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魔幻电影的视觉元素比较

2017-11-16 00:00王士立
电影文学 2017年16期
关键词:巫师魔幻

王士立

(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电影是主要作用于视觉感官的艺术。而在消费时代,构建、主宰人们日常生活的第一文化便是视觉文化。魔幻电影是一类高度重视视觉表达的类型电影。由于魔幻电影的背景是有别于现实生活的,只有大量在虚幻中又有真实,在诡谲中又不乏美感的画面才是符合观众审美期待的。在市场的成熟与技术、艺术之间的冲撞下,西方魔幻电影已经取得了闻名于世的成就,而中国魔幻电影也在中国电影人的努力下达到了一定高度。尽管从整体上,中国魔幻电影还不具备与西方魔幻电影分庭抗礼的实力,但是仅就视觉元素而言,中国魔幻电影已经形成了迥异于西方魔幻电影的风格,并且在华语文化世界中乃至东亚都具有代表性的地位。将中西方魔幻电影的视觉元素进行比较,对于对中国魔幻电影进行文化定位,以及探索中国魔幻电影的出路而言,是极有必要的。

一、中西魔幻电影的视觉元素选取

相较于在叙事上对“正邪大战”等母题的一致热衷,视觉元素的选取是中西方魔幻电影最为直接的区别。在视觉元素的选取上,中国魔幻电影的最大特点便是倾向于走“仙侠”和“武侠”路线,电影中出现的反派往往为妖魔鬼怪,而西方魔幻电影则选取的是“魔法”类别元素,反派往往是巫师,这是与两种文化的文学积淀密不可分的。

关于中国魔幻电影对“仙侠”“武侠”的偏好这一点,鲜佳、韩雪在《中国早期电影中的幻想元素初探》中已经概括得比较到位:“银幕上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人物多身着异服,携带仙剑、宝刀、暗器等武器,个个身手不凡、神秘莫测,有一套神化的武功与‘神术’,如腾云驾雾、飞剑杀人、掌心发雷等,充满了机关布景和幻术噱头。”如在叶伟信的《倩女幽魂》(2011)中,侠士燕赤霞便是一名猎妖师,而反派人物则是黑山老妖,小倩等女妖靠吸食精壮男子的阳气为生,妖与人的邂逅发生于人烟稀少的荒山古寺中。又如在程小东的《白蛇传说》(2011)中,故事尽管发生在人烟稠密的江南小镇,但是法海与白蛇、青蛇之间的斗争仍然是东方式的,中国功夫式的拳脚打斗和各种法器的运用等依然是在中华文化的空间框架的。

这种视觉元素的选取一方面能够对中国观众制造某种情感联结,另一方面由于其中的民族性痕迹太明显,就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中国魔幻电影的扩张性要逊于西方魔幻电影。同时,一旦中国观众习惯了这种视觉元素的制造套路,导演一旦想做出突破,就很容易令观众产生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感觉。这方面较为典型的例子便是陈凯歌的《无极》(2005)。电影所想表达的思想是普适性的,电影中光明的鲜花盔甲、倾城与满神相见时的场景等都绝非中华本土的文化元素,然而由于观众很难适应演员的亚裔脸孔与西方魔幻元素结合的搭配,加上剧本的单薄,视觉元素就成为观众抵触这部电影的原因。

巫师、魔法以及与之相关的城堡、巫师袍、水晶球、飞龙等,则是西方魔幻电影中屡见不鲜的视觉元素。早在1939年,美国的米高梅公司就根据《奥妙的奥兹男巫》拍摄出了《绿野仙踪》(TheWizardofOz)。女主人公桃乐丝·盖尔一次因找小狗而被龙卷风带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翡翠城,这里既有善良的北方女巫,又有邪恶的西方女巫,而桃乐丝参与到了与邪恶女巫对抗的战斗中。这部电影的经典使得其在随后的数十年中被俄国等国家多次翻拍,而其中巫师们以扫帚为飞行工具,戴着高耸的尖巫师帽,长着意味着邪恶的鹰钩鼻,巫师们居住的往往是哥特式的城堡等视觉元素也被《哈利·波特》等魔幻文学、电影等沿用。如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HarryPotterandtheGobletofFire,2005)中,不仅位于英国的魔法学校霍格沃茨学校建筑为城堡,来自保加利亚和法国的德姆斯特朗和布斯巴顿两所学校的建筑也同样是城堡。又如在彼得·杰克逊的《指环王1:护戒联盟》(TheLordoftheRings:TheFellowshipoftheRing,2001)中,白袍巫师萨鲁曼就使用一个水晶球来获取护戒小分队的行踪,在白塔之中施放魔法给他们制造雪崩等困难,摩挲水晶球还能让萨鲁曼看到索伦的力量正在复苏,他也因此而臣服于索伦。除此之外,一旦水晶球落入他人之手,索伦也能够在水晶球中看到得到水晶球的人。

同时还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中国魔幻电影往往取材于受众较狭窄的《西游记》《白蛇传》《聊斋志异》等古典文学作品,西方魔幻电影的视觉元素则有更为广泛的来源,如古希腊神话、凯尔特神话、基督教文化、中世纪骑士传说、哥特文学等在欧美乃至全世界都为人们所熟悉的文化宝库,这也使得其视觉元素能够在跨文化交际时实现较好的视觉传达效果。

二、中西魔幻电影的视觉元素呈现

中西魔幻电影在视觉元素呈现上的最大区别便在于“质感”与“反质感”。

西方魔幻电影重写实,而其傲视群雄的数字特效技术更是为这种对写实质感的追求提供了助力。如在《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TheHobbit:TheBattleoftheFiveArmies,2014)中,在塑造矮人、兽人、精灵等不同种族的平民、军队等时,主创们对角色们的胡子、衣着、盔甲等应该呈现何种样子无不持精益求精的态度,不仅力求符合其种族特色,也考虑了人物当时的处境,如长途跋涉的矮人们看似一直身穿同样一套衣服,但实际上服装师为了体现他们的风尘仆仆而准备了按照不同程度做旧的十几件衣服。又如不同种族携手作战的万马奔腾的战争场面,也因为写实而显得气势恢宏。观众尽管明知精灵、兽人等是不存在的种族,可是却能够对电影中的人物遭际投入真诚的感情。具有质感的视觉元素为保证电影的严肃基调和史诗性艺术定位做出了贡献。

而中国魔幻电影则尚写意,追求的是一种悠然的韵味。如在《画皮》(2008)中,王生和佩蓉的家有着小桥流水和茂林修竹等令人心中感到平静、愉悦的元素,女妖小唯徘徊于其中,整个画面典雅而美好。这一环境暗示的便是王生与佩蓉原本平静、恩爱的生活,而这正是小唯所羡慕的。这些视觉元素并不炫目,但是其审美价值却是不可低估的。与之类似的还有《白蛇传说》中许仙采药之处、雷峰塔等地带有的云雾缭绕的缥缈感和写意感。中国魔幻电影在提供给观众视觉元素时,视觉元素往往只是一个触发点,其背后的所指还需要观众用想象进行弥补。如人物出场时的烟和雾气等,其颜色往往就暗喻了这一人物的正邪之分等。

三、中西魔幻电影的视觉元素借鉴

进入到21世纪以后,可以发现西方魔幻电影的审美风格开始对中国同类电影有所渗透。甚至将个别作品并置观之时,抛开叙事内容不论,仅在视觉元素上,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分野已经极为模糊。尤其是在观众已经对西方魔幻电影视觉元素的符号指涉上形成心照不宣的审美能力后,中国的电影人们直接开始在自己的视觉情境中使用、整合西方电影(并不只限于魔幻电影)的视觉元素,其中既有恰如其分的借用,又有与电影整体风格格格不入的因袭,还有一部分西式色彩浓厚的视觉元素。尽管在电影的整体语境下可以解释,但是却令人感受不到其在影片中出现的必要。

第一类的代表有乌尔善《画皮2》(2012)之中的白城守卫战,整个景观无论是就自然地理抑或就人文社会元素来看,都有着明显的向《指环王2:双塔奇兵》圣盔谷保卫战借鉴的痕迹。电影在纳木错湖附近取景,白城建筑在外形上模仿了西藏宗牧堡,其依山而建的样子则类似于《指环王》中的纲铎首都白城米纳斯·提力斯、洛汗王城以及圣盔谷。战斗开始时,黑压压的骑兵以整齐的阵线慢慢向白城逼近,后方的战士则敲击枯木来鼓舞士气。随着大巫师的命令,十万狼兵们齐声呐喊“必胜”,其暴戾野蛮的一面令人震撼。这是为了体现当地的边关风格。将军霍心正是因为背负了让靖公主毁容的罪恶感才主动要求来驻守边关,变相地将自己放逐赎罪,同时也逃避靖公主的爱情。另外,正因为此地是边关,与异族天狼国接壤,才让后面天狼国抢婚的情节存在可能。而《指环王》中无论是骠骑国洛汗,抑或是人类的希望之国纲铎,都是全民皆兵、民风彪悍的国度,民众为抵御魔都的黑暗统治而上下一心。电影中为凸显苍凉、冷峻和悲壮的氛围,以及白城屹立西方,与异族对峙的政治地理位置,向《指环王》进行借鉴是无可厚非的。如若白城仍然是一片中原风情,那么靖公主逃婚、七大部落出兵白城等情节就失去了可信度。

第二类,《画皮2》中的天狼国大巫师则成为格格不入的,给观众造成困扰的视觉元素借鉴代表。电影中天狼国是霍心等人要抵御的北方蛮族,由于是虚拟的,电影人有着较为充分的创作空间。尽管乌尔善为这个民族编写了整套的民族血统、文化习俗乃至宗教信仰和具体的巫术仪式,在设计大巫师的形象时参照了萨满。然而最终造型却使观众联想到《哈利·波特》中的伏地魔。大巫师全身装束以黑色为主调,露出衣服的部分如面部、手臂等均极为苍白,且没有头发,有着令人毛骨悚然的指甲和牙齿,背上还有着一个太阳形状的法器,这些都是为了凸显大巫师阴暗的一面。但这却是远离中国观众所熟悉的文化(包括少数民族文化)的,相反,黑袍、白面等外部特征,乃至妖气十足的举手投足、说话语气等却与能够变成蛇,蛰居不出的黑巫师伏地魔极为相似。类似这样的还有也是明显模仿《哈利·波特与密室》(2002)中小精灵多比形象的《白蛇传说》中变成蝙蝠妖的能忍等。

第三类则有陈嘉上《画壁》(2011)中的仙境。电影中姑姑的住所太过西式,出现了拥有白色罗马廊柱,类似《特洛伊》(Troy,2004)中出现的西方神庙的建筑,其王座的造型和用色,姑姑本人浓艳的妆容等则带有印度色彩。尽管这种元素都是为了营造仙境的奇异感,然而电影改编自《聊斋志异》,而主人公朱孝廉之所以会进入仙境,也是因为被壁画中的仙女牡丹带入的。而这样的视觉元素无疑是脱离蒲松龄所处的时代的,是没有原著支撑的。反之,脱胎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的《特洛伊》中的战争发生在希腊诸国与特洛伊之间,电影出现的古希腊建筑则是令人感到信服的。

随着数字特效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界限被打破,电影人已经可以直观、高效地为观众展现过往只能存在于人们脑海之中的魔幻世界。中国与西方魔幻电影都拥有各自神奇而庞大的空间结构,其中蕴含着诸多视觉元素,既有零散的视觉符号,又有整体的、具有特定风情与格调的景观。中西方魔幻电影在视觉元素的选取、呈现上各有不同,而随着想象力与观众审美趣味的变化,华语文化世界与西方文化也有所接轨,部分西方魔幻电影中的元素为中国电影借鉴,而特效技术也为这种不协调感的最大限度消弭做出了贡献。目前中国魔幻电影相比西方而言还存在差距,但如果能在对本土文化积淀进行充分挖掘的基础上,对消费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对西方先进的电影工业文化进行主动且深思熟虑的接纳,中国魔幻电影还能创造出更多的佳作,以及更多令人过目难忘的视觉元素,并对西方魔幻电影形成反渗透。

猜你喜欢
巫师魔幻
懒巫师的谢礼
神秘的北部巫师
雍措“凹村”的魔幻与诗
带上巫师的魔法书,开启一场奇幻之旅
魔幻与死亡之海
白煮蛋的魔幻变身
谁动了巫师的魔药?
“巫师”艺术家——博伊斯
“魔幻”的迷惘
精彩的3D魔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