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探索

2017-11-16 14:51马晓晴
科技视界 2017年18期
关键词:团体辅导积极心理学

马晓晴

【摘 要】本研究用积极心理学思维构建课程与课堂,与传统心理课堂进行实验对比,实验发现,采用积极心理学思维建构的课程和课堂与传统心理课堂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无论在授课方式、授课内容上都存在十分显著明显差异(p<0.01),在考察方式存在明显差异(p<0.05),这说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职心理课程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喜爱,学生获得提升也比较大。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传统主流心理学;团体辅导

传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越开越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以纠正学生消极思想的传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很难满足人们的需要。积极心理学以研究人的幸福为核心,注重人的积极情绪,积极人格品质和社会组织系统得到重视。

1 实验目的

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从课程目标、内容、上课方式、考查方式等诸方面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改进,验证积极心理学的效果。

2 实验对象

分别从山东省Q学院两个平行班的学生中随机抽取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为50个被试。

3 实验准备

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前测,测查他们对课程的期待等内容。

4 实验过程

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进行一学期学习,前者采用积极心理学思维设计的团体活动,后者采用传统心理课程授课方式。最后:两组进行后测。通过前测和后测的心理测验了解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对课程评价的差异性,验证改革的课程体系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影响的效果。

5 实验结果

5.1 前测结果对比

为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同质,被试随机从同一个学院和同一个专业进行挑选,一个班级为实验组,一个班级为对照组,进行前测,测查他们对课程的期待,对课程的理解。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课程改革前,对课程改革的课程内容、授课方式和考察方式等没有明显差异,说明两组同质。

5.2 课改实验后测试结果对比

课改结束后,对两组进行后测,考察两个小组对课程内容、授课方式和考察方式的态度,结果发现,在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上两个小组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在考察方式上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课程改革无论是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和考察方式上,实验组比对照组发生显著变化,他们更接受课程改革的内容和形式。

5.3 课程改革对学生人际关系和其他方面提升的作用

随后,我们对课程改革对学生人际关系和其他方面改善的作用进行了考察。见下图。

6 实验分析

图1表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前测p大于0.05,差异不明显,说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在课改实验前是同质的,等组的,符合分组假设。

图2表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在进行课改实验后存在差异,其中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存在非常明显差异,在考察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在积极心理学思维和视角下进行的课程改革实验相比传统的心理课程模式受到学生更大的认可,尤其是积极心理学展现的课程内容,关注学生积极的情绪、人际关系、人格特质等,以及团体辅导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受到学生极大地欢迎。

表3表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在进行课改实验后,两组具体在哪些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对照组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课方式更多的还是教师讲授为主,而实验组学生更多的感受到课程上是师生合作和学生合作学习为主。课程对学生团队合作的影响上,两组存在非常明显差异,p小于0.01,说明两组学生对课程促进团队合作方面有非常明显差异,对照组在课堂中感受到课堂合作谈论比较少,实验组经常会在课堂中感受到团队合作、小组互动,加强彼此的合作和交流。课程对学生人际关系提升的影响上,两组存在明显差异,p小于0.05,对照组感觉课程对人际关系的促进作用比较少,和平时的交流差不多,实验组感觉课程对人际关系有促进,比自己认识的方式要好,可以认识更多的人,提高沟通技术。课程对学生情绪管理的影响上,两组存在明显差异,p小于0.05,对照组在提升情绪管理能力上感觉一般或者有收获,实验组在提升情绪管理能力上感觉有收获或者有很大收获。学生对课程总体评价上,两组存在明显差异,p小于0.05,说明两组学生对课程评价上有明显差异,两者存在明显差异,实验组比对照组总体评分上要更高。说明学生更加认可和喜欢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参考文献】

[1]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44.

[2]Cowen E L.The enhancement of psychological well-ness: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J].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94,22(2):149-179.

[3]葛瑩莹.积极心理学视阈下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J].科教文汇,2015,309(3):132.

[4]林士俊,周梅华.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2(2):91.

[5]林高标,林叶舒,胡海建.从人本主义看教师潜能的开发[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9):44-46.

[6]钟暗华.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及发展趋势 [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5:134-137.endprint

猜你喜欢
团体辅导积极心理学
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