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更深沉持久的力量

2017-11-23 05:47
中国国情国力 2017年3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中华中华民族

文化自信是更深沉持久的力量

◎张 帆 郭万超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把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并列,是我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必须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动力源泉。

文化自信;中华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发展到今天,文化的重要性愈来愈凸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文化自信。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同年1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和澳门大学学生座谈时指出,“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第一次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形成了“四个自信”的论断。这些论述为坚定中华文化自信以及正确认识四个自信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基本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南。

文化自信的根源

中华文化在历史上对世界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美国汉学家孟德卫指出:“至少到18世纪末,欧洲接受来自中国的影响是因为他们视中国文化为更优越的文化,且乐意向中国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从宏阔的历史视角,揭示了道路选择与文明传承的深层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在文化方面,我国虽然以开放的胸襟吸纳西方文化的优秀成分,但并没失去自己的文化自信。事实上,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动力源泉和宝贵精神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

要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还必须深入考究中华化的独特优势或比较优势,这是确立中华文化自的根本。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从价值方面看,是平的,但自身的某些特点会使其在文明竞争中更有势,更有生命力。根据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研究,世界历史上曾经出现过26种文明,但这些文明几全部中断了,我国是惟一保持历史文明连续性、特性的国家。这种连续性、独特性是中华文化具创造力、自我更新能力的表现。与其他民族的传文化相比,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主要有五个方面:

1.是一种“和”的文化

从历史传统看,我国基本是一个战略内向型家,保护国家不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责;而保护道德价值观不被颠覆,即使普通百姓有一分责任。突出的天下情怀与鲜明的道德意识构成了我国战略文化的核心特征。如长城作为防御性工程,是中华文化具有“和”的内在精神的最好证明。

2.整体思维方式源远流长

中华文化的整体思维方式不仅表现在考察和分析自然现象方面,而且在工程、建筑、医学和艺术等社会实践中,也充分体现出整体思维的魅力。人类思维的进步、升华,既需要科学的分析,更需要整体的把握,需要二者有机结合。中华文化中的整体思维和系统方法对推动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化、综合化发展,对后现代化社会的思维方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3.人学思想丰富

中华文化强调人的自我修为、自我提升,注重人的道德自律与自觉,明“人伦”、讲“中和”、求“致和”,蕴含着协调人际关系、讲究心态平衡的深刻思想。随着西方宗教的社会功能下降,中国人学思想的价值更加凸显。

4.具有高度的包容性

早在我国古代就有思想家明确地提出“和而不同”“和为贵”的思想。中华文化可以将各种类型文明的优秀因子加以粘合,其他文化的种子,如佛教、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等都在中华文化的母体内找到自己发展的土壤。

5.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

天人合一、爱国主义、礼仪文化、尚贤文化、忠孝文化以及人道主义精神等精神资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孕育了一代代优秀的中华儿女。这其中有啮雪苦节的苏武,有舍身求法的玄奘,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到“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献身精神……都成为激励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演化成中国人民独特的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

以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

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建设和探索中国发展道路时,非常重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善于继承、运用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孕育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毛泽东同志在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用以帮助指导当前的伟大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她吸收了中华文明的精华,是在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李大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和邓小平等人都接受过中国文化的长期熏陶,善于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曾经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吾日三省吾身”“慎独”和“舍生取义”等传统思想的精华勉励自己、教育党员,并使这些思想得到了改造和发展。

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最终接纳并更新中华传统文化,使得其所展现的生活方式在当代世界延续下来并恢复活力是给我国发展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在社会组织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甚至教育制度等发生了结构性变化的情况下,几千年中国文明所建立的生活方式能否持续,乃是一个巨大考验。这需要立足于当下国情、世情,通过千年中华文明,浸润、转化、提升中国人的生活形态,引导其朝向更健康、更自由、更文明、更富于教养的方向发展。亚洲四小龙与我国的发展事实表明,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不相悖,恰恰相反,中华文化的许多方面有助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对于现代化弊病的救治是一种有效的思想资源。

(作者单位:张帆,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万超,北京社会科学院传媒研究所)

编辑:张涵

F618

A

10.13561/j.cnki.zggqgl.2017.03.012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中华中华民族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