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美国丽人》中的社会文化

2017-11-16 00:00梁丽萍
电影文学 2017年16期
关键词:卡洛琳莱斯特弗兰克

梁丽萍

(东华理工大学抚州师范学院,江西 抚州 344000)

上映于1999年的美国影片《美国丽人》由山姆·曼德斯执导,凯文·史派西、安妮特·贝宁、索拉·伯奇等人担任主演,是一部展现当代美国社会中家庭伦理问题的故事片,现实主义的平缓叙事及略带黑色幽默的风格并没有过多的创新之处,但这部影片所呈现的多方面的社会文化却使其成为当年的票房“黑马”和影坛赢家。[1]《美国丽人》虽然是以两个家庭为叙述焦点,对丈夫与妻子、父母与儿女之间的家庭伦理关系进行了探讨,却反映出包括女权崛起带给中年男性的危机、消费主义价值观对人性的异化、缺乏沟通交流的僵化的代际关系等美国当代社会存在的普遍问题及其背后所呈现的社会文化,这是《美国丽人》的叙述核心所在,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一、《美国丽人》中的男权危机

《美国丽人》中的男主人公莱斯特任职于一家广告公司,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工作并没有使莱斯特获得更高的职位和收入,这也使他对这份曲意逢迎、前途无望的工作十分厌恶。与莱斯特不同的是,莱斯特的妻子卡洛琳却事业有成、神采奕奕,执着于精致生活的追求,二人从最初的共同奋斗已发展至当下的貌合神离。在后工业时代,第三产业的发展和高新科技的进步为女性提供了更多融入社会的机会,相伴而来的就是女权的崛起和男权的衰落。女性不再囿于家庭之中甘愿成为男性的附属品,她们勇敢地走出家门在社会中创造自己的价值,从而具有独立的能力和自尊的地位。

莱斯特的邻居弗兰克是一位退役军官,同时也是一个纳粹主义的尊崇者,如果说莱斯特通过寻找所谓的“青春欢愉”来逃避男权危机,那么弗兰克就是通过极端的控制欲在男权危机中进行自我麻醉。与邻居莱斯特一家相似的是,弗兰克的家庭生活也不幸福,疏离的夫妻关系源自弗兰克的同性恋倾向。尽管在影片中弗兰克十分痛恨同性恋,甚至一度怀疑自己的儿子里奇和邻居莱斯特是同性恋并为此大打出手,但不可否认的是,弗兰克就是一直生活在压抑和矛盾之中的同性恋。在对儿子里奇极其严苛的管束中,父权思想和男性霸权思想根植在弗兰克的心中,而身为同性恋这一违背传统男权的事实正是弗兰克所无法容忍的,在矛盾之中弗兰克逐渐走向极端。[2]在《美国丽人》中,弗兰克怀疑莱斯特是同性恋并试图引诱自己的儿子,在争执之中弗兰克一度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强吻莱斯特,遭遇拒绝后的弗兰克恼羞成怒,而这也成为摧毁弗兰克强势外表下脆弱精神世界的“最后一根稻草”。不久之后,在与儿子里奇的一次争吵中,羞愤情绪再次被点燃的弗兰克冲到莱斯特面前,开枪杀死了自己无辜的邻居。如果说莱斯特被弗兰克枪杀具有一定的偶然性,那么弗兰克枪杀莱斯特就具有很强的必然性。在《美国丽人》中,弗兰克军官的身份、强硬的个性看似为男性权利的彰显,但事实上这些表面的强势并无法掩盖弗兰克内心的脆弱和同性恋的身份,弗兰克及莱斯特的悲剧人生也体现了影片对美国社会中产阶级中存在的男权危机的无奈与忧思。

二、《美国丽人》中的消费主义

随着美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消费主义也逐渐成为美国社会文化中的关键词。不同于消费,消费主义并不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花费,而是一种在满足需要基础上的欲望追求,可以说消费主义在当代美国社会的环境中已不是中性词语。消费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期,当时的消费主义仅存在于上流社会的炫耀消费之中,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消费主义价值观也日益普及,到20世纪中叶尤其是战后美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消费主义已在美国社会主流价值观中占据一席之地。[3]在消费主义潮流的引导下,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日渐风靡,甚至成为狭义“美国梦”的核心内涵,秉持金钱至上价值观的人们不仅以金钱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还十分渴望融入上流社会,而《美国丽人》中的卡洛琳就是一个典型的金钱至上的消费主义者。

卡洛琳出生并成长在平凡的家庭之中,在与莱斯特结婚之初,二人家庭生活的物质条件还略显拮据。在努力奋斗中,人近中年的卡洛琳已是一位小有名气的地产经销商,而莱斯特和卡洛琳也脱离了象征着平民生活的公寓,搬到了郊区的独栋房屋中。随着家庭物质生活的改善,卡洛琳对金钱的追求及对上流社会的渴望日益明显,衣着、用品、食物都追求高端品牌,甚至连花园中的玫瑰也必须是优良品种“美国丽人”。卡洛琳在追求高端、精致生活的同时,对事业毫无起色、终日不修边幅的丈夫经常嗤之以鼻,认为丈夫莱斯特没有承担起让家庭物质生活更加富足的应尽之责,而丈夫也认为卡洛琳已经变成一个钻进钱眼儿里的人。从为了改善家庭的物质条件,使女儿拥有更富足的生活而拼搏的新女性变为满足逐渐膨胀的金钱欲望而背叛家庭、背弃初衷的拜金女,《美国丽人》中的卡洛琳在追寻梦想的过程中迷失,沦为消费主义的“囚徒”,上演了一幕美国中产阶级女性的人生悲剧。透过卡洛琳,我们也看到了这部影片对美国社会文化阴暗面的批判。

三、《美国丽人》中的代际隔阂

在《美国丽人》中,莱斯特家中充满矛盾的亲子关系体现了美国两代人之间的代际隔阂,在这个家庭中,父母为不惑之年,子女刚刚成年,而这两代人成长过程中迥异的社会文化背景成为造成代际隔阂的根本原因。影片中的莱斯特、卡洛琳出生于20世纪中叶,在冷战危机、越战阴霾和经济崛起、民主追寻的复杂社会氛围中成长;珍妮、里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年的积累,美国已成为世界上的第一强国,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攀升,加之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在个体奋斗与群体交流过程中均与父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4]就影片中的莱斯特一家而言,身陷男权危机中的父亲自顾不暇,对包括家庭在内的生活都缺乏兴趣,对女儿珍妮也缺少关心和教导;母亲卡洛琳执着于事业和金钱,希望通过赚取更多的金钱为女儿提供更加富足的物质生活,却时常忽略女儿的精神世界。随着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安吉拉、布迪·凯恩这两个“第三者”的出现使交流缺失、情感疏离的亲子关系雪上加霜。珍妮对家庭温暖的渴望彻底落空,尤其是当莱斯特迷恋上了女儿的同学安吉拉之后,珍妮甚至萌生过杀掉父亲的想法,在父亲对安吉拉百般呵护但对自己十分冷漠的强烈对比中,珍妮感受到的是痛心的失落感和羞耻感。

在展现家庭中的代际隔阂的同时,《美国丽人》也通过莱斯特与安吉拉之间荒唐的忘年恋展现了非亲子关系之间的代际隔阂。安吉拉与莱斯特的女儿珍妮同龄,同时也是珍妮的同学,从年龄层面和经历层面来看,莱斯特与安吉拉无疑是两代人。影片《美国丽人》透过莱斯特、弗兰克的家庭生活展现了社会多元化发展时期个体的现实困境与精神迷惘,对美国社会文化缩影式的呈现中体现了影片的现实批判价值。

猜你喜欢
卡洛琳莱斯特弗兰克
弗兰克·盖里——建筑界的“毕加索”
感受不同
行行出状元,服务也光荣
弗兰克先生是个女的
“我们都是瓦尔迪”
英球迷欢呼声震天“动地”
想进监狱的蒙弗兰克
莱斯特市Reaching Out友城推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