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自信提升地方报纸传播力
——《京江晚报》专副刊的探索与实践

2017-11-23 23:20文/何
中国记者 2017年5期
关键词:副刊晚报镇江

□ 文/何 菁

以文化自信提升地方报纸传播力
——《京江晚报》专副刊的探索与实践

□ 文/何 菁

近年来,《京江晚报》专副刊通过走基层讲述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用优秀的策划弘扬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用中国故事传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践行文化自信中提升了报纸传播力。

副刊 走基层 讲故事 重策划 京江晚报

《京江晚报》专副刊以江苏镇江的人文、历史资源为依托,牢牢抓住本地核心读者群,传播力和影响力有了显著提升。近年来,《京江晚报》专副刊的版面反而不断扩大。

自《京江晚报》创刊起便有的文学副刊“江花”,2011年起由每周一两个版,调整为每周四版的《江花周刊》,2013年起改为每周八版,作者全部是镇江人,内容都是镇江事,内容越来越有接近性,越来越亲切可看。为深度挖掘富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京江晚报》还新辟了每周两个版的《名城》;为关注城市快速成长过程中每个个体的生活与梦想,讲好百姓身边的故事,又推出了面向年轻人的《TA周刊》和面向老年人的《银潮周刊》。

一、走基层,讲述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

地域性是地方报纸副刊的重要文化特征。地方报纸的副刊,是承载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有责任着眼于独有的文化符号,站在当代思维的高度,深度挖掘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历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是这座城市的根脉。作为一个具有三千多年文明史,两千五百年建城史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镇江经过了历代文化的选择与组合,有着非常深厚的沉淀与累积。怎样让《名城》这个文化版面讲述好博大精深的镇江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能让讲述更精彩更有创意?

2012年是《文物保护法》颁布三十周年,镇江市有25处文保单位新晋升为省级文保单位。这其中有鲜为人知的,也有广为熟知的。《名城》版推出了为期一年的介绍镇江历史文化遗产的大型探访式系列报道,通过走基层,尝试以最新视角作更深入的挖掘。

二十五个省级文保单位被重新整合,分为遗址篇、古墓篇、江南石拱桥篇、宗教建筑篇、公共建筑篇、旧址篇、名人故居篇、纪念物篇八个篇章。

亮点完全从鲜活的“探访”中来。记者坚持每一处都到现场,在历史和现实的碰撞中,找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回音。精彩的呈现,来自记者脚下的泥土。不仅是这个系列,几乎所有文化报道,都在坚持这样的“笨”事,而这,其实正是“走基层”的题中之义。

《保护城市根脉,留住镇江历史》的大型探访式报道,因其鲜活与厚重,在镇江市引发了读者强烈反响,他们收藏名城版,向编辑部咨询并按文索骥地去探访,而镇江市,也包括我们探访到的辖市区的文化部门,也很兴奋,积极地提供了原本很少人知晓的新信息。

六朝古都镇江,文化底蕴深厚,沈括、辛弃疾、米芾、昭明太子等众多大文豪、大诗人的思想、理论、科技文化成果,构成了镇江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他们就像一座座丰饶的矿藏一样,经过深入挖掘和筛选后被继承和发扬。读者从副刊的文化报道中受到感染和启发,得到了激励和满足。

二、重策划,弘扬催人奋进的革命文化

传承红色革命基因,重温共产党人烽火岁月里的革命斗争精神,是激发内在价值自省的先进文化思想源泉。

2011年,《京江晚报》专副刊为纪念建党90周年,进行了“再走抗日路,重温胜利情”的重大主题策划,时间长达八个月:通过系列报道引发热点和关注,促成韦岗战斗胜利纪念碑的修缮保护;组织“红色之旅”真实触摸历史,传递精神力量;微博直播让报纸策划扩大辐射,影响更广。

抓住新四军镇江韦岗伏击战(江南第一仗)战场原址修缮不力,多年破败这个典型新闻事实,策划进行了“韦岗战斗胜利纪念碑何时重放光彩”长达半年的跟踪报道。报道引发市民的关注与主管部门的回应、87岁新四军老战士的建言,有力推动着主管部门担当起责任,直至最终完成修缮实施保护,让沉寂26年的韦岗战斗胜利纪念碑终于重放光彩。

系列报道形成相当热度的同时,《京江晚报》开始策划的第二部分:“重走红色之旅”,真实触摸历史,传递精神力量。

这部分,自始至终完全和网友一起行动。

首先一起通过“探路之旅”“靠近”历史。当年的战斗路线,因为岁月的更迭已经模糊,而和市民一起重温历史、研究探访的过程,本身就是纪念建党最好的教材。我们邀请市民网友一同研究,并用一天的时间探访当年急行军路线。

接着一起组织“红色之旅”“触摸”历史。2011年6月18日,是韦岗战斗73周年纪念日。当天记者和38名市民网友在暴雨中,沿着当年的战斗路线,急行军8.5小时,总行程超过35公里,用极限付出去体验新四军的光荣岁月。

纪念碑终于开始修缮,参加“红色之旅”的网友和记者相聚畅谈,还精心设计了这次活动的纪念奖牌。重温胜利情,大家深深体会到新四军韦岗战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自2011年起策划“重走红色之旅”后,网友们每年在这个日子,都自发地举行重走抗日路的活动。该项活动至今年年进行。

长达八个月的活动,每一步都由晚报专副刊的微博直播,与市民微博互动,扩大了辐射和影响。

该项策划中采写的作品《韦岗战斗胜利纪念碑何时能够重放光彩》荣获2011年度赵超构新闻奖一等奖。《纪念新四军战斗红色之旅》在2011年度镇江市报纸优秀作品评选中荣获“重大主题创新策划”奖。《系列报道:韦岗战斗胜利纪念碑何时能够重放光彩》在江苏省报纸优秀作品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三、讲故事,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013年,《银潮周刊》以《“端木腊八粥”的第20个年头》为题,讲了一位普通镇江人将一份真情坚持了二十年的故事,引起了很大反响。

1994年的腊八节,一家老字号酒店煮了腊八粥给市社会福利院的老人送爱心。在总经理端木礼义的支持下,好事一年年地继续着。后来端木面临退休,福利院的老人们打来了电话询问,让端木体会到老人们非常看中这份温暖。退休后他开了一家快餐店,把这件事一直坚持到现在,并仍在继续下去。

福利院几易院址,老人换了一拨又一拨,端木礼义从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变成六十多岁的老人,送腊八粥的任务他又交给了侄女。

第一篇报道,晚报用了整整一个版,讲述这件充满真情温情的故事。

就像故事连载,报道的第三篇“喝了腊八粥,心里热乎乎”的故事,由福利院里的食堂师傅和老人们讲。

读者朋友们说:“我们是看了报纸才知道他们做的好事,都20年了,他们真了不起。”

只为老人心里的热乎,将一份真情坚持二十年。普通人的故事,才能唤起普遍的情感共鸣。这样的故事,充满浸润在百姓生活中普适性的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5000年的优秀传统文化。

报纸副刊只有紧跟时代发展,把握读者期盼,关注城市快速成长中每个个体的生活与梦想,才能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讲好百姓身边故事。

《京江晚报》的《Ta周刊》创刊四年以来,头版期期推出本地封面人物,他们都是我们身边充满梦想的普通人,活出了不一样的人生,每个人的故事都值得细细听。

故事讲一群镇江人从南极到北极的破冰之旅,讲首次参加全国越野大赛的镇江选手,讲海归以新技术创业反哺家乡,讲全国手语大赛的主持人、获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全国一等奖的镇江聋人李昂,讲刚考入美国长春藤学校的镇江留学生的故事……几乎每一个故事都时尚励志,有满满的正能量。

(作者是《京江晚报》周刊部主任)

编 辑 梁益畅 46266875@qq.com

猜你喜欢
副刊晚报镇江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立足“本地化”做好晚报新闻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镇江学前教育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如何正确认识党报副刊的作用
镇江是这样调价的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