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伊川徐阳墓地的族属

2017-11-09 00:53吴业恒
大众考古 2017年6期
关键词:墓葬墓地

文 图/吴业恒

河南伊川徐阳墓地的族属

文 图/吴业恒

徐阳遗址位于河南伊川县鸣皋镇徐阳村周围,2013年发现并随即开展勘探和发掘工作。四年来,调查面积数十平方公里,勘探面积50余万平方米,发现墓地、城址等重要遗存。2015~2017年,我们在徐阳墓地发掘清理不同时期墓葬50余座,除了6座西周墓和4座宋代墓葬外,其余均为东周时期墓葬,此外有陪葬车马坑,对徐阳墓地的文化面貌、性质等都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

墓地葬俗

徐阳墓地东周时期墓葬墓向以东西向为主,极少数南北向。葬具均为木棺,大型墓葬葬具为一棺一椁,中小型墓葬葬具为单棺。部分埋葬较深的大型墓葬椁板底部尚未完全腐朽。葬式除部分墓葬因盗扰不明外,均为仰身直肢葬,东西向墓葬头向以朝东为主,极少数头朝西,南北向墓葬头向均朝北。从已出土的遗骸观察,女性个体比例较大,且普遍身材高大,部分遗骸头骨呈现出明显的蒙古人种北亚类型体征,与墓地发现的西周时期墓葬出土遗骸体征存在差异。

M1对应的陪葬车马坑

随葬陶器组合以绳纹罐、单耳罐、盆为主

东周时期大型墓随葬遗物以铜器为主,有少量玉器、金器、石器、水晶饰品等,均放置在棺椁之间。铜器主要有鼎、豆、罍、壶、盘、匜、舟、鬲、戈、编镈、编钟等,石器有编磬等,玉器、金器、水晶等均为墓主佩饰。

中型墓随葬遗物放置在棺内一侧,以铜器为主,也有陶器、玉石器等。铜器有鼎、簋、鍑、粉盒、勺、带钩等日常生活用具,也有矛、锛、铲、戈、镞等兵器,玉石器有玉环、玉猪、砺石等,陶器仅见陶罐。大、中型墓随葬铜鼎内均发现有牛骨、羊骨、猪骨等。

小型墓随葬遗物有陶、铜、骨、石等,或置于壁龛,或置于棺内。随葬陶器以陶单耳罐、绳纹罐、陶盆组合为主,陶鬲、罐、盆组合次之。陶器均为生活用具,有罐、鬲、盆、杯等。骨器极少,仅见骨镞。普遍有在单耳罐内放置羊骨、陶鬲内放置猪骨的现象。

考古勘探与发掘情况表明,徐阳墓地大、中型墓葬西北部均有与之对应的陪葬车马坑,车马坑最大的约90平方米,最小的10余平方米,从已清理出的三座车马坑分析,均为东西向,都存在在车马坑东北角或北部放置马、牛、羊头和蹄的殉牲现象。大型墓葬车马坑车前配四马、三马或两马,中型墓葬车马坑内车前仅两马。主车马头部均饰有大量骨贝串饰,车后有随葬家犬的情况。车马饰件有铜马衔、马镳、当卢、骨镳、骨管、骨贝等。此外,还在部分中小型墓葬近底部填土中发现马、牛、羊头和蹄殉牲现象。这种殉牲习俗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西北长城一线,普遍认为是戎人或狄人的埋葬习俗,中原地区未见此类葬俗。

发掘现场

墓地年代

徐阳墓地未发现明确纪年遗物,因此年代需要通过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组合来判断。东周时期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为伊洛河流域这一时期典型的墓葬形制。两周时期,除王侯将相墓葬有墓道以外,其余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大型墓葬出土铜礼器组合、形制及纹饰特征等都与洛阳中州路春秋中晚期铜器墓(二期、三期)相同。铜器纹饰流行蟠螭、蟠虺纹。部分小型墓中鼎豆壶盘组合与东周王城遗址春秋中晚期墓葬基本相同,器物形制也基本相同。此外,墓地中、小型东周墓葬流行陶单耳罐、绳纹罐、盆组合和铜鼎、铜簋、陶罐组合随葬,伴出铜鍑、带钩、铲、锛、戈、矛、镞、砺石等生活用品和车载兵器。陶器组合以及伴出铜石器等与春秋时期西北地区戎人墓中出土遗物相同或相似。这些迹象表明,徐阳墓地东周时期墓葬年代应为春秋中晚期。

文化面貌的嬗变

徐阳墓地东周墓葬殉牲习俗带有明显的戎人或狄人葬俗特点,而与周边地区同时期葬俗迥异。小型墓葬中流行的随葬单耳罐也具有戎人文化特征。这是徐阳墓地与周边同时期文化相比最为独特的地方,是墓地主人独有的民族记忆和精神烙印。另一方面,徐阳墓地的文化面貌也有明显被中原文化同化的现象,在大型墓葬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已发掘的三座大型墓葬,呈东西一条线分布,M1位于墓地的最东部,M2位于最西部,M6位于中西部,除M1被盗扰外,其余两座大墓保存完好。M1年代早于M6,M6随葬遗物有铜鼎、簋、壶、鬲、豆、戈、盘、舟、匜和玉佩、琮,金器、陶罐等。器型特征与同时期东周王城出土同类遗物相似,不同的地方在于墓主贴身配饰有金耳环、鎏金虎形牌饰等。M2随葬器物除墓主佩饰外,皆放置在棺椁之间东西两侧,有铜礼器(鼎豆罍壶盘匜舟组合)1组,编镈、编钟、编磬,以及水晶、玛瑙等少量随身佩饰。除墓主随身配饰外,基本完全中原化。这是大型墓葬中物质层面被中原化的重要表象。

M2墓室底部

M2出土铜编镈及编钟

在精神层面主要体现在陪葬车马坑中殉牲习俗的变化。M1车马坑内放置车7辆、马18匹,其中四马驾车2辆、三马驾车2辆、两马驾车2辆,一辆车前无马。车马坑北部自东向西整齐摆放有马头、蹄12组,牛头、蹄19组(因部分被盗扰,实际数量应该更多),羊头、蹄37组,在西北角还散乱放置一些牛头和羊头。M6陪葬车马坑内葬马13匹、家犬1只、车6辆,其中四马驾车1辆、三马驾车3辆,无马车2辆。东北角散乱放置大量马、牛、羊头和蹄。M2陪葬车马坑暂未发掘。

从车马坑内车辆,以及马、牛、羊头和蹄摆放情况看,M1车马坑摆放整齐有序,礼仪性十分明显,而M6车摆放已经比较随意,象征性的成分大为增加,显示出其精神文化受到周文化的强烈影响,本民族信仰及习俗正在逐步减弱,甚至消失。

M6墓室底部

徐阳墓地与陆浑戎

徐阳墓地中戎人葬俗表明墓地的主人有别于周边其他文化,那么他们属于谁呢?中原腹地怎么会有戎人呢,而且还有这么大一片高规格的墓地?戎是先秦时期中原各国对西北地区居住的游牧民族的统称,而伊洛河流域地处中原腹地,天子脚下,何来戎人呢?文献记载,伊洛河流域的戎人有很多支,徐阳墓地又属于哪一支戎人遗存呢?想回答这些问题,要先对两周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简要梳理。

戎人对中原王国的威胁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存在。先周时期,居住在泾河、洮河流域的周人先祖与戎人时战时和,周人势力较弱,古公亶父时期,周人被迫放弃原来的居住地,向岐山脚下一带迁徙,戎人跟随周人的脚步也渐次内徙。古公亶父以后,周人逐渐强盛,戎人臣服于周。虽然如此,有周一朝,戎人始终是周人的巨大威胁,周宣王“料民于太原”,就是因针对戎人的战争而起的。西周后期国势日衰,戎人强盛,平王即位后被迫东迁,关中之地尽为戎人所有。秦襄公护驾有功,始为诸侯,力战数代,战抚并用,终霸西戎。秦霸西戎以后,对戎人采取驱逐迁徙之策,许多戎人部族不得不含恨离开故土,远徙他乡,淹没在民族融合的大潮中。

那么伊洛河流域又是什么时间出现戎人的呢?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载:“初,平王之东迁也,辛有适伊川,见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

从这则记载看,大概在两周之际伊川已有戎人居住,它们有“披发祭于野”的礼祭活动,这种祭祀活动显然与周人的礼仪活动有别,在周人辛有看来,这是一种落后的礼仪活动,因此他说“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对辛有这句话的理解,很多人认为是辛有对伊洛地区尽为戎人之地的预言,但我认为辛有的这句话是对当时民族发展规律的总结。辛有认为这些戎人的文化落后,进入中原先进文化腹地,大概不到一百年,他们很快就会被先进的中原文化所同化,最先消亡的不一定是他们的物质和肉体,而是他们的由宗教信仰和礼仪方式构建的精神文化。作为维系民族文化纽带的精神文化一旦消亡或丧失,也就意味着这个民族的彻底消失和灭亡。所以这段话表明,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之前,伊川一带已有戎人居住的事实,并非说明辛有有预测未来的能力。

伊洛河流域戎人部落都有哪些?

《左传•僖公十一年》载:“夏,扬拒、泉皋,伊雒之戎,同伐京师,入王城,焚东门,王子带召之也,秦晋伐戎以救周,秋,晋侯平戎于王。”《史记•匈奴列传》《汉书•西羌传》都有类似记载。扬、拒、泉、皋,指的是四处戎邑。扬在今永宁县西,拒即宜阳县西渠谷水,泉在今洛阳市西南,皋即嵩县东北鸣皋山下。扬、拒处于洛河流域,泉、皋处于伊河流域。这两支戎族生活在伊洛河之间,被统称为伊洛之戎。这两支戎族势力强盛,曾参与王子带之乱,攻入过东周的王城,焚烧王都的东门。

M6出土鎏金铜挂件

根据文献记载,春秋时期分布在伊洛河流域的戎人部落有9个,即陆浑之戎、伊洛之戎、阴戎、泉皋、扬拒、允姓之戎、姜戎、蛮氏、九州之戎。其中陆浑之戎、伊洛之戎、阴戎、泉皋、扬拒、九州之戎,以居地名;而允姓之戎、姜戎和蛮氏,以姓氏名。这些戎支来源去向因文献阙如,大多难以考证,以陆浑之戎最为有名,文献记载也最为详尽。

为什么说徐阳墓地是陆浑戎墓地?

首先,徐阳墓地处在陆浑戎活动范围的核心区域。据考证陆浑戎分布的大致范围在今伊阙、鹿蹄山以南,伏牛山以北,熊耳山以东区域内,徐阳墓地所在的顺阳河流域为陆浑戎活动核心区域。而其他戎人部落活动区域均不在该区域。

其次,徐阳墓地西2公里的宜阳南留古城遗址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证实其为两汉时期陆浑县县治所在。西汉时期距离陆浑戎灭国时间并不太远,当时这一区域应该还有大量的陆浑戎后裔生活居住于此,陆浑戎对当地的影响依然存在。中国古代州县设置,基本都有历史依据,陆浑县治所在必是陆浑戎或其后裔分布较为密集区域。

陆浑戎活动中心,及晋灭陆浑戎示意

第三,公元前525年,晋国大将荀吴挥师攻灭陆浑戎,陆子奔楚,余众逃甘鹿,周人趁火打劫。徐阳墓地西北约10公里有鹿蹄山,山北为洛水,洛水和鹿蹄山之间有甘国,鹿蹄山东侧有甘水河,我们推测甘鹿并非邑名,而是指甘水河、鹿蹄山一带。东周时期此地为甘公封地,是周王朝西南边境,与陆浑戎接壤。由于周人早已得到晋人攻打陆浑戎的消息,也料定面对强大的晋国,陆浑戎必败无疑。陆浑戎逃跑路线要么向南奔楚国,要么向西北逃入周境,别无他途。事情发展也正如周人所料,周人伏兵甘鹿地区,趁火打劫,坐收渔翁之利。以此推之,陆浑戎活动中心应该距离甘鹿不会太远。

第四,徐阳墓地发现的“四马驾车”和“五鼎四豆”的礼器组合也与陆浑戎“子”的爵位和诸侯的身份相符。陆浑戎爵位为“子”,也是一个小诸侯。

第五,徐阳墓地的年代约略在春秋中晚期,陆浑戎自公元前638年迁入伊川,公元前525年被消灭,立国凡114年。时间跨度上与徐阳墓地年代相当。

综合以上分析,徐阳墓地发现的戎人遗存在时间跨度、地域分布、历史沿革、葬俗特征等方面都与“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的陆浑戎族群高度吻合。徐阳墓地应为陆浑戎贵族墓地。

当然,截至目前我们对徐阳墓地的考古工作尚未结束,所获的信息仍然不太全面。本文只是对目前所获信息的一些初步分析,随着考古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我们的认识会更全面、更深入、更准确。

(作者为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墓葬墓地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山西垣曲北白鹅墓地M5出土有铭铜器
春秋战国时期西戎墓葬葬俗初探
墓葬头向反映的文化传承——海岱地区史前埋葬习俗之一
河南渑池发现42座春秋戎人墓葬 形制与陆浑戎王墓基本一致
包山底
无天于上2035 第4话 新任务
河南洛阳发现曹魏时期大型墓葬
最大坟场
时空守护者之宇宙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