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路径

2017-11-16 11:43仝泽民陈烨琳魏金婷
关键词: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仝泽民 陈烨琳 魏金婷

Oct.2017Vol.33No.5

DOI:10.13216/j.cnki.upcjess.2017.05.0018

摘要:互聯网已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之后,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在网络管理的体制机制、网络平台的建设水平、网络内容的建设质量、网络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新形势下,高校应立足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大背景,从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加强网络队伍建设、完善网络评价机制、加强网络舆论引导、营造和谐网络环境等方面,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着力提高师生网络意识和网络素养,切实提高网络育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关键词:高校;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7)05009705

互联网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为文化传播及其发展创造了条件,深刻改变和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理念和文化认同。

高校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在高校教育教学活动及校园活动中,通过高校网络主体的网络行为而形成的校园网络环境以及在该环境中所承载的认知、体验、观念、需求和行为特征等。高校网络文化主要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部分组成,它能够集中反映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

网络文化与传统校园文化相比,在传递速率、覆盖面、丰富性、开放性等方面更具优势,网络信息内容更加丰富,资源共享更加便利,交流互动更加及时,话语体系更加平等且空间虚拟。网络是现实的延伸,是现实中人的一种存在环境,推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当前,高校网络文明教育、网络文化建设工作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需要高校不断探索新路子、创造新机制、开拓新局面。新形势下,高校应立足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大背景,努力探索网络文化建设路径,推进网络文明建设,有效提升师生网络意识和网络素养,切实提高网络育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努力探索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积极构建适合大学生身心发展、优良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1]

一、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重要意义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事关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并专门强调了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他指出要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与创新,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2]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央31号文件)也明确指出,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树立互联网思维,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使互联网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3]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中央31号文件是指导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依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其中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文化建设的诸多论述,也将是未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重要依据。

(一)

互联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在这个战场上,高校能否冲得上、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到接班人的培养,关系到国家政治安全和政权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4]从某种层面上讲,如果高校不能树立正确的网络文明意识,不能营造文明的网络生态,不能充分掌握网络建设管理和舆论斗争的主导权,就意味着放弃了立德树人的使命和责任,放弃了人才培养的主动权。加强网络文明教育、建设文明网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与弘扬,关系到对青年学生网民的争取,关系到青年学生知识为谁所学、人才为谁所用,这不仅是一个网络综合治理的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攸关党和国家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重大政治问题。

(二)互联网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的重要手段

人在哪里,思想政治工作重点就在哪里。互联网突破了课堂、高校、求知的传统边界,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面临的“最大变量”。思想领域的热点在网上,舆论引导的难点在网上,思想教育的重点在网上,互联网很大程度上或将成为高校的“心头之患”。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吸引力缺乏、实效性欠佳的危机,而互联网教育因其资源开放性、内容丰富性、形式多样性等优势,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面”的时空限制,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渠道,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随时随地发表教育言论,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正因为如此,互联网教育越来越受到年轻一代的青睐,教育领域的新媒体化尝试早已势在必行。面对新形势,高校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使思想政治工作联网上线,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5]要把网上的舆论引导和网下的思想工作结合起来,既会“键对键”,又能“面对面”。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10月

第33卷第5期仝泽民,等: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路径

(三)网络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基本要素

网络文明既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积极成果,也是网络文化中的进步力量和价值精髓。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也进入关键期。这既对经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必然会带来利益关系、社会结构的重大调整。前进中的问题、成长中的烦恼、转型中的困惑,与社会成员复杂多样的心态和情绪交织在一起。精神文明领域出现一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状态:多数人充满信心与少数人缺失信仰并存,多数人追求真善美与少数人追捧假恶丑同在。而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放大了这种矛盾,传导了各种焦虑。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空间鱼龙混杂,网络内容难免泥沙俱下。大量的精神垃圾,尤其是一些低俗、媚俗、恶俗的网络信息,严重影响了青年学生良好思想素质的养成。部分学生甚至把使用低俗网络语言、接受不良社会风气奉为时髦、趋之若鹜,这迫切需要高校加强教育和引导。维护网络清朗,捍卫网络文明,不仅是为社会存正气,为时代聚精神,更是为人才培养净化环境、清除雾霾。加强网络文明教育,就是要引导社会预期、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凝聚改革共识、维护社会文明。endprint

二、当前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互联网突破了课堂、高校、求知的传統边界,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高校学生几乎无人不网、无日不网、无处不网,高校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往往因网而生、因网而增,社会上许多错误思潮也都以网络为温床生成发酵。然而,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高校要掌握网络育人主动权,关键看学校党政是不是真正重视,领导责任是不是严格落实。虽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从提出至今已过去数年,但是当前还有一部分高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认识不到位,一些政策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落实到行动上,特别是高校领导干部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部分高校依然存在“教学科研是硬任务,思想政治工作是软指标”的消极认识和懈怠思想,对网络文化建设工作“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与此同时,还存在有机构、缺运行,有任务、缺统筹的问题。领导小组长期不研究、不推动工作,甚至有的学校领导小组自成立后,从未召开过专题工作会议,这与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严峻形势、与发挥网络文化育人功能的时代要求都有些格格不入。

(二)高校网络管理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面对新的形势,高校网络管理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例如“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各说各话,在有效协调、统一发声上还没找到破解难题的好办法,在占领网络新高地上还缺乏好举措。高校网络建设与管理领域长期存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权责不一、效率不高的现象。部分高校还没有很好地解决“有专人建、有专人管”的问题,很多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在网络文化内容建设上缺乏专门力量、专门人员去研究、规划和推动。

(三)高校网络平台的建设水平有待提升

网络阵地建设是一门技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一门艺术。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的科学性、实效性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校园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有待深化。现在很多大学生接受信息基本不通过传统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但有的高校目前仍然在校报校刊、校园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上“重兵布防”,投入大量的人力、精力、物力,却疏于对网络新媒体的经营、建设和拓展,这样一来顾此失彼、南辕北辙,导致观众、听众和读者不断流失。很多高校的网站,把网络世界简单变成现实社会的“复制”,把网络教育简单变成日常教育的“电子版”,从架构到风格、从技术到美工,都没有进行充分的研究,或是套用千篇一律的网站模板,或是随心所欲地组合,界面友好性低、亲和力弱、互动性差,“召唤感”缺失,让校园网民望而却步,失去点击、登录的兴趣。

(四)高校网络内容的建设质量有待提高

在网络时代,“95后”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对互联网有着独特的理解与依赖[6],

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网络话语形式,这不仅仅是他们求新求异的好奇心使然,更是网络生活方式所伴生的思维方式使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正视网络世界“话语代沟”的问题。不少高校在网络内容建设方面,依然存在以下现象:文件和政策不能用网言网语来阐释,理论不能用鲜活事例来论证,而是用文件语言、报告口吻撰写网络文章,居高临下,空洞说教,让人心生逆反、敬而远之。很多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网上优秀文化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公共文化信息服务还不到位,个性化、特色化服务远远不够,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与广大师生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五)高校网络队伍建设的能力、动力问题有待解决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面临的最直接的问题或许就是缺乏一支长期在岗、有影响力、质量高、能打仗的网军队伍。当前高校面向学生的网络队伍主要以宣传、学工、团委的负责老师以及学生干部为主,网络舆论引导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当面临突发性网络舆论事件时,往往无从下手,怕犯错误,不敢挺身而出、仗义执言,面临“能力危机”“本领恐慌”,要么仍将“封堵删”作为应对网络舆情的简单方式,要么轻网、厌网、怕网。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将是大势所趋,如果高校的网络队伍建设不能够解决能力问题、动力问题,那么未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引导方面将存在巨大缺失。

三、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路径

学生在哪里,高校的教育工作就要做到哪里。高校是高素质人才智力汇聚之地,在网络建设和管理方面,有责任、有义务主动作为,也有条件、有优势大有作为。广大高校师生知识素养高,引导能力强,是推动网络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和主力军。

(一)树立“四个意识”,提高网络文明素养

提高师生网络文明素养,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网络育人功能,有效提升网络文明程度。提高网络文明素养,需要树立“四个意识”:一是敏锐的政治意识。要不断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纷繁芜杂的信息面前,能够以敏锐的思维、敏捷的行动,迅速地抓住关键、把握核心,有的放矢地进行正面阐释解读和负面批判揭露。二是高度的安全意识。当前,网络已成为各种社会思潮交流交锋的主阵地,成为各种利益诉求的“放大器”,成为境内外敌对势力进行渗透颠覆的“直通车”。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要教育引导师生不断增强对各种错误思潮和观点的鉴别能力,筑牢抵御各种渗透侵蚀的思想防线和行为堤坝。三是产品的创新意识。网络文化作品形式要力求多样多变,不能因循守旧,文字不是唯一的表达方式,视频、图解、直播等越来越成为受青睐的网上传播新形式。一方面,撰写网络文章要应时而作、应需而作,要把握社会动向、反映时代特征、解决现实问题,要文风明快;另一方面,也要学会应用图解、视频、音频等文化传播形式,切实提高点击浏览的愉悦感和接受度,使网络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四是高效的管理意识。校园网络阵地的建设与管理,必须从内容上体现思想性、教育性,从形式上体现艺术性、互动性,从技术上体现安全性、服务性。高校要加强建网、用网、管网的能力,建设好、使用好、管理好高校自己的网络宣传教育阵地。要通过加强对高校网络阵地建设的指导,加强对师生建网管网能力的培养。通过成立专门负责部门,赋予其统筹协调职能,捋顺管理体制,建立工作机制,来实现对网络建设、网络舆情、网络评论、网络管理、网络研究等工作职能的归口管理。endprint

(二)着力加强高校网络平台建设

高校网络平台建设要遵循信息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坚持用户导向,坚持互动原则,突出艺术性和科学性,满足用户更高层面的心理需求,进而使用户亲近网站、悦纳信息。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实现二者同频共振、优势互补,着力打造一批形态丰富、技术先进、具有吸引力和黏着度的校园新型主流媒体,形成立体多样、交叉融合的校园传播体系。[7]高校要着力推动增强校园网站的思想性、教育性、服务性、互动性,加强综合性门户网站、主题性教育网站、专业性学术网站和移动性“两微一端”建设,扩大网络阵地的育人覆盖面和社会服务面。当前高等教育领域重点建设的“易班”和“大学生在线”平台,在许多方面可以相互借鉴学习、取长补短,也可以适当地吸取同类商业网络平台的管理建设经验,以更好地提升完善自己。

(三)重点加强高校网络队伍建设

要以青年教师和学生骨干为主体,壮大网络舆论引导力量,唱响网上主旋律。高校名师荟萃,要出台激励措施,引导专家学者特别是网络大V行动起来,重视网络文明、参与网络育人,

调动高校的学术大师、教学名师、优秀导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对互联网阵地的重视程度,使他们把教书育人的领域从课堂扩展到网络空间,主动参与到网络文化建设中来,积极参与网络育人,打造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网络红军”,使之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中坚力量,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同时,这对全社会网络空间的清朗也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队伍建设上,要建立完善的网络工作队伍培养考核、激励评价机制,进一步统筹协调网络建设、网络管理、网络评论、网络研究等几支队伍,加强培养培训,做到有任务、有考核、有奖惩、有淘汰,着力打造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顶得住、打得赢的“网络红军”“网络铁军”。

(四)不断完善高校网络评价机制

高校网络队伍作用的有效发挥,关键需要健全的工作体系。高校需要高度重视网络育人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推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建设,不断构建并完善网络创新评价机制。可将网络文章纳入高校职称、职级评选条件,在高校先进工作者评选中将网络育人作为参考指标。高校应该积极探索网络文化成果的評价认证机制,研究制定相关办法和意见,探索将优秀网络文章纳入科研成果统计、列为职务(职称)评聘条件的办法,使之成为推动广大教师参与网络平台内容建设和网络引导的有力“指挥棒”。[8]可成立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编制专门规划、出台专门文件、建立专门机构、设置专门岗位,系统推进学校网络文化建设工作。按照政府指导、民间运作、学术自治的原则,对在网络上产生较强影响力的优秀文章进行第三方评估认证,切实突破将优秀网络文章纳入科研成果统计、列为职务职称评审条件的制度瓶颈,以激发调动广大教师在网络上发文、发声的内生动力,构建网上正面舆论场。

(五)有效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工作

提高网络媒介素养和舆论引导能力是应对复杂网络意识形态形势的必然要求。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关键是要构建好舆情应对快速反应机制。大学生是最有创造力、最爱追新求异的群体,他们有很多新思想、新点子,高校要善于发现、善于引导。要主动增强议题设置能力,积极传播教育改革的新鲜事、师生关注的新焦点,吸引大学生关注。只要高校提供的正能量多了,使传播正能量的话题成为置顶话题,负面信息的生存空间就会变得越来越小,就能切实改变“有了好成就、不会讲好故事”的被动局面。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切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纷繁芜杂的信息面前,能够以敏锐的思维、敏捷的行动,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要加强网络知识和技术的学习,深入研究网络文化传播规律,掌握网络新技术应用技能,对接网民心理需求,“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从而在众说纷纭中凝聚共识,在众声喧哗中唱响主旋律。

(六)努力营造创新和谐的网络环境

高校学生既是网络新媒体的受众,也是改善网络生态的重要力量。“不看新闻看跟帖”“三言两语明态度”是众多网民网络行为的真实写照。面对这一情况,高校要转变思想认识,创新工作方法和举措,变“高谈阔论”为“网言网语”,寓教育理念于生动故事之中,推动网络舆论生态有效改善,牢牢掌握网络话语权,抢占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主阵地。在网络建设和管理中进行自主、自愿、自发的创新尤为重要,高校在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强化网络育人工作等方面需要基层和广大师生的探索和创新。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博客、人人网、易班、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不断更新迭代地出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依靠广大师生,运用“学校组织、网络搭台、师生唱戏”的方法,更广泛、更充分地组织发动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到网络文化产品创作中来,推动优质文化资源、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普及共享,丰富网络文化产品的供给,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与弘扬,让师生真正“动”起来,使得人人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氛围“浓”起来。[9]

参考文献:

[1] 李成恩,张言君,崔强,等.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5):101104.

[2]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1).

[3]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1).

[4]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 (20150119) [20170510].http://www.gov.cn/xinwen/201501/19/content_2806397.htm.

[5] 陈宝生.全面系统谋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切实把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引向深入[N].中国教育报,20170113(1).endprint

[6] 鄒艳辉.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校德育创新[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00.

[7] 杜玉波.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5(3):69.

[8] 冯刚.新形势下推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15(8):35.

[9] 任祥.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2):104106.

责任编辑:赵玲

Research on Ways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Network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ONG Zemin1, CHEN Yelin1, WEI Jinting2

(1.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 China;

2.College of Textiles,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1620, China)

Abstract: The Interne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After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importance of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such aspects as the system mechanism of network management, the construction level of network platform, the quality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cont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team, etc. in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network cultur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universities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ies provided by the reform backgroun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platform and the network team construction, improve the network evaluation mechanism, strengthen the network of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and create a harmonious network environment, so as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network culture, improve students awareness of the network and the network literacy, and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and pertinence of network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twork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endprint

猜你喜欢
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浅谈当代网络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