记、书记处书记等职。从五十年代开始,父亲长期分管农业工作,他走遍了龙江的山山水水,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他一年大部分时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真正做到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父亲不管走到哪里,一直保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平易近人的优良作风,深得人民群众的拥戴。父亲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省委的统一部署,为黑龙江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到农村蹲点,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到了1953年全省组织起来的农户已达85%左右。试办了788个农业合作社,取得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好成果。毛泽东主席在《关于农业合作化论》一文中高度赞扬了这一办社经验,并号召全党认真学习。党的七届六中全会之后,农业合作社在全国迅速发展起来,父亲成为当时全国的先进典型。1964年1月至1966年5月父亲先后担任阿城县和呼兰县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团总团负责人,父亲工作深入、作风朴实、讲究原则、谨慎从事,认真贯彻群众路线,强调运动成果要落在农业生产上,一定程度减轻了“运动”带来的损失。父亲每次下乡,白天和农民一边劳动,一边谈心,晚上和大家一起住在火炕上。早上起来很早,背着粪筐去拣粪,赶上修猪舍时,他亲自帮助设计、亲自拿起工具投入修造,一干就是一天,完全和群众打成一片,老百姓根本不知道他竟是省委书记。

1966年 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了,父亲从“文化大革命”初期直到1971年12月去世,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开始主管农业工作,后期主管全省经济工作。1967年3月父亲作为革命领导干部代表被结合,1970年任命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1年8月在省委三次党代会上当选省委副书记。这期间,父亲已经患病,他拖着病体、忍着病痛,为保证全省经济工作正常运转,顶着巨大压力,日以继夜地工作着。父亲和许多领导干部一样,被“造反派”罗织罪名,打成“走资派”,父亲虽没有被关进“牛棚”,但被戴上“修正主义”帽子,横遭诬陷迫害。因此,他白天被批斗,晚上通宵达旦地忙工作。当年曾担任过父亲秘书的刘绍恒叔叔这样回忆:于杰同志和杨易辰同志等尚未被打倒的领导干部负责省委的日常工作,白天都有“造反派”找省委要求解决各种各样问题,他们常常揪住领导干部不放,一纠缠就是好长时间,或好多天,所以那时还能坚持工作的省委负责同志,几乎成了地下工作者,白天分头工作,晚上临时找个秘密地点开会,昼夜操劳,行无定所,生活相当艰苦,经常吃不上饭,睡不好觉。有一次晚上在颐园街3号碰头,自己动手做了一回素炖白菜,就香的没法了。这是父亲当时工作情况的真实写照。由于长期过度劳累,积劳成疾,1971年12月20日,父亲率队参加全国计划会议期间,因突发心肌梗塞,病逝于北京,享年54岁。

父亲18岁参加革命,21岁担任抗日时期党的县委书记,54岁也就是去世那年当选省委副书记,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年代,还是在轰轰烈烈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无论是在白色恐怖的艰苦岁月,还是在“文化大革命”泰山压顶的困难环境,父亲对党的事业栉风沐雨、不分昼夜、始终如一、忠心耿耿,如同每天新出来的太阳,心里总是有一团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就像一只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灭了自己。

父亲英年早逝,走得那么早、那么匆忙,他没能看到“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四人帮”的垮台,改革开放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更看不到母亲和女儿们的今天……。甚至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候没有亲人在身边陪伴,也没有给后人留下话语,当我们全家人赶到北京时,父亲已驾鹤西去。父亲和蔼可亲,乐观豁达,博才多学,爱好广泛,他喜欢写作、书法,生前曾撰写了大量笔记、日记、未发表的文章和书法作品,可遗憾的是,几乎全部失落和毁掉,连父亲的照片也是寥寥无几,想到这些,怎能不让人潸然泪下,心痛如绞。

先人已逝,情缘不了,父亲虽然离开我们已经整整46年了,但是无论到什么时候,无论发生怎样的变化,父亲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的革命精神永远鼓舞我们向前,他的高尚品德永远激励我们成长,他的不朽业绩永远日月同辉,他的光辉形象永远扎根于心。父亲,今年是您的百年诞辰,您的儿孙齐聚您的碑前,我们欣慰地对您说,妈妈和我们都很好,幸福地工作学习生活着,您的后代,您的家人永远爱着您,想念您!

这次我们家人一行到山东祭拜父亲,追忆往事,接受教育,寄托哀思,得到了临朐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热情接待,我们深受感动,在此深表最衷心地感谢!特别是我们看到了高速发展的新临朐,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百姓过上了当年父辈一生为之奋斗的幸福生活,我们倍受鼓舞,特别高兴!如今我们的母亲已是94岁高龄的老人,身体仍旧硬朗,作为一名1938年参加革命,曾与父亲多年并肩战斗,从蓬莱走出来的山东人,一直心系山东,关注老家,母亲因年事已高不能同来祭扫,但她一再表达了与我们同样的心愿,衷心祝愿山东老家经济发达,事业兴旺,社会稳定,人民安康,明天更加美好!

猜你喜欢
农业工作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山西农业
不工作,爽飞了?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选工作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的喜与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