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景研究进展与展望

2017-11-09 13:10李竹颖
四川建筑 2017年5期
关键词:声景环境研究

李竹颖, 林 琳

(1.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41; 2.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

声景研究进展与展望

李竹颖1, 林 琳2

(1.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41; 2.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

文章从声景的基础性研究、倡导性研究与应用型研究三个主要领域对国内外声景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进行展望,指出未来的声景研究应着力于研究领域的扩展与研究框架的构建两个方面。

声景; 基础性研究; 倡导性研究; 应用型研究

声景(Soundscape)一词最早出现于1929年,由芬兰地理学家格兰诺提出用于阐述“以听者为中心的声音环境”;20世纪60年代末,声景才首次作为学术概念出现在国内外学者的视野之中。加拿大音乐学家莫瑞·谢弗将其称之为“环境中的音乐”,即“在自然和城乡环境中,从审美角度和文化角度值得欣赏和记忆的声音”;201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将声景定义为“特定场景下,个人或群体感知、体验及(或)理解的声环境”。

1 声景研究进展

笔者对国内外有关声景的大量研究进行回顾与梳理,将声景研究进展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1.1 声景的基础性研究

1.1.1 相关理论研究

环境心理学在强调声音联系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声音具有表征环境的意象作用,并将这一观点运用于声景研究之中,即声音的不同特质表达出环境的不同特性。特定的声音还能使人们产生对环境的归属与认同感,从而自然地界定空间,强化特定环境的场所感;心理声学则强调声音的感知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并认为在从“初级到高级”“感性到理性”的声音感知过程中,可逐渐形成给予人们刺激的“表层形象”与给予人们情感变化的“内在形象”;景观学则主要关注视觉景观与听觉景观的交互作用,并认为两者间存在协调、对比、互动三种关系;而作为声景研究重要学术思想来源的声音生态学则将由声音形成的景象与其所涵盖的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等深层次意义紧密地联系起来,从哲学联系与人文追求的角度进行声景研究。

1.1.2 声音基础研究

声音是声景构成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对声音进行特征研究与分类研究对于系统而科学地进行声景研究是极有必要的。

声音的特征包括声音的物理特征、频谱特征、时域特征、空间特征和情感特征等,它强调声音对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等各方面的影响以及人对声音的需求程度,以及由影响与需求程度共同决定的声音价值。在对声音特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学者们提出了多种声音分类法。目前,声景研究中较为广泛运用的声音分类法主要有两种:一为按照声音的角色分为基调声(背景声)、前景声(信号声)和标志声(演出声);二为按照声音的来源分为自然声、人工声和生活声。

1.1.3 声景主客体研究

声景是在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对声景的认识既离不开自然和社会,又不能仅仅从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去理解它,因为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抑或是声音的感知活动,都无法脱离开人的存在和作用而单独存在或作用。因此,声景的主体应以人为中心,并由这一中心辐射到“声音对人的心理、生理等方面的需求及影响,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自然界的需求及影响,对由人类的过去所组成的历史环境、文化的需求及影响,以及对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而新增的因素的需求及影响”等。

与此同时,声景是“声音景观”的简称,其必定离不开客观存在的声音,所以,声景应当以声音的特征、结构等为基础,并强调声音自身功能的实现。声音作为声景的客体,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个层次为“声环境”,包括声环境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第二个层次为组成声环境的“声事件”,包括声事件的声级、频谱特征、时域特征、空间特征和情感特征等(图1)。

图1 声景主客体关系

1.1.4 声景范畴研究

学者们对于声景的要素组成、层次建构与研究内容都进行了相应的探索性研究。声景的三个要素为声音、听者与空间环境;声景的三个层次分别为描述、评价与设计;声景的研究内容则包括环境噪声污染的控制、“声音遗产”与“声音记忆”的保护与留存、高品质声音环境的建立、视觉与听觉在审美中的协同作用等,将人与声音的关系所涉及到的声音给人的刺激以及人对声音刺激的感受两个方面的内容均整合于声景学的范畴之中。

此外,学术界在实践中提出并发展了诸如“声音意象”“声音气候”等新的概念,将声学与社会学的内涵也一并纳入声景的研究范畴。

1.2 声景的倡导性研究

1.2.1 声景组织的建立

20世纪60年代末,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在谢弗教授的带领下创建了世界声景计划,开始进行声景倡导及调查等方面的研究;随后,英国成立了“安静权协会”,致力于运用声景思想进行环境噪声的研究;日本亦于1993年成立了日本声景学会,着重开展城市与自然声景保护和规划方面的工作。

1.2.2 声景研究的倡导

声景研究在加拿大诞生后,其影响力逐渐扩展至欧洲、亚洲等多个国家与地区,学者们开始提倡将声景作为景观研究的新方向,并指出声景思想可为未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而《世界之旋律》《声音生态学工作手册》等多本专著的出版与学术期刊《声景:声音生态学学报》的发行,更是为声景研究提供了较为明确的工作思路与方法,也标志着声景开始进入学科研究的行列。

1.3 声景的应用性研究

1.3.1 声景调查

声景调查是声景研究的首要步骤,国内外诸多学者致力于探索简便宜行的调查方法及特定区域的声景采集等,如欧洲五村调研、日本声景百选、芬兰百处声景采集、新竹市声景调查与分析、北京声景生态文化遗存的采集及传播方法研究、都市发声、静听城市之音、欧洲与中国的跨国声景调查研究等。其中,在新竹市声景调查研究中应用区位三角形与声景三角形构成成分的分析矩阵与温哥华声景进行比较分析,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1.3.2 声景评价

声景评价的方法与理论大多与声学、心理学的主观评价相关,即“根据主观感受进行评估”,进而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近年来,关于声景的评价已逐渐发展成熟起来,评价方法亦日趋多样完善,一些物理学、社会学的方法亦借用到声景评价当中。现今,声景评价的方法主要有语义细分法和层次分析法。其中,语义细分法用于提取声景特征因子,以建立起声景评价的基本体系与构架,主要研究对象为城市公园、广场等公共开敞空间及城市住区;层次分析法则用于进行声景构成要素的重要度评价,从而获得各要素的设计优先顺序,主要研究对象为城市公园。

1.3.3 声景规划

学者们认为,声景研究离不开视觉景观与听觉景观的协同关系,进而涉及在景观规划与设计中进行声景的规划设计。如今,已有大量关于声景规划设计方法、理论、步骤等的研究及其实例的探索。在声景规划设计方法方面,可运用聚类分析法进行声景分区,并以此为基础将加减法运用声景规划与设计;声景规划设计的步骤主要为确定项目的类型、现状分析、制定目标和原则、声景创作构思,声景设计包括城市设计、城市区域规划、环境设计、建筑音响设计、装置设计五个层次;理论方法主要表现为运用学科交叉的方法,提炼声景规划设计的思想内核与技术法则,从而进行古典园林及传统民俗声等特色声景的规划与设计。

1.3.4 声景图

学者们在比较讨论环境声景研究与声景研究异同点的基础上,总结出影响声景构成的主、客观因素,明确提出声景图的概念与结构,并通过声图与声景图的对比,指出绘制声景图对于全面描述声景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认为“声景图由客观信息、主观信息、关系分析以及模拟信息等组成”,并将之作为表述与分析城市声景的有效方法与重要工具;而开发声景图的方法则包括“信息收集、数据处理、制图、分析和模拟等过程”。目前,这一研究并不成熟,但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产生了一些合乎情理的声景描述工具,如伊泽贝尔认知地图、声音情境认知地图以及聆听步行地图等。

1.3.5 其他

北京联合大学在声音分类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声音软件——“声音博物馆”的开发,这一多媒体软件将声音分为大自然篇、娱乐场所篇、音乐篇、交通工具篇、家族生活篇、街景篇、动物篇和战争篇八大类,并采用“主菜单与副选菜单交互控制的形式”对声音进行管理。

2 声景研究展望

声景自诞生以来,声景学成为发展较为迅速的学科,其研究领域也较为广泛并逐渐扩展。它涉及物理声学、环境科学、地理学、生态学等多个领域,是多种学科相互渗透的结果。声景研究突破了对声音的传统认知,从人、声音和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出发来研究声音与声音环境,为城市景观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图2)。

图2 从声景相关研究看未来研究方向

然而,总的来说,国内外关于声景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并无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支撑,各个领域的学者大多仅是在结合自己学科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且现阶段的声景规划与设计,大多停留在表面层次,缺乏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因此,在这一背景下,未来的声景研究应在现有声景研究的基础上对研究领域的扩展以及研究框架的构建方面作出努力,并注重对区域整体声景进行梳理,从而提升声景的整体品质。

[1] 陈李波. 论城市的非视觉景观[J]. 华中建筑, 2008(3): 169-171.

[2] Granoe G. Reine Geographie[J]. Acta Geographica, 1929(2): 1-202.

[3] Schafer M. The tuning of the world[M]. New York:Alfred A Knopf, 1977.

[4] Dobois D, Guastavino C, Raimbault M.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urban soundscape: Using verbal data to access everyday life auditory categoryes[J]. Acta. Acust., 2006, 92: 865-874.

[5] 秦佑国. 声景学的范畴[J]. 建筑学报, 2005 (1): 45-46.

[6] 宫真一郎. 音の生熊学-音と人間のかかわり[M]. 東京: コ口ナ社, 2000.

[7] 康健, 杨威.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的声景[J]. 世界建筑, 2002 (6): 76-78.

[8] D. Botteldooren, B. De Coensel, T. De Muer. The temporal structure of urban soundscapes[J].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2006, (292): 105-123.

[9] Bani Szeremeta & Paulo Henrique Trombetta Zanni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soundscapes in public parks through interviews and measurement of noise[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09, 407(24): 6143-6149.

[10] 纪卿. 法国城市声音风景理论及我国的启发[J]. 建筑学报, 2006(3): 11-14.

[11] Pascal AMPHOUX. L'identité sonore des villes européennes[M]. Guide méthodologique: SUISSE, 2000.

[12] 越けい子. サウンドスケ一プ、その思想と実践[M]. 東京: 鹿島出版会, 1999.

[13] Carlesa J. etc. Sound influence on landscape value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9, 43(3): 191-200.

[14] Raimbault M. & D. Dubois. Urban soundscapes: Experiences and knowledge[J]. Cities, 2005, 22(5): 339-350.

[15] Lebiedowska B. Acoustic background and transport noise in urbanised areas: A note on the relative classification of the city soundscape[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 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 2005, 10(4): 341-345.

[16] 王俊秀. 音景(soundscape)的都市表情: 雙城記的環境社會學想像[J]. 台大建築與城鄉學報, 2001(10): 89-96.

[17] 葛坚, 卜菁华. 关于城市公园声景观及其设计的探讨[J]. 建筑学报, 2003(9): 58-60.

[18] Nicholas P. Miller. US National Parks and management of park soundscapes: A review[J]. Applied Acoustics, 2008, (69): 77-92.

[19] 袁晓梅, 吴硕贤. 中国古典园林的声景观营造[J]. 建筑学报, 2007(2): 70-72.

[20] Ge Jian, Ken Morotomi, Kazunori Hokao. Research on Soundscapegrahy for the Notation of Urban Soundscape[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7, 35(S1): 112-115.

Q429

A

[定稿日期]2017-05-20

李竹颖(1987~),女,硕士,工程师;林琳(1964~),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注册规划师。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政公用行业安全生产大检查方案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北京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员会、城市管理委员会、园林绿化局,天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容和园林管理委员会,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绿化和市容管理局,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政管理委员会、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园林事业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工作部署,7月7日,我部印发了《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市政公用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建办城电[2017]61号)。为进一步明确安全生产工作内容和检查要求,确保市政公用行业安全生产工作落到实处,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创造稳定的安全生产环境,现印发《市政公用行业安全生产大检查方案》,请遵照执行。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

猜你喜欢
声景环境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当代城市声景研究进展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基于分析软件“CiteSpace”的声景研究英文文献知识图谱分析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