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电影“父亲三部曲”中的文化解读

2017-11-07 19:58钟露
戏剧之家 2017年19期
关键词:中西文化李安

钟露

【摘 要】电影自1895年问世以来,迅速融入进民众的娱乐生活中,并成为人类文化意识表达的一个重要载体。其中,民族电影更是成为文化认同的一种直接表达。李安导演作为台湾导演中第一个成功登上国际舞台的领先者,以其对中西方文化的领悟与糅合向世界积极展现了台湾电影的魅力,其中所表现的文化认同更是值得我们探究。

【关键词】李安;父亲三部曲;中西文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9-0100-02

李安出生于台湾,父亲是江西人。从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24岁进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学习戏剧导演专业,27岁进入纽约大学电影制作研究所,取得硕士学位。中西文化的滋养培育了李安不一样的文化性格,也为李安日后成为能驾驭好中西不同题材的优秀世界性导演打下了基础。“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作为李安初立世界影坛的开山之作,无疑成为我们对李安文化认同探究的最佳切入点。

一、文化杂糅中的坚守

在其“父亲三部曲”中,随处可见中西文化的杂糅。《推手》是李安的第一部正式作品,讲述了一位中国传统老父亲老朱退休之后被儿子接到美国,由于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等原因与“洋媳妇”玛莎产生家庭矛盾后,引发对祖国无限思念的故事。该片中中国老父亲与美国儿媳妇的矛盾无疑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一个缩影。

《推手》的开头,少用台词,主要以老朱和玛莎二人不同的日常活动来表现两种文化的特点:身穿传统中式服装和布鞋的老朱在打太极拳、写书法,一头金发的玛莎坐在电脑前写作时而叹气,为了不影响儿媳,老朱小心翼翼地搬动桌椅,上下楼梯也尽量轻声;两人准备不同的食物,一个是炒菜米饭一个是蔬菜沙拉,老朱因不会操作微波炉而受到儿媳的指责;玛莎的日常运动是跑步和拳击练习,老朱对这项运动则是付之一笑。老朱的唯一消遣是看看中国戏剧、武侠类的录像带,而玛莎则要求老朱必须戴上耳机以保证电视音效不影响自己的写作。两人的相处客气又带冷漠,从无正面冲突,但也显示出二人因为习惯、观念不同造成的难以沟通的困窘局面。在画面构图上,两人的活动大部分在同一画面。由此暗喻了中西文化交流中不可避免的对立,观众清楚了解到中西文化的不同形态。在此二元对立中,李安的态度是很明显的:推手不依靠硬逼硬顶硬打取胜,而是在调和软磨至己顺人背时,才抓住时机发功取胜。这种“以柔克刚”的生存方式和斗争手段,与西方文化里那种尚冲突、硬碰硬的精神是不一样的,它十分形象地体现了中国哲学的一种内在精神。

李安對两种文化都持肯定态度,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偏爱也是明显的。《推手》的家庭矛盾无法调节时,老朱选择离家出走,儿子儿媳深刻反省后,开始理解中国老父亲的生活,老朱还是选择出去独居,并遇到了自己在美国唯一的依靠——陈太太。借此深刻反映出中国文化的自主性。李安离开台湾后,虽对自身的文化身份建构有挣扎和怀疑,但在中西文化的杂糅中还是选择了坚守中国传统。

二、观念对立中的交融

如果说《推手》重点展现的是中西文化的杂糅,那么“父亲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喜宴》则展现了中西文化碰撞后的交融。该片讲述的是定居在美国的同性恋者高伟同为了打发从台北而来逼婚的父母,与落魄女生顾葳葳假结婚而展开的一连串故事。这部影片略带幽默地将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传统伦理道德的对立展现出来,主要表现方式是人的情感矛盾。

第一个矛盾是家庭伦理观念产生的矛盾。高爸高妈代表的是传统中国父母形象。望子成龙和延续香火可以说是中国父母对晚辈的两大期望。高伟同为完成父母愿望而找到顾葳葳假结婚。此举表现了他作为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长大的中国人身份的孝道意识。孝,首先是顺从,听从父母的话,其次是延续香火,为家庭的传承负责。但是,伟同对第二点还欠缺考虑,这也是他在西方文化意识影响下的结果。

第二个矛盾是家庭长幼关系产生的矛盾。在传统中国长幼关系中,长辈对事情拥有绝对的决定权。而在跨国文化环境中,这种长尊幼卑的关系不复存在。比如,在婚礼策划、提亲礼节、喜宴举办方面,伟同、葳葳受美国自由、开放、尚简的社会风气影响,而知礼数、重礼节的高家长辈虽有不满,还是尊重晚辈的选择。但伟同、葳葳血液里流淌的中国人基因决定了两人也摆脱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最终按照父母的意愿举办喜宴。这既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也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的结果。

第三个矛盾是婚姻观念不同产生的矛盾。伟同与葳葳的婚姻是为满足长辈的中国传统婚姻观的产物:在一定的适婚年龄下以延续香火为目的的异性婚姻。而伟同与他真正的同性爱人赛门的结合,不考虑父母的意愿,也不因为年龄的合适就一定迈向婚姻殿堂,更不以生儿育女为目的。在美国的婚姻观念中,同性恋是受到认同的,但是中国人却无法接受。

重重矛盾下,伟同与葳葳假结婚的骗局注定败露,而结局却出人意料地由无法化解的难题变成略带畸形的团圆。这也说明了,中西文化交流中碰撞最终会擦出火花,有其闪光点之所在,这样的交融是能被不同文化的中西方人逐渐适应乃至接受的。

三、家庭解构中的融合

《饮食男女》作为“父亲三部曲”系列影片的第三部,李安首次把故事场景设置在台湾,但其主题依旧注重表现家庭中的恋爱婚姻问题、新旧观念冲突和人生目标的追求。影片的故事情节围绕着“食”和“性”两方面展开:一位每周末等待三位女儿回家吃饭的退休厨师老朱,面临的家庭问题与两代冲突。借由彼此的生活与冲突,建构出不同年龄层、不同职业的价值观。

《饮食男女》所表现的家庭解构和重组,虽然并不直接来源于中西文化的冲撞,但也是以文化观念的冲突为内核,并以此影响和制约着不同人物的情感和行为。在影片中,中国饮食文化得到了充分展示,而正是这种饮食文化,既是老朱和三个女儿维系感情的纽带,也是他们生活欲望的一种象征。同样,西方基督教文化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展示,它不仅是家珍的精神支柱,也多少影响了其他人的思想行为。三个女儿的婚恋及其与家庭的关系使影片的叙事多头并进,家珍是中学老师,却总是生活在对初恋的回忆中,后与同校的体育老师结婚;家倩在一家国际航空公司任职,她工作上精明强干,但感情生活却不顺利,总是找不到自己的真爱;家宁在肯德基餐馆打工时与同事的男友产生了感情,成婚后即搬出去另过。但老朱的婚事却是整个叙事中暗藏的主线,他表面看似传统守旧,实际上却是家中最懂得追求真爱和幸福的人。对于个人婚事,他完全摆脱了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

影片的原生家庭由父亲与三个女儿组成,最后变成四个家庭。原来的家庭就此解体:家珍、家宁嫁人独立,组成新家,甚至父亲也重组家庭脱离了原来的家,只剩家倩一人坚守。对家庭的解构,直接表现了中西文化不同影响的效果。而这种解构,又是一种重组。新的家庭延续了各自的美好。文化融合使得原本危机四伏的家庭走向包容理解,这就是李安导演对中西文化交流趋向成熟的认同。

李安的成长及求学经历使他获得了多重文化身份,通过“父亲三部曲”,他向世人展示了其对中西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更将中西文化的交流过程中的复杂态势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多重文化身份的建构与认同,也正是全球化过程中人们日趋困惑的难题。我们应学习李安导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也要适应中西文化的交融,继而以包容的心态、取长补短的方式来推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促进。

参考文献:

[1]焦雄屏.映像中国[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卢非易.台湾电影:政治、经济、美学[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

[3]张靓蓓.李安十年一觉电影梦[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

[4]李晨.李安电影的东西方文化观——解析“父亲三部曲”[J].华文文学,2004(02).

[5]力子.融合中西之长创造完美电影——李安访谈录[J].当代电影,2001(06).

猜你喜欢
中西文化李安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李安电影视听语言的美学特征
中西文化视阈下的《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如何克服语言教学中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的异质共生——以英译《浮生六记》为例
李安电影“父亲三部曲”中女性意识
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中西文化语境下月亮的“意”与“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