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运用研究

2017-11-09 18:49唐俊
设计 2017年17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设计教学

唐俊

摘要:随着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启动,通过艺术设计教育与教学的方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是当下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以新平花腰傣服饰为例,总结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平花腰傣服饰具有地域化、装饰化、符号化的特点,以教学运用为切入点,提出以提取、创新两种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用于教学中。

关键词:教学 艺术设计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9-0092-02

引言

随着文化产业成为我国的第一大产业,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的追求日趋强烈。如何运用有效的方式来提升设计作品的文化品质与精神内涵,已然成为当下乃至将来我国设计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201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第四章第三十四条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财富,它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与丰富的精神内涵,而且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阶段的历史文明,其艺术价值具有不可估测性。大学是一个国家的精神高地,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战略资源。随着我国创新驱动战略的启动,通过艺术设计教育与教学的方式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是当下高校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花腰傣服饰的特点

花腰傣是傣族支系,分布在新平县的主要有傣雅、傣卡、傣洒三个小分支,因腰部有色彩绚丽的装饰而被称之为“花腰”。2009年新平花腰傣服饰被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服饰特点主要表现为如下这几方面:

(一)地域化

传说花腰傣是傣族的贵族,因战争迁徙的途中被落下了,因此最终在哀牢山下驻扎了下来。农耕时代背景下,哀牢山下封闭的环境及特殊气候特点孕育了花腰傣极具特色的服制形式。这使得新平花腰傣服饰不仅和西双版纳的傣族有较大区别,更和当地其他民族形成鲜明对比,因而呈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新平花腰傣三个分支的女性服饰均由上衣、裙子及各色装饰物品组成。上衣由内外两个层次构成:内衣为无袖内褂,外衣为长袖短衫,穿着时呈现内长外短的状态。裙子为过膝的筒裙,裙摆下围装饰有大量的彩色镶边。在裙子样式上,傣雅、傣卡的裙子为多条裙子叠穿,内长外短;穿着时通过腰带的扎系使裙子底边向左边倾斜,并在腰部佩戴三角帕的臀饰。以银泡、芝麻铃、缨穗、彩带为主要元素的装饰品遍及头部、衣身、腰部及臀部。三个支系又在服饰色彩、头饰、及装饰形式上呈现不同的特征。不仅如此,新平花腰傣服饰在性别、年龄、结婚与否等方面都有着鲜明的不同。

(二)装饰化

花腰傣层层叠叠的穿衣方法,加上大量的彩色镶边,将繁复之美发挥到了极致。但在这繁复之中不缺乏色彩、材质、动静的对比,亦不缺乏韵律与和谐。傣洒在服饰色彩上是以大红大绿为主色调的强烈对比。傣雅、傣卡则是以黑色为底,配以五彩的花边和腰带,形成有色彩和无色彩的对比,沉稳中不失跳跃。加上服饰上的芝麻铃和银泡,阳光下晶莹剔透交相呼应,一动一静,穿插在头部、上衣、腰部及腿部。这不仅让黑色与五彩色和谐相生,更多了一份质地上的层次与韵律,使得朴实厚重的服饰更多了一份华丽与轻盈。花腰傣的服饰艺术不仅仅是对服饰的一种装饰,更体现着繁复、对比、韵律、和谐的视觉审美。

(三)符号化

“每一个民族的服饰,既是一种符号,又是自成一体的符号系统。”花腰傣传统服装面料由手工织造,受布料幅宽的限制,在衣身的前中、后中、袖身、衣摆等处通过断缝的手法实现对面料的整幅利用。这是农耕生活形态影响下花腰傣服饰在受资源限制的产物,更是花腰傣妇女在服饰结构设计中的智慧展现,并经由母女相传的形式使之转化为一种符号语言。“在装饰图案方面,花腰傣服饰承载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其图案是记载本民族历史、区分族内支系、反映与其他民族文化交融的独特符号。”加上的裙子穿着时二次造型特点,使得花腰傣这具一格的服饰造型逐渐由功能向符号化演变。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运用形式

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艺术设计教学结合,促进学生将非物质文化运用到设计中,已成为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者们的关注热点。以花腰傣服饰为例,从服饰的特点出发,用解构的方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进行分解,通过教学促进学生把绚丽复杂的服饰分解成图案、色彩、形式与手法等要素,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要素由浅入深运用于设计之中。这不仅符合认知规律,更符合教學实际。

(一)提取式

指在保持新平花腰傣服装服饰设计元素本来特征的前提之下,将这些元素比如形态、色彩、结构特点、装饰手法等提取出来,用于产品、服装服饰等不同专业的课程教学中。提取式是一种原始的、初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运行形式,设计运用难度较小,适合设计能力和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

1.图案

“服饰图案作为一种特定的符号类型,源于图腾崇拜意识、民族历史与神话故事以及对大自然眷恋之情,是非常典型和具有代表性的符号。”花腰傣服饰中的图案主要分为植物、动物及几何图案三类。植物图案有八角花、四叶菜花、凤凰花等。动物图案主要有蜂翅、猫脚纹、飞禽走兽等。几何图案大多是对称式,以三角形齿状的图案、菱形图案、方形图案为主。这些图案均以一种符号化的形式分布在花腰傣服装服饰的不同部位,用夸张、抽象等手法将所有形象变形大多“不收理性形象的约束,放任其艺术想象力在非理性的世界里自由驰骋,用意象性的审美观念,用心灵意识的视觉语言来报答女性的情感。”

以教学的形式促进学生将这种具有浓郁的文化特征的图案用在设计中,可以设计产生浓烈的民族特色。设计者将图案的基本形式提取出来,不需要对在造型和色彩上图案做任何修改,等比例放大或缩小后,按设计者的计划用在不同设计中,比如产品设计、产品包装、成衣设计等。以此可以产生大量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endprint

2.色彩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色彩或鲜艳夺目,或高尚素雅,或统一中由着诸多的变化。花腰傣服饰看上去色彩众多,但却零乱。傣雅、傣卡均以黑色为主调,多配以红色、玫瑰色、紫色等。傣洒则以大红大绿为主色调,搭配黑色,并在上衣的袖口、衣摆处横向拼接彩色绸缎。三各支系的服装整体由黑色进行贯穿统一。形成由黑色为基调,但各支系又有自身色彩主调的色彩特点。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使得花腰傣服饰在色彩上不显得杂乱无章,整体统一,但各支系又各具特色。在图案的色彩上则更显得丰富而细腻,简单的几何纹样以单色或二色配色居多。在单色图案往往用繽纷的色彩使其像彩虹一样有规律的重复,形成绚丽而富有韵律的特点。单个纹样的二色配色则变化十分丰富。除了将白色与有色系色彩相互搭配之外,还有有色彩的自身搭配,同类色、邻近色、中差色、对比色、互补色无所不用其极。

这些色彩除了在《设计色彩》或《色彩构成》课程中以案例的形式,结合知识点进行讲解之外,还可以以作业的形式,作为《色彩构成色彩》的采集与重构练习,通过对具体的某款花腰傣服装、或是花腰傣服饰中具体的某个图案进行色彩的比例分析,结合其他素材,进行色彩的重构。有了这个基础之后,当学生步入专业课程学习后,通过与专业结合促进学生举一反三,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色彩进行提取后用在自身专业方向的具体设计中。

(二)创新式

“时时进光明之长途,时时念辉煌之旧有,故其新者曰新,而其古亦不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运用中的创新式,是一种在“提取式”基础之上的教学运行形式,这种形式是以改良或与创新的手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及生产技术结合,并设计出符合现代人生活需要新产品。这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及较强的设计能力,更要求学生深入收集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甚至对其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及归纳总结。此外,教学中需要将创新式的理念上升到培养目标的高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多门课程循序渐进地将非物质文化的创新式贯穿到课堂教学中。

1.再创作

新平花腰傣服饰中所蕴含的民族色彩审美、材质关系、形式与法则、空间层次关系与当下社会大众普遍接受的形式语言、构成法则有着较大出入。再创作手法意在突破传统的桎梏,最终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以民族图案为例,这种再创作可以表现为对民族图案进行变形、提炼,或对其进行分解后,再运用现代形式美法则与构成手法、重编排与构成,又或者将其装饰化的手法、符号化的语言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图案艺术创作,并将民族图案所传达的精神内涵与文化内涵融入其中。这种从变形到分解重构再到艺术创作的能力需要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及案例之中。以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为例,比如在《图案设计》课程中,就可以把民族图案纳入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对图案的变形、提炼能力以及对图案的分解重构能力。而在《创意服装设计》《女装成衣设计》《礼服设计》等课程中则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具体设计案例将再创作的图案加以运用,并鼓励学生大胆运用民族图案元素进行创作。除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外,少数民族图案的再创作形式还可以广泛用于家居产品设计、饰品设计、广告、包装、动画创作等方面。

此外,新平花腰傣服装服饰的装饰手法、工艺技术都可以用再创作的手法融入时尚元素,并将其灵活运用艺术设计的方方面面,使其在现代设计中得以重生。比如:花腰傣服饰中白银与结合绳带的饰品设计手法、小秧箩竹编与彩色缨穗结合的工艺手法、几何图案装挑花的装饰手法可以广泛用于产品设计中。

2.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入

现代科学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或将受到一些非议。这是到底一种对文化的破坏还是一种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走向良性变迁之路,我们可以从艺术史中去寻找答案。波普艺术从诞生到成为一种特定的风格流派,改变艺术及艺术创作一贯遵循的规律,将商业化的文化符号升华为艺术出题,并大量复制印刷。再到如今并成为诸多门类的设计艺术灵感源泉,其本质却是将艺术与现代科技、及商业化市场的有机结合。这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当传统的艺术形式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会使艺术发生一些形式上的改变,而当这种改变适应商业化市场的需求时,将给传统艺术带来新的生命力。正值当下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科技碰撞之际,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入有着一定的必然性。充分发挥现代化大生产的方式的优越性,以教学的形式把专业课程的有关内容与现代科学技术~9.计结合,可以促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与时俱进地变迁,而且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创造更大的价值和意义。如产品设计专业的《旅游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中,把花腰傣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元素的设计为教学课题,组织学生将新平花腰傣元素以创新式的手法展开产品设计,并与丝网印刷、现代电脑绣花技术、3D打印等现代技术结合实现设计作品的生产。这是一种教学上的巨大改革,通过对新平花腰傣服装服饰手工艺技术改良,有效地拉近了社会及市场与高校教学的距离。

结语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与教学结合,不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内涵、符号寓意及造型方法的传承与发扬,更是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事业中的新尝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运用不仅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念根植与下一代设计师心中,更将促进非物质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时俱进的变迁。这是高校教育在是创新驱动战略下为促进我国设计事业的长远发展、实现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新探索。endprint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设计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书封与现代艺术
教育教学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环境艺术设计辩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