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兰大学留学生毕业演讲引争议

2017-11-13 09:35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7年7期
关键词:马里兰大学演讲者刻板

“在走出美国机场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自由。再也没有呼吸难受,再也没有任何压迫”。…“这里的空气如此甜美清新,而且有些莫名的奢侈。在我成长的中国城市,外出必须带上口罩,不然我可能会生病。”以上是美国马里兰大学一位华人女学生的2017年毕业演讲,随即引发了各方争议。对演讲的评论形成了两极化趋势,一部分国人认为这番言论不实,涉嫌“辱华”;另一部分国人则觉得她说了实话,一个大国应该有肚量接受批评。外交部发言人陆慷5月24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应询称,任何中国公民、对于任何事的表态都应该负责任。而校方马里兰大学则大加赞赏演讲者“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并鼓励“大学就应该包容不同的观点。”

【述评】 这场被放大到国际利益、国家冲突之上的演讲,短短几个小时,就成为了人们争相议论的话题,引发一场又一场口水战。然而,回到演讲本身,我们发现这只是一篇毕业演讲,分享的人群是在座的师生。演讲从“空气质量”和“言论自由”两个角度,通过对比,表明自己的立场。然而缘何引起群情激愤,笔者认为,引发争议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演讲的内容,而是演讲的方式。

对于两个国家的空气质量,毕业生是这样说的:“在我长大的城市,外出必须带上口罩,不然我可能会生病。”“五年前,当我走出杜勒斯机场时,我本已准备好了五张口罩,但当我一呼吸到美国的空气,便将口罩甩开了。”过度地美化美国,而贬低中国的描述方式,如果放到马里兰大学的毕業典礼上,可能算不了什么,反而因为使用了美式夸张,而显得十分幽默,但是她显然没有意识到演讲作为公开展示的行为,要考虑到受众的感受,这其中也包括中国国民。而她更没有意识到的是自己作为演讲者的身份,首先也是一个中国人。因此,这场演讲犯了双重忌讳,既是对听者受众的忌讳,也是对自身身份的忌讳。

现如今,中国在外留学生已经不计其数。身在大洋彼岸,我们应当如何谈论祖国?这是每一个华人留学生应当深思的问题。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国际社会对中国人以及中国社会的认知,用某些夸张的语言和行为无异于强化了外国人对中国的偏见。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可能对本国之外的世界留下刻板印象,但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我们有必要通过更加谨慎合理的言行消除这种文化壁垒,打破某种刻板印象,而把最真实、客观的言论呈现于国际视野中。

言论自由不仅意味着可以畅所欲言,更意味着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吾心安处是故乡,坚持不夸张、不偏颇,用更加理性的视角看待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才是对国家最好的尊重。endprint

猜你喜欢
马里兰大学演讲者刻板
十宣放血疗法在自闭症刻板行为治疗的临床观察
民众服务区“蝶变”新生:颠覆传统服务区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提升与刻板印象促进*
IN THE MINDS OF MIGRANT WORKERS
会计时的话筒
会计时的话筒
学困生元刻板印象结构探索与问卷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