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旧城”到“老城”:一字之变中做出“大”文章

2017-11-23 12:47孔祥鑫
中国记者 2017年10期
关键词:旧城老城总体规划

□ 文/李 斌 孔祥鑫

从“旧城”到“老城”:一字之变中做出“大”文章

□ 文/李 斌 孔祥鑫

作者从北京市审议城市总体规划相关报道的表述中,注意到“旧城”和“老城”一字之别,并从这种一字之变中深入采访,挖掘出了大文章。本文介绍了相关的采编经过。

北京 旧城 老城 一字之变 采编 技巧

笔者平时喜欢咬文嚼字,曾应邀到新华社参编部做过一次《咬文嚼字见方向》的报告,介绍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中“咬文嚼字”,寻找重点调研的选题和方向。

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即将对外发布,此前北京市审议总规相关报道中的一句表述引起记者注意:“要推进实施老城重组,优化调整行政区划,强化政治活动、文化交流、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等服务功能。”这份引领北京未来发展的总规中,提及多年的“旧城”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老城”。

北京市政府常务会议有一次专题审议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时任市长蔡奇谈起“旧城”和“老城”一字之别的内涵,进一步引起记者关注。

这一字之变,究竟意味着什么?人们耳熟能详的“旧城”二字今后要退出历史舞台吗?带着一系列疑问,记者深入调研采访,采写了对内通稿《从“旧城”到“老城”:北京一字之变意味深长》和对外稿《从“旧城”到“老城”:一字之变折射中国首都之变》,于2017年6月14日播发。后来又在《瞭望》上刊登长达5000字的权威专家专访《九问北京“老城重组”》,不回避问题,而是直接回应公众关切,对“重组”提出了具体建议。

通稿播发后,《新华每日电讯》头版头条采用,《北京日报》等140家媒体采用。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同志两次对稿件予以表扬,认为“抓得很准”;北京规划系统的干部多次对这篇稿件体现出的敏锐度和专业性表示肯定。

一字之变,意味深长;而写好一字之变则需要扎实的积累和用心的采访。

一、发现一字之变,不仅是发现称谓变化的敏感,更是对旧城历史沿革了然于心

此前,记者曾多次进行过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等主题的调研,对于旧城的提法已经烂熟于心,而此次总规中却出现从“旧”到“老”的变化,一字之变,意味着什么?这既引发了记者的好奇心,又让记者觉得这是一个重要的新闻点。

在上一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重点提到了旧城整体保护:“应进一步加强旧城的整体保护,制定旧城保护规划,加强旧城城市设计,重点保护旧城的传统空间格局与风貌。”

旧城和老城意思相近,用法相似,对于日常表述而言,差别也许并不大。如果对北京旧城的历史脉络不熟悉的话,一字之变也许在眼前一闪而过,并不会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但由于记者长期跟踪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发展领域,对于看似细微的变化较为敏感。在新版总规中不用旧城而用老城,一字之变体现在对一座城池的表述上,这里面一定有大学问。

于是,记者抓紧“顺藤摸瓜”发现,“老城”事实上已经进入习近平总书记的视野:一是2014年2月25日他在北京视察时,专门来到老北京的大杂院区——东城区雨儿胡同,走进大杂院,到居民家里察看。他表示,老城区改造要回应不同愿望和要求,工作量很大,有关部门要把工作做深做细。二是2015年2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9次会议审议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多点一城、老城重组”的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使我们抓住一字之变做文章更有了底气。

二、写好一字之变,既要有针对性的采访,又要有日积月累的积淀

看似表述上的一字之变,实则是价值判断上的重大转变。稿件既要写出新闻性,又要写出历史纵深感,这显然不是一次针对性的采访能够完成的。

除了长期跟踪城市规划建设领域,实际上,记者在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就进行了有关北京历史文化保护“金名片”的调研,在采访中已经发现了北京对于旧城保护与更新的理念和行动变化。如此看来,这次称谓的变化也就顺理成章。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发表“2·26”重要讲话时指出,古都北京是中华文明的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记者一路追问、一路思考,历经3个多月调研采访,形成了10余篇公开稿件和多篇参考报道,来展示不同人眼中的“金名片”。

记者先后采访了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规土委、文化局、文物局、重大项目办等近10个区委区政府和部门去倾听权威声音,我们扎根基层,蹲点调查采访了大栅栏、什刹海等4个街道,采访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大杂院群众、腾退居民、文化创意小店负责人、非遗传承人等30多人,采访笔记达20多万字。

正是有了长期积淀,组织一字之变稿件就显得得心应手,有备而来。记者联系到此前采访的对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入研究和思考的几位业内权威专家,并结合长期调研积累的案例,稿件也就一气呵成,三个小标题也才言之有物——“从‘旧’到‘老’:‘是对城市历史积淀的尊重’”“从理念到行动:让历史、文化进入百姓生活”“从‘老城重组’到‘一体两翼’:北京将‘既古老又年轻’”。

为了谨慎起见,我们还向北京市规划国土委权威人士咨询了“老城”写进新总规的来龙去脉,心里更加有了底。

北京是首都,首都的一举一动,许多时候具有风向标意义。

从“旧城”到“老城”,一字之变,折射的不仅是首都之变,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尊,更是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的充分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从“旧城”到“老城”:北京一字之变意味深长》这篇2200字的文章所释放的信号也是耐人寻味的。

三、用好一字之变,要保持报道连续性,期待下一篇“一字之变”

“老城重组”,是一个重大而敏感的话题;“优化调整行政区划”,更是一直备受舆论关注,但政府十分谨慎,鲜有发声。与此同时,人们对北京市大规模治违、“背街小巷”整治等又议论纷纷,意见莫衷一是。

怎么看这些年的旧城改造历史?老城重组怎样个重组法?“背街小巷”整治和北京老城有关系吗?行政区划如何优化调整?……这些问题社会高度关注,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城市问题研究专家、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教授,从专家视角回应社会关切,起到向公众解疑释惑、正确引导舆论的作用,这些都体现在《九问北京“老城重组”》一文中。

对于北京老城问题的阐释还远未结束,我们将继续追问下去,把握好时度效,努力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希望通过不断地学习积累,发现更多的“一字之变”,品味一个个“一字之变”背后的“学问”。

编者按 2017年9月27日,新华社播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批复,批复指出,“老城不再拆迁,通过腾退、恢复性修建,做到应保尽保。”之前,新华社记者就注意到从“旧城”到“老城”的变化,并且从一字之变中做出了“大”文章。

(作者李斌是新华社北京分社副社长、总编辑;孔祥鑫是新华社北京分社编委)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

猜你喜欢
旧城老城总体规划
老城新活力潮流新维度
浅谈旧城更新中建筑立面整治的策略与意义
老城旧影·和平路
老城活力
基于绩效的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探索——以石家庄市为例
让城市总体规划的“龙头”舞起来
论沈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
中国城市新旧城空间规划的历史经验
基于CiteSpace的旧城改造研究热点分析
对当前城市旧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