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阈下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实践

2017-11-15 20:59胡平霞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7年28期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职业院校实践

胡平霞

摘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整体框架的提出给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培养职业院校学生核心素养需要将核心素养内涵融入到各项教学活动中。通过分析职业院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内涵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特点,在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内容、课程活动与实施及课程考核评价等方面探讨核心素养视阈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实践,为职业院校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关键词:职业院校;核心素养;教学改革;实践;计算机应用基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碼: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28-0165-03

Abstract:The whole framework of Chinese students' core literacy has provided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core literacy needs to be integrated the connotation of core literacy into teaching activities.Byanalyzing the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core literac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of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explored the practice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e literacy in the curriculum design, curriculum content, curriculum activities and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curriculum evaluation, providing teaching reform methods Based on core literacy.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core literacy;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1 概述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教育部2014年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教育部将组织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就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意见要求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问题出发,在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指导下,将个人综合素质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具体化。在关注学生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国家情怀。

2016年9月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内高校近百位专家成立的课题组公布历时3年的研究成果—《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及基本内涵。

2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关键品格和核心能力,是新世纪社会发展需要提出的要求,也是自身综合素养及终身发展需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特点进一步提出其具体表现要求[2]。

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以来已经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1997年国际经济组织(而非国际教育组织)经济合作组织(OECD)在《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中从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能力要求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概念。核心素养既然是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提出的要求,指的是经济社会中的个体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及态度集合[3]。因此,核心素养不是基础教育的专有名词,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更直接、更紧密,职业教育阶段更应该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占了高等教育学生半壁江山,全国一千三百多所高职院校在校学生超过一千万人,为服务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培养了许多高端技能型人才[4]。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必须从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特点出发,结合最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思考如何围绕“以全面发展的人”问题,培养符合新时代具有“工匠精神”创新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也必须结合学生专业及所授课程出发,对课程内容及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将高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融入到课程教学各个环节。

3 基于核心素养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讨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接下来就是要解决“怎么培养人”的问题。职业院校教学一线的教师应该根据学院实践情况及学生学情做出思考,怎么样才能把整体框架的内容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从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是目前职业教育教师所要面临的重大挑战。教师应该以此为契机从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考核与评价等课程教学各环节中推动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改革。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应该了解计算机文化,学会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够使用常用软件,提高信息素养,培养计算思维。作为通识类课程,课程内容实用性强,学好该课程能对学生未来工作岗位提供基本技能保障。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特点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整体框架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endprint

3.1 更新课程理念与目标

3.1.1 课程理念

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操作性强的特点,结合“做中学、学中做”职业教育理念,探讨更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理念。课程活动设计“教、学、做”三个主线,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设计中应结合学生专业,设计贴近生活、模拟专业岗位的课程任务,突出趣味性、实践性、职业性,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3.1.2 课程目标

自2001年启动新课改以来,教育者使用三维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素质目标来培养学生。但这只是学生在校教育的基础性和阶段性目标,我们需要更多思考要把三维目标提升为人生发展目标。核心素养对三维目标进行提升和整合,把知识、技能及方法提炼成关键能力,把态度、素质提升为核心品格[5]。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提出在内涵上传承了三维目标,在性质上超越了三维目标。

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整体框架要求,立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及信息时代要求,在原有课程三维目标基础上重新思考确定多元化课程目标。

1) 文化基础核心素养

人文底蕴:了解计算机文化,学会计算机基本操作及常用办公软件使用,能够使用计算机知识来认识与表达世界。

科学精神:培养计算思维,做勇于探究的职业人。

2) 自主发展核心素养

学会学习:养成预习、反思的习惯;在使用各种网络资源的自主学习中,提高互联网信息素养。

健康生活:在课程活动中学会合理分配时间,培养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3) 社会参与核心素养

责任担当:通过课程学习中的小组协作培养团队意识,激发责任感与荣誉感。

实践创新:提高解决问题与动手实践能力,培养职业岗位所需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3.2 课程设置与实施

根据课程理念设计为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设置与实施也必须做出对应优化和调整。首先是要从课程内容上进行改革,教材选择以模块化及任务式组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以案例教学及模拟岗位情境任务驱动相结合,创新教学方法,突出“以人为本”,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3.2.1 课程内容设计

信息意识作为信息素养的重要构成元素,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整体框架中自主学习能力中关于信息意识的要求是:“信息意识: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2]。”信息素养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核心素养,因此从这一角度出发课程内容以互联网信息素养为核心,设置计算机文化、信息系统平台、office2010,互联网应用四个大的学习单元,重新组织office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注重计算思维渗入和培养。主要教学模块内容设计如表1所示。

3.2.2 教材建设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探讨,在教材建设方面必须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打破以往以“学科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传统思想,注重从学生全面发展角度培养综合素养。目前我院本课程教学团队已经编写任务驱动式的模块化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以任务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更有利于发展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

3.2.3 课程活动及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探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模式,逐渐实现从“以知识点为核心”到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转变。具体从由“抽象知识”转向“具体情境”,由“知识中心”转向“能力 ( 素养)中心”,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6]。

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围绕互联网信息素养,按模块分知识点、技能点展开系列课程活动,各模块教学结束时以课堂拓展任务形式设计模块综合任务。课程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课程教学主要采用线下线上混合教学模式进行。具体实施设计课前,课中,课后三大环节。学生通过课前预学习、课上任务引领、模拟岗位分组学习,以模仿、体验、探索的学习主线进行学习。通过模拟专业岗位分组,设计实用性任务为学生创设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机会,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驱动,实现了学生学习主动性问题进而实现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3.3 课程考核与评价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考核与评价需要创新评价机制及评价手段。以一次考试或测验决定课程考试成绩的传统方式肯定是跟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相悖的。传统的方式无法对学生问题解决、科学探索等关键能力素养进行最真实的评价,我们需要从核心素养内涵来思考及创新课程考核与评价。

近来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出现一些新的考核评价方法,一是基于学习过程类的评价方法,借助新的信息技术或平台完成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原始数据记录,结合课程中的学习小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教师总结评价形成基于学习过程的评价结果。二是采取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式,如随堂在线测試、课程考试、行业考试等多元化考核方式形成课程成绩。在目前已有的创新考核评价方式上探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机制,结合课程实施过程建立多元、细化的考核评价机制,课程平时成绩由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部分构成,课程考试成绩由课程结业考试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二元考核方式得到。课程考核成绩构成比例见表2,过程性评价主要通过课堂任务评比、课堂在线测试及自动统计分析、学生自我评价及教师总结评价实现。

4 结束语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提出给不同学段、不同类型的教育及其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教育活动中如何将这一框架理论具体落实形成真正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育人目标体系这是目前教育领域面临的重大课题。核心素养明确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视阈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将核心素养内涵融入到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2]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程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3] 徐健.核心素养并非基础教育专用名词[N].中国教育报,2016-11-08(9).

[4] 郭巍巍.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与核心素养提升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6(12):165-168.

[5] 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12-13.

[6] 姜宇,辛涛,刘霞,林崇德.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6):29-32,73.endprint

猜你喜欢
计算机应用基础职业院校实践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