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绝代 巩义夹津口唐墓出土瓷器

2017-11-09 00:42郝红星王青梅
大众考古 2017年6期
关键词:双环器物

文 图 / 郝红星 王青梅

风华绝代 巩义夹津口唐墓出土瓷器

文 图 / 郝红星 王青梅

河南巩义夹津口唐墓出土的一批瓷器,虽然遗留一些隋代因素,但主要特征为唐代早期无疑。过去因为对早期唐俑的不了解,以至于对年代判断失误。此墓年代的重新断定,对唐代早期白瓷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981年秋,河南巩义城南15公里的夹津口镇一砖厂在取土过程中发现一处古墓,当时的县文管所所长傅永魁同志赶到时,古墓上部已被破坏,从墓葬下部来看,为斜坡墓道的土洞墓,墓室长约2米,宽约1.5米,部分器物已被群众取走。傅所长随即对墓室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连同追回的墓葬随葬品共30余件。

器物后来移交给巩义市博物馆,一直被认为是隋代瓷器而为世人乐道。巩义文管所的刘洪淼所长等曾撰写《河南巩义出土隋代白瓷浅议》,在2003年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古代白瓷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文管所的王保仁先生、张新月女士后来撰写成《河南巩义市夹津口隋墓清理简报》一文。之所以有这样的观点面世,可能与当时发现的唐代早期瓷俑较少有关。实际上这座墓所见的瓷器与偃师崔大义妻墓、偃师柳凯墓、孟津朝阳村唐墓、巩义北窑湾6号墓(M6)等出土的器物十分雷同,故它的年代没有那么早,约在唐代早期偏晚阶段。

出土器物

夹津口唐墓内出土瓷器31件,大部分为白胎,涂红彩,然后施透明釉,釉厚处呈青黄色。镇墓兽,共2件,包括人首镇墓兽1件和兽首镇墓兽1件。

人首镇墓兽,头顶短弯角(残),弓背,背饰短鬣,无尾,前肢短小,近乎直立,爪足,后肢蹲坐地。中型耳,浓眉,大眼,宽鼻翼,嘴巴前伸,嘴紧抿。残高27厘米。

兽首镇墓兽,头顶短弯角,弯角一折,小耳位于板状短鬣前,近乎直立,爪足,后肢蹲坐地。浓眉凸眼,扁平鼻头,鼻翼很宽,抿嘴。高26厘米。

人俑,共12件,包括武士俑2件、文官俑1件、幞头俑2件、胡帽俑1件、伏听俑1件、半翻髻俑1件、低髻俑2件、双环髻俑1件、椎髻俑1件。

武士俑,白胎,施青白釉。头戴宝顶盔,身穿锁子甲,甲身上部有顿项,中部有宽腰带,内着交领窄袖襦,下着裤,足着靴。高32厘米。

缺首武士俑,身穿右衽阔袖褶,下着大口裤,足着履。残高15厘米。

文官俑,白胎涂红彩,施青白釉。头戴平巾帻,内着交领窄袖襦,外着裤褶,最外披裲裆甲,腰带两周匝带,足着云头履。高31.5厘米。

幞头俑,白胎,施青白釉。头戴幞头,身着团领窄袖襦,外罩交领窄袖袍,腰束带,下着间色裤,足着靴,拱手立地。高24.6厘米。

幞头俑,白胎,施青釉。头戴幞头,身穿团领窄袖襦,外罩翻领半袖袍,下着小口裤,足着靴。高24.2厘米。

胡帽俑,头戴翻沿高顶胡帽,身穿团领窄袖襦,外披翻领半袖袍,腰束带,下着裤,足着靴。高15.5厘米。

伏听俑,头戴幞头,身穿长袍,腰束带,下着裤,足着靴。俑侧视体健貌端,但下身略为短小,脸、胸、膝、足皆触于底板。长14.5、宽6.5、高4.5厘米。

半翻髻俑,头梳半翻髻,身穿交领窄袖襦,外罩交领半袖。腹部以下残。俑天庭饱满,眉线细长,微闭眼,悬鼻小口,颇似佛像。残高14.5厘米。

低髻俑,头梳低髻,身穿“U”领窄袖襦,下束曳地长裙,足着履。裙子下部间涂红条彩,以示为间色裙。俑低髻高耸,眉眼含笑。高21厘米。

缺首低髻俑,身穿“U”领窄袖襦,肩背有披帛,下束红色曳地间色裙,足着履,袖手腹前,立于方形底板上。残高14厘米。

双环髻俑,头梳双环髻,头部两侧各有凸棱。身穿交领窄袖襦,肩披宽帛,下束红色曳地间色裙,足着履,左手捧碗于腹前,碗内放置面点。高23厘米。

椎髻俑,头发上梳,于脑后挽成椎髻,身穿右衽翻领窄袖袍,腰束带,下穿红色间色裤,足着履,抄手立于地。俑眯眼,小嘴微噘。高19厘米。

动物俑共10件,包括马1件、骆驼1件、牛1件、猪2件、羊1件、狗1件、鸡1件、鸳鸯2件。

马,勾首,低头,平背,撅臀,束尾残。马分缨,披鬣,背置鞍鞯,络头、攀胸、鞦均模印,其上饰以菊花状杏叶。长29、高21厘米。

骆驼,昂首,扬脖,嘴微张,尾残,四肢直立于地。驼有攀胸、鞦,背置圆毯,双峰间搭一驮囊,囊侧悬挂瓶、束丝。长28、高24厘米。

牛,体壮身短,低首,耸肩,平背,长尾甩于左臀,四肢均残。牛首模印络头,身无革带。长14、高8厘米。

猪,合模制成。肩高臀低,四肢曲卧于地。长嘴,大眼,阔耳,长鬃。腹部压印月牙形小坑,以示毛发。长14.5、高6厘米。

羊,合模制成。颔首低眉,平背无尾,四肢蜷曲于地。羊抿嘴,弯角高竖头顶,角下有小耳。脖下、前肢、脊背有压印纹。长12、高6厘米。

狗,昂首,扬脖,斜立上身,前肢斜支,蹲坐于地。狗小凸眼,大耳朵,尾巴甩于右腰间,前后肢间有泥条连接。长6、高10厘米。

鸡,头圆喙短,矮冠,肉垂与颈羽突出,翅小而尾长。颈羽以上多施青黄釉,颈羽以下多涂红彩。长11、高11厘米。

鸳鸯。2件形状、大小一样。长喙圆首,圆眼,短脖而肥身,翅羽舒展。长11、高9厘米。

家用器具,共7件。包括碓1件、磨1件、灶1件、牛车1件、茶盘1件、炉1件、罐1件。

碓,仅见碓柄、杵、支架。碓柄,长方形,头圆尾方,头下方固定有锥状杵。支架呈“凵”形,底未见有粘连迹象,故此碓可能无底板。长16、宽5.5、高3.8厘米。

磨由上、下磨扇组成。上扇边缘倾斜,中部起一圈卷沿,如器盖的捉手,卷沿内平底,设两个进粮孔。与两孔呈直线的外缘,也有两孔,穿透下扇,疑为插手杵的孔洞,但做过了头。口径6、高2.5厘米。

灶,长方体,先制四壁、灶面与挡烟墙,然后粘在一起。前设方形灶门,其上为山形挡烟墙。灶面中部一孔,以示置锅的地方;右后方一突起,以示烟囱。长7.5、宽6.5、高6.5厘米。

牛车,由牛与车组成。牛,低头,凸肩,平背,甩尾于左臀,四肢略朝前,四蹄宽大,作用力状立于地。牛首有络头,背搭革带,革带上垂杏叶。牛长20、高14厘米。车,长方形,上有卷棚,两端略翘,施褐釉,车箱右后留门,底与轮皆失。长22.8、高14厘米。

炉,侈口,斜折沿,尖圆唇,浅弧腹,平底,底外缘刮削一周,贴饰三兽足,仅余上部。口径6.6、底径4.8、高3厘米。

罐。敛口,窄卷沿,圆唇,束颈,鼓腹,圜底,假圈足。口径3.5、底径3、高2.5厘米。

茶盘,青灰胎。尖唇,浅弧腹,圜平底,圈足,圈足上开有不等距三个凹槽。盘内底粘连七个小盅,均侈口,略卷沿,尖圆唇,深弧腹,圜底,假圈足。盘口径28、圈足径16、高5.6厘米。

年代判断

要想把夹津口墓定为隋代,则必须找到随葬器物的隋代特征,比如人首镇墓兽顶角为锥状或山形,幞头俑有平头小样,女俑有低髻俑、双环髻俑,但不能出现半翻髻俑,武士俑、文官俑及一些器皿也应有一些特征可供判断。夹津口墓显然与隋墓有较大的区别,而与唐墓有较多的类同,我们主要从俑类方面进行对比。

夹津口墓人首镇墓兽独角残断,从残迹看,与兽首镇墓兽一样,独角向前弯曲,这与隋墓镇墓兽区别就很大了。它与647年偃师崔大义妻墓的镇墓兽基本相同:同为瓷胎,施青黄釉,均蹲于地上,脊背短鬣均为三簇,兽首镇墓兽脑后多出一簇。不同的是,夹津口墓镇墓兽是爪足,而崔大义妻墓镇墓兽为蹄足,不过唐早期爪足与蹄足是共存的。镇墓兽弯角的弯法也略有不同,夹津口墓镇墓兽角是折弯,崔妻墓是弧弯。

夹津口墓的武士俑头戴宝顶盔,这一点同崔大义妻墓、664年柳凯墓、孟津朝阳村唐墓武士俑一样,但铠甲过膝、下着裤靴与前三者的袍式甲、大口裤不一样,或许夹津口墓的要早一点。

夹津口墓文官俑所戴应为平巾帻,帻屋前边没有封口,这与595年隋张盛墓的封口平巾帻不一样,或许是一种新样式。服饰均为裤褶,但张盛墓因级别较高而做得精致。着裤褶的文官俑在初唐较少,可能是古制残留。

夹津口墓有两种幞头俑。一种为平头小样,幞头下的巾子较低,这与柳凯墓II式女骑俑的幞头接近。另一种幞头巾子较高,俑的袍角打结于身后,与朝阳村唐墓I型青釉男俑袍角上掖腰带有异曲同工之妙。

夹津口的胡帽俑做工不精,但仍然能够看出所戴胡帽与崔大义妻墓胡俑一样,都是高顶翻沿的胡帽,二俑皆身穿翻领半袖袍,连手式都一样。

夹津口墓的半翻髻俑同柳凯墓所出半翻髻俑类同,髻势较高,且俑均穿窄袖襦,外罩交领半袖。

夹津口墓的低髻俑同崔大义妻墓半翻髻俑(实为低髻俑)类同,笑容相似,但衣着略有不同。前者为“U”领窄袖襦、曳地间色裙、履,后者为团领窄袖襦、曳地间色裙、履。也与孟津朝阳村唐墓的团髻女俑(实为低髻俑)类同。

夹津口墓双环髻俑正视髻与柳凯墓双环髻俑类同,后视则不同。夹津口墓没有做出垂挂的双环,而柳凯墓则做得十分逼真。

夹津口墓的椎髻俑椎髻梳在脑后,这在柳凯墓的I式女骑俑头上也能见到,皆为拢发脑后成髻。洛阳关林1305号唐墓也见到头梳椎髻、身穿翻领、下着间色裤的女侍俑。

夹津口墓的伏听俑很特别,为一标致的男子匍匐于底板上,巩义北窑湾M6有一件头部缺失的伏听俑,曲腿、平背、伸臂,取意与夹津口相同,它们应该是同时代的器物。

夹津口墓出土的狗俑、鸡俑同巩义北窑湾M6出土的狗俑、鸡俑相似度颇高,鸡的肉垂、颈羽、翅膀特点完全一样,不能排除是同一制模,这使得我们相信它们的年代非常相近。

以上我们例举了夹津口墓的俑类器物,几乎件件器物都能在崔大义妻墓、柳凯墓、孟津朝阳村唐墓、关林1305号唐墓、北窑湾M6(后三墓的年代约在645~670年,主要根据镇墓兽、武士俑等器物判断出)找到相似的器物,这就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夹津口墓与这几座唐墓相距不远。考虑到夹津口墓有几件器物比较古老,如茶盘里的盅口沿接近隋碗,马臀有网状鞦,牛背搭有革带,这些都是隋代因素的遗留,故可将夹津口墓的年代定在635~650年之间,为初唐前期的墓葬。

图①朝阳村唐墓I型青釉男俑袍

图②崔大义妻墓胡俑

图③崔大义妻墓半翻髻俑

图④孟津朝阳村唐墓的团髻(低髻)女俑

器物风格

夹津口墓出土的31件瓷器,看似杂乱无章,实则却是有机的整体,是按当时的社会意识配备的。具体来说,这些器物可分为神器类、侍俑类、家用类、器皿类,各自代表一定的用意。

柳凯墓的I式女骑俑

洛阳关林女侍俑

芝田唐墓M89文官俑

芝田唐墓M89人首镇墓兽

神器类器物有镇墓兽、武士俑、文官俑等。这些器物高大威猛,用来保护墓主不受奸佞鬼魅的侵害。隋唐时镇墓兽、武士俑已完全神化,被称为“四神”,即地轴、祖明、当圹、当野,从名称即能看出人们已经把它们当成保护神了;侍俑类主要有幞头俑、女髻俑,马、骆驼、牛车因有出行、仪仗作用,也归入此类,这些俑是用来伺候主人的;家用类主要有猪、羊、狗、鸡、碓、灶、磨等。这些东西与日常生活最为紧密,以便墓主能像生时一样在地下过着长乐的日子;器皿类器物均为圆形,用于盛装酒水、饮茶、烤火等,多置于棺前,供墓主馨享。

夹津口唐墓是巩义地区第一次发现成批初唐时期瓷俑的墓葬,其年代甚至比芝田唐墓最早的M71、M89、M90还早一点。这批瓷俑继承了隋代巩义白河窑瓷器的一些特点,比如瓷胎坚硬,白釉泛青。个别器物还是青灰胎,大部分器物已经变为白胎,这相对于隋代是个巨大的进步。从釉色方面来说,仍然以青白釉为主,即釉呈现两重性:一方面接近透明釉,因透明而显出白胎来,而被认为是白瓷;另一方面釉里含有较多的氧化铁,釉厚处积釉呈青色而成为所谓的青白瓷。但夹津口唐墓有一组器物,即盔顶武士俑、文官俑、男侍俑于白胎上直接施青白釉,釉厚而不见胎骨。编号为0419的幞头俑,釉呈乳白色,其氧化铁的含量显然较低,这是此墓里最出彩的产品。同样的,夹津口唐墓还见到一只褐釉瓷猪与牛车的褐釉瓷棚顶。这两件作品釉色纯正,现在不清楚它们与隋张盛墓点黑彩的一组白瓷有无关系。如果有,则巩义白瓷的技术源流当追溯豫北地区。当然,这需要更多资料的积累。

夹津口唐墓的俑类与芝田唐墓最早的俑类区别明显,说明两者仍有间距。比如镇墓兽脚下没有底板,武士俑袍式甲较长,文官俑服饰裤褶化,低髻、双环髻、椎髻的样式与芝田同类髻区别较大。但是两者又有一定的联系,如镇墓兽摆脱隋代锥角的形象,而变为折向前的独角;幞头俑除了平头小样,又有巾子较高的幞头俑;胡帽俑已经具备后来胡帽俑的基本特征;女俑髻式已经有了半翻髻、低髻、双环髻、椎髻的固定组合。总之,这是一群看着生疏的俑群,这正是它们处于芝田成熟俑群之前的原因。在唐王朝建立之后,在最初的二三十年间,俑群仍保有隋代的特征是很正常的,但这时的俑已经是唐代的俑,只不过有些微的变化,因战乱过后,墓葬稀少,这时俑群的特点需慢慢确定。

可以肯定,我们在巩洛地区见到的650年以后的俑群,包括瓷胎的、陶胎的(含唐三彩)是在夹津口唐墓俑群的基础上发展来的,这也为我们明确唐三彩俑的产地提供了线索。

(作者郝红星为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青梅为巩义市博物馆助理馆员、副馆长。)

猜你喜欢
双环器物
首个聚集可调双发射性质的手性双环分子研发成功
双环磺草酮与吡嘧磺隆混用对稻稗的防治效果试验
中华传统器物制作文明的现代创造转换与现代美育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身如器物
双环传动:“低基数”的高增长幻象
琳琅满目——中国古代器物之扇子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惟妙惟肖——中国古代器物之粉彩像生瓷果品盘
模仿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