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黑人文学改编电影中的女性主义

2017-11-16 02:41袁劲松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北石家庄050228
电影文学 2017年17期
关键词:西丽白人女性主义

袁劲松 李 芳(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北 石家庄 050228)

黑人文学不仅是美国文学的重要成分,而且还因其深刻的批判内涵而受到影视改编界的青睐,大量黑人文学经典被多次搬上大银幕,引发了全社会对美国种族问题的广泛思考。而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及托妮·莫里森、艾丽斯·沃克等黑人女性作家作品的风靡一时,美国影坛逐渐将视角聚焦于黑人文学中的女性身上,如斯皮尔伯格1985年的《紫色》、乔纳森·戴米1998年的《珍爱》、达内尔·马丁2005年的《凝望上帝》等改编自黑人文学的影片,不但批判了美国社会严重的种族和性别歧视问题,还积极呼吁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身份的构建,透露出强烈的女性主义色彩。本文从种族和性别压迫、黑人女性形象塑造及女性自我解放之路等方面入手,探究黑人文学改编电影的女性主义特点。

一、正视黑人女性遭受的双重压迫

美国黑人文学改编电影之所以具有典型的女性主义色彩,是因为该类型电影不但展示了黑人女性在白人主流价值观下所遭受的非人待遇,而且还在女权思想的影响下,竭力揭示了黑人女性作为“第二性别”而遭受的性别歧视,让观众认识到黑人女性在种族和性别方面的双重困境。

以2011年由新锐导演塔特·泰勒执导并荣获第84届最佳电影的《相助》为例,影片将故事背景设置在美国20世纪中期奴隶制最为严重的密西西比州,通过主人公费蓝与黑人女性间复杂的社会关系,集中展示了黑人女性在奴隶制社会中所遭受的种族歧视和欺辱。影片中导演塔特·泰勒没有刻意美化美国社会,而是充分演绎着当时黑人女性处处“低人一等”的地位。影片中霍尔布鲁克等白人不但生活上极为养尊处优,而且还拥有较大的政治权力,他们成立各种组织和机构,但是却故意将黑人女性排除在外,而且还明目张胆地利用所谓“妇女联谊会”名目歧视侮辱黑人女性,甚至起草法案污蔑黑人女性携带病菌,禁止黑人女性与白人公用一个厕所。同样,在斯皮尔伯格执导,改编自黑人文学同名小说的影片《紫色》中,14岁的主人公西丽、索菲亚等黑人女性被白人视作牲口,为白人做牛做马却只因一句话而遭受毒打、强暴,甚至锒铛入狱。再如1998年改编自莫里森《宠儿》的电影《珍爱》中,黑人女性赛丝因长期遭受白人的种族压迫,被迫杀死女儿而遭受一生的折磨。

除了竭力展示女性所遭受的种族压迫外,黑人文学改编电影在新的性别观念影响下,还逐渐改变了以往单纯的黑人、白人“二元对立”的主题模式,也开始逐渐关注女性所遭受的性别压迫,让电影女性主义色彩更为多元化和丰富。例如,在2005年改编自黑人小说《她们眼望上苍》的电影《凝望上帝》中,导演达内尔·马丁以全新的视角展示女性所遭受的双重压迫。影片中黑人男性在白人价值观的长期影响下,心理严重扭曲而丧失理性,他们将愤怒和失望转化为对妻子、女儿等黑人女性的暴力,以伤害女性找寻在白人面前丧失的尊严,而黑人女性则需要承受双重压迫,即种族歧视与夫权专制。影片中女主人公珍妮虽然经历了两次婚姻,但带给她的却是压抑和束缚。第一任丈夫盘剥其劳动价值,在丈夫眼中,珍妮就是“骡子”和奴隶,可以肆意殴打。第二任丈夫虽然不再殴打虐待其身体,但是在精神上却更为残酷,完全剥夺了她的话语权,让她成为可怜的木偶。同样,在《相助》《紫色》 《珍爱》《阳光下的葡萄干》《宠儿》等黑人文学改编电影中,黑人女性无一不遭受来自黑人族群,尤其是男性的性别压迫,她们或被黑人男性殴打虐待,或被漠视,男性成为黑人女性悲剧的主要成因之一。总之,黑人文学改编电影在女权运动及种族平等思潮的影响下,逐渐走出了黑人白人“二元矛盾”对立的传统叙事习惯,而是将视角聚焦于社会最底层的女性身上,通过黑人女性遭受的双重压迫,更为有力地控诉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漠视和伤害。

二、重新书写黑人女性形象特征

在传统美国文学改编电影中,黑人女性的形象是作为男性或白人的附属物而存在的,在长期被边缘化和压迫的困境中,无论是外在形象还是内在性格都被男性予以格式化,她们要么肮脏丑陋,要么愚蠢懦弱,与其社会底层身份形成了鲜明的一致性。然而黑人文学改编电影却赋予黑人女性新的形象特征,弱化其性格弱点,转而对其现代女性性格特点最大限度地予以强化,让影片的女性主义色彩最大限度地得以彰显。

纵观黑人文学改编电影的发展,黑人女性形象特征经历了较为漫长的发展过程,如在早期改编电影中黑人女性大都为黑奴和保姆等身份,她们或者温和忠诚或者愚蠢懦弱。例如,在1914年首部黑人文学改编电影《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黑人女性大都为勤劳的奴隶;再如,在《土生子》中的黑人女性则多为愚蠢懦弱的家庭妇女。这些影片由于受到社会主流价值观影响,不可避免地带有白人优越感,对黑人女性形象的刻画带有明显的歧视色彩。然而随着托妮·莫里森、艾丽斯·沃克等黑人女性作家作品被搬上大银幕,黑人女性的形象则逐渐多元化和更为丰满,改变了现代观众对黑人女性的固有认知。例如,在1985年的影片《紫色》中,导演斯皮尔伯格通过对黑人小说的个性化改编,赋予了黑人女性新的形象,也为她们带来新的命运选择。影片中西丽、索菲亚等女性都呈现出与传统黑人女性不同的形象特征。如主人公西丽虽然遭受侮辱,但是她内心并没有完全放弃抵抗,在歌手莎格的影响下逐渐变得坚强并最终摆脱了懦弱的性格,走出了继父和丈夫亚伯特的束缚,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地位的独立,俨然一副现代女性的新形象,让观众感受到女性的坚忍和时代特色。再如,影片中索菲亚虽然是黑人女性,但是其性格特征则与传统黑人女性完全不同,她性格豪迈,甚至还略显暴烈,导演斯皮尔伯格甚至用大狗见到索菲亚时的惊恐来展示其与众不同的形象和性格。索菲亚任何时候都不会退缩,就像影片中西丽所言,索菲亚每次出门就像“出征”。她敢于与男人互殴,敢于反抗丈夫和情妇的侮辱,同时还能操持家务,对身边的家人、朋友充满感恩和感情,让女性性格的闪光点异常明显。

黑人文学改编电影虽然予以女性新的形象特征,但是却没有一味地博取观众的怜悯,同时也没有将她们完全演绎为坚强善良的完美女性形象,而是客观地、理性地正视其存在的问题,通过不卑不亢的叙事态度为观众展示黑人女性的真实形象,拉近了其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同时也避免了黑人女性形象过度脸谱化的倾向。例如,改编自萨菲尔小说的电影《珍爱人生》中,导演丹尼尔斯没有将主人公珍爱设计为完美女性形象,而是将其设计为一个异常肥胖、长相粗鄙的普通黑人女性,不但目不识丁,而且还育有一个智障儿子。导演虽然完全违背了主流审美标准,但是却让人物更加真实可信,反映出美国黑人女性最真实的生存状态。虽然影片弱化了其外在形象,然而却赋予其现代女性才有的生活热情,一心追逐着登上舞台展示迷人曼妙的舞姿,甚至身患疾病,珍爱也没有放弃这略显虚荣的梦想,而珍爱身上这种美国梦,却将黑人女性与生俱来的勇敢坚毅展示得淋漓尽致,感染了无数观众。同样在《紫色》中,黑人女孩秀格也是一位并不完美的女性,她尽管生性放荡,每天与数个男人调笑周旋,但是作为歌唱家却才华横溢,敢于脱离男性而独立生活,用美貌和才华反抗男性的侮辱和压迫,这种多元化的性格和形象特征,不但让电影更加具有戏剧性,而且最大限度地改变了传统黑人女性在社会大众心中的定式,对影片女性主义色彩的彰显起到重要作用。总之,黑人文学改编电影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塑造了黑人女性的社会形象,让黑人女性民族特性和时代特点得到最大限度的彰显,充分诠释了现代女性在多重困境下的变化和发展,也让观众认识到女性独有的魅力,而这种形象的塑造也打破了白人主流审美观念对美国社会及观众的长期垄断,为观众认识、理解美国黑人女性及黑人族群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思路,从这点上来说,黑人文学改编电影不但具有强烈的女性主义色彩,而且还具有更为重要的社会启示意义。

三、探讨黑人女性自我解放之路

美国黑人文学改编电影不仅揭示了黑人女性所遭受的双重压迫,以黑人女性新的社会形象唤醒当代社会对黑人女性社会地位的关注,而且还通过女性角色不同形式的反抗探讨了如何实现黑人女性的自我解放及女性主体的建构之路,对当代社会,尤其是黑人女性观众的成长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让影片的女性主义内涵达到一个新的层面。

为鼓励黑人女性勇敢地追求自我价值,黑人文学改编电影从不同的角度予以探讨和尝试,为黑人女性自我主体身份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例如,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影片《紫色》就从黑人女性间的互助团结方面入手,呼吁以姐妹情谊来反对压迫,而这种黑人姐妹情谊在一定程度上与西方社会女性主义者所提倡的性别政治形成了天然的一致。影片展示了黑人女性西丽等人尽管遭受白人、黑人的双重凌辱,但是在黑人女性互助的姐妹情谊中,最终实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影片伊始,黑人女孩西丽没有地位与尊严,丈夫、继父无情的摧残更让其变得浑浑噩噩,只能暗自神伤,但是南蒂、索菲亚、秀格等黑人姐妹却为她注入了非常强大的精神动力,并最终让她下定决心,实现自我解放。如南蒂帮助西丽学习知识,充当西丽的精神支柱和倾诉对象,更重要的是她帮助西丽抚养孩子,同样,儿媳妇索菲亚在西丽为难之时鼓励她对抗丈夫的暴行,而秀格更是激发西丽展开对快乐和自由的向往与追求。可以说,影片通过对姐妹情谊的展示,将具有相同经验和遭遇的女性集中在一起,引发了黑人女性心理和生理属性的强烈联系,并最终形成了对男权社会强大的批判力量,为女性走出枷锁指明了方向。同样,在影片《宠儿》《凝望上帝》等黑人文学改编的影片中,导演们都从女性意识角度出发,鼓励黑人女性之间密切融合,甚至黑人与黑人社区、白人女性消除误解,共同对抗父权社会的压迫。除此之外,黑人文学改编电影还通过反对传统婚恋观念的方法,鼓励女性正视自身感情和欲望需求。例如,影片《彩虹艳尽半边天》中导演通过主人公唐吉对欲望的毫不避讳,宣扬女性应有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通过对传统权威的背叛呼吁女性敢于寻求属于自己的生活。除此之外,黑人文学改编电影还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出逃”这种反抗形式在女性自我价值构建和实现中的价值,认为女性被动地逃避并不能真正解决种族和性别压迫,只有直面困难,直面人生才能实现自由和美好梦想。在1998年改编自《宠儿》的电影中,黑人女性赛丝的出逃并没有让其摆脱奴隶制的阴影,反而一生都深受其扰,而只有当她和女儿走出家门,打破沉默与黑人族群联系在一起才真正消除了“鬼魂”的干扰,生活重新回到正轨。

四、结 语

美国黑人文学改编电影通过形形色色的黑人女性形象,探讨了美国社会严重的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问题,让现代观众重新认识奴隶制度下黑人女性及其所经历的黑暗历史。同时,美国黑人文学改编电影更将女性主义思想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以艺术化的表达让当代美国非洲裔女性形成对女性意识及女性自我身份的全面认知,从这点上来说,美国黑人文学改编电影无论在艺术层面还是思想层面、社会层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猜你喜欢
西丽白人女性主义
白人的暴行是如何将昔日被奴役者在重建时期争取到的进步变革一手粉碎的 精读
新西兰杀戮事件凸显白人极端主义在全球影响之广
影史上第一个黑人与白人接吻的镜头,是他剪辑的!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点亮黑人女性的自我复归之路——解读小说《紫色》中的姐妹情谊和妇女联盟
《紫色》中独特的成长领路人
——黑人女同胞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女性主义性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