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探索

2017-11-15 08:23史桂红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7年28期
关键词:探索高职质量

史桂红

摘要:基于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的调整,新增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新专业及区域差别,缺乏可供参考的专业教学标准。文章在分析专业教学标准内涵和当前高等院校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现状的基础上,从“专业定位”、“专业课程体系”、“师资团队建设”、“校企共建实训室”四个方面入手,探索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内容,推动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的“本土化”开发,实现职业能力标准到专业教学标准的转化。

关键词:高职;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专业教学标准;探索; 质量

中图分类号:TP3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28-0141-02

Abstract: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djusted the professional directory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in which the mobile Internet application technology was added. New professional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lack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onnotation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 a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in the mobile Internet application technology,by the problem of professional ,professional course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team and training rooms betwee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 in mobile Internet application technology. To promote the localization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standards for mobile Internet application technology, and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professional ability standard to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

Key words:Vocational Colleges; Mobile Internet application technology specialty;Criteria for specialty teaching;explore;quality

移動互联应用技术专业是近年来伴随移动互联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人才市场的需求而催生的新型专业。2013年6月5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开展《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函[2013]6号),对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与修订。2015年正式颁布的目录中增设了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新专业设置时间短,没有现成可供参考的专业教学标准,每个学校都是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设定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并未形成统一规范,这种状况必然导致不同高职院校所培养出的相同专业方向学生却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水平,这无论是对学生就业后的发展还是对学校教育模式确立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1 专业教学标准内涵

专业教学标准是指学校对专业教学进行管理的一套纲领性、指导性文件,是学校进行专业设置、确定培养目标、课程开发、教学设计和专业教学计划实施的依据[1]。宏观层面,专业教学标准体现专业“培养什么人?为什么培养?怎样培养?”的问题。中观层面,解决培养的载体,即“教什么或学什么?”。微观层面解决“怎么教和怎么学?”的问题。

专业教学标准是指导核心课程标准开发、教学资源建设、实训条件完善、教学团队建设以及教学评价的纲领性文件,使专业建设有章可循,教学监控有法可依[2],是保证和衡量高职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尺。

2 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现状

2.1 依托原有专业设方向,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颁布前,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没有统一的专业设置,移动互联应用技术类人才培养都是依托原专业设方向,作为软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的专业方向开设,又加之区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不同,缺乏权威的专业教学标准规范,每个学校都是根据其自身的情况来设定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没有形成统一规范,没有针对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做出详细的、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是偏重于通用的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这势必会导致专业目标定位不准确,在人才培养上出现偏差。

2.2 课程体系不完整,课程建设不完善

在原有的专业上设方向导致课程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原专业的基础上穿插了一些基本的移动应用软件开发类课程,不能满足移动互联行业企业人才的培养需求。

2.3 缺乏行业专业性的师资团队,学生实践能力难于提高

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加之移动互联行业为新兴行业,各高职院校都是从原有的软件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等专业中抽调的教师及新毕业入校的教师组成的师资团队。对于新毕业入校的教师,由于目前本科及研究生移动互联专业主要偏向通信网络,软件专业侧重于通用的软件开发[3],即使是双师型教师,也缺乏在移动互联类行业企业从事项目开发的经历,大部分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难于培养出符合社会所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endprint

3 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探索

3.1 以就业与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定位

区别于软件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及物联网技术专业等的服务面向,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面向移动应用控制和人工智能应用领域。主要从事人工智能设备维护、移动应用控制、移动应用软件开发及测试、Web应用开发等岗位。经过2至3年工程实践后,可升迁至移动互联应用开发控制高级工程师、研发经理、Web应用开发高级工程师等岗位群。

3.2 以专业目标岗位群的工作标准和能力结构分析为基础设计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专业教学标准的主体内容,构建高职课程体系首要的是目标定位,即要达到的预期目标。通过智联招聘、51JOB等网站,企业走访、电话访谈等方式提取与移动应用相关的职位,对职位从业能力要求进行分析,通过与企业专家共同探讨合作,对专业主要就业岗位进行工作分析,形成了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使学生具有APP开发的能力,最终实现智能控制的总体培养目标,如图1所示。

在课程实训内容的安排上吸收省部级职业技能大赛赛项内容、职业资格认证考核核心技术以及毕业设计等任务内容,形成综合实训项目,强化技能训练,为顶岗实习和就业积累工作经验和技术准备。

3.3 以双元师资培养工作站为核心加强师资团队建设

专业教学标准实施的主体是教师(包括专任和兼职教师),依托校企共建双元师资培养工作站,按照“教练型”名师引路、“专家型”带头人负责、“双师型”骨干教师支撑、“技术技能型”企业教师参与的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是增强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4]。

教师必须具有企业实践经验,教师进入双元师资培养工作站参与企业实践是真正提高教师双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双元师资培养工作站是与专业紧密合作的企业与学校签署合作协议,学校制订专业教师到企业入职顶岗激励制度,专业教师在企业工作时间、承担的工作项目与任务等与职称评定挂钩,从而形成专业教师积累企业实践经验的机制,真正具有双师资格。同时建立企业工程师来校兼职薪资管理制度和教学管理制度,为企业开放高校资源,免费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培训等,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专业建设,从而形成高校与企业人员的双向互融、互通。并将这些制度落实到专业标准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实现双元师资培养的目标。

3.4 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与企业共建实训室

校企共建实训室的主要途径有:

1) 学校建设,面向专业与行业共享

学校在校企合作中起主导作用,由学校建立校内实训室,制订教学计划,企业参与指导,面向专业与行业共享。

2) 校企共同投入,共建共享

学校利用场地优势,安排相关场地,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投入设备,共建共享,形成战略伙伴关系。企业以设备、技术、资金等多种形式与学校合作。学校和企业都是培养人才的主体。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参与实施教育和培养任务,并实施考核管理。所以,参与技能人才培养成为企业的一部分工作和企业分内之事。

校企共同投入,共建共享,一是为专业实训服务,二是为企业研发创新服务,三是实现校内生产性实训,达到岗前培训目标。

3) 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与工程师,共建跨企业培训中心

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成立跨企业培训中心,承担专业实训,面向社会行业开展培训,拓展服务功能,增加造血功能。

跨企业培训中心是学校提供场地,与专业服务面向高度匹配的经济实体或企业提供硬件设备与工程师。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构建校企合作联盟,使教育资源与企业资源在跨企业培训中心汇聚、 有效配置、整合优化,形成合作办学机制。跨企业培训中心作为连接学校与企业的桥梁与纽带,从学生的技能培养看,是专业理论与方法检验以及校内实验实训技能训练的延伸,为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快速提升的有效途径,也是为学生即将开展实习和就业而进行的技术与心理准备的关键环节,学生在跨企业培训中心便能体验企业文化、积累职场和工作经验。 所以,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实训体系承载着学校教育的延伸与接轨企业实践的双重任务。一要有别于学校仿真、验证性实践体系,二要有别于企业生产性工作任务, 三要体现相应专业运行规范与管理规程,以及服务质量控制与保证体系[5]。

4 结束语

在明确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面向移动应用控制和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前提下,通过网站、企业走访等方式获取职业岗位能力,形成专业课程体系,在具有与专业相关的行业企业项目开发经验的专兼教师团队的指导下,在跨企业培训中心內完成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学习与就业零距离。但专业教学标准好坏是以使用毕业生的企业的评价为主,所以后续还需加强人才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研,在吻合移动互联应用岗位技术、技能要求的前提下,做好专业教学标准的修订工作,从而保证行业新技术、新应用的适时融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学与生产相结合,质量监控与保证相统一。

参考文献:

[1] 钟健.高职专业目录和专业教学标准的现实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1):60-61.

[2] 杨正校.高职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标准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7(8):44-47.

[3] 陈娟. 高职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1(7):162-163,166.

[4] 乔桂银,丁锴.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学徒制改革的实践及启示[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6,30(1):11-16.

[5] 杨正校.高职电子商务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研究—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视角[J].职业教育研究,2016(7):74-77.endprint

猜你喜欢
探索高职质量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质量投诉超六成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