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原因分析与恢复方法①

2017-11-27 23:13原艳玲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8期
关键词:体育训练身体运动

原艳玲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河南郑州 450046)

高校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原因分析与恢复方法①

原艳玲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河南郑州 450046)

高校体育的地位不断提升,这主要是国家不仅仅需要有较强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还需让人才拥有健康的体魄。体育运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不断攀升,在大力开展体育运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运动损伤的情况,运动过程中的损伤对学生的学习和体育锻炼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要尽量避免运动损伤的出现。基于此,该文对高校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与恢复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对高校体育训练中学生损伤程度的减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高校体育训练 运动损伤 原因 恢复方法

体育训练能够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育训练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也有诸多的优势,但是也存在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即在运动过程中可能出现损伤的情况,如果对这种损伤出现的原因不能及时地做出正确的判断,那么就不能采取正确的恢复方式,因此下文对高校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的原因和恢复的方式进行分析研究。

1 对体育运动损伤的分析

体育运动可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损伤,这种损伤不可避免,但是可以减少发生的次数和严重程度,损伤的部位和训练的基本内容以及专项技术之间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引起损伤出现的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训练的水平不高,也可能是训练的动作不规范,或是学生缺乏较强的自我保护能力。经过笔者对以往一些体育运动项目损伤的分析可以看到,急性损伤比慢性损伤要多,但是无论怎样的损伤出现,都需要立即处理,这样才能促进损伤的有效治疗。尽最大可能采取更为规范和合理的方式,让损伤的部位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恢复,这样对损伤有比较大的促进性作用,相反,如果诊疗不及时,可能延误最佳恢复时期,给学生的后续训练和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以下就对体育训练过程中引发体育训练的因素进行研究分析。

2 体育训练中引发运动损伤的要素分析

2.1 一般性损伤的引发因素

首先,学生训练准备不充足。在开展体育训练之前,充分的准备是必要条件,这也是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训练准备活动主要是让学生的中枢神经系统得到很好的刺激,让其一直处于兴奋状态之下,以此提升系统活动的主要功能,让学生不因为过度的紧张导致训练障碍以及训练损伤的出现。但是现在存在的问题是一些高校在开展体育训练以前,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学生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其他器官也不能统一在一起,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一旦开始运动,就会导致肌肉量不足,弹性比较差,伸展性不协调。由于学生不能把训练准备和训练内容结合在一起,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身体某些部位就会有较高的负重,自身身体功能得不到很好的改善,等待完全恢复运动功能之前,有些身体部位就可能出现损伤。另外,还有些学生因为在准备阶段用力比较大,速度也比较快,非常容易出现肌肉拉伤的情况,导致关节扭伤。

其次,身体功能弱,心理状态差。在训练以前,一些学生因为身体欠佳,心理状态也不是非常好,因此在训练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运动损伤。如果学生的睡眠质量不好,休息不充分,身体有疾患,或者是损伤刚刚恢复,那么肌肉也就会处于疲劳状态中,在此状态下进行体育训练不仅动作的准确性不高,而且身体的协调性也非常差,极易引发运动损伤。学生的心理状态对运动损伤有非常大的影响,如果在情绪低落时进行体育训练,训练的参与性也不是非常高,很有可能产生畏惧、胆怯以及犹豫的心理,进而引发运动损伤。

最后,背离人的生理特点。体育训练要和人的身体素质以及生理特点相呼应,高校的体育训练很多为了追求体育训练效果,背离了学生的生理特点,这样就非常容易引起运动损伤的情况。例如,在肩周肌腱以及周边的肌肉组织都出现积压以及摩擦时,局部位置就会处于弱势性地位,外力作用比较明显,导致运动损伤的出现。

2.2 肌肉损伤的引发因素

首先,突然用力。突然用力是在杠杆原理之上产生的,例如,在撑杆跳的训练过程中,需要学生的身体协调性更高,跨越栏杆需要上身更加灵敏地向前移动,在此过程中要保证大腿是压着地面的,起跳时,脚步也需要快速地做出蹬地反应,然后在运动的全过程中以身体作为支撑点,这就是杠杆原理。如果从医学解剖的角度来讲,肌肉的周边短力臂作用会比反作用力低,肌肉在这个过程中就会聚集非常多的力量,最后导致损伤的出现。

其次,生理性的变化。长时间开展体育训练会让肌肉的体积增加,肌肉的体积增加,肌肉周边的筋膜弹性降低,如果肌肉在这个状态下继续运动,那么就会让小血管的面积扩张,最后因为扩充大肌肉的血量,让肌肉体积再次增加扩大,肌肉严重缺氧,细胞内部的环境也会发生变化,产生肌肉乳酸,在毛细血管深入的情况下,可能导致肌肉水肿情况的出现,增加了肌肉的间隔压力,使血液循环出现不畅的现象,最后引起间隔性的牵引鼓膜,导致肌肉炎症和疼痛感的出现。

最后,超强负荷的运动。体育训练过程中,有时训练量可能会超出学生的正常承受范围,如果运动量非常大,并且运动强度非常高,就可能引发肌肉损伤。在体育训练过程中,如果运动量设置不科学,会让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让学生产生一种疲劳感。身体肌肉的过度使用也可能导致肌肉瘫痪的现象产生[1]。

3 运动损伤的恢复方法

3.1 物理疗法对运动损伤的恢复

物理疗法主要是一种在运动损伤方面使用广泛且安全和可行性非常高的恢复方式,在高校中的运用得到认可。物理方式主要是使用冷疗的方式让局部的皮肤温度下降,以此使毛细血管大幅度地收缩,进而控制出血量,对中枢敏感性进行控制,此种方式能够实现消炎的目的,还能够减轻学生的疼痛感。在实行物理疗法以后要对损伤的地方进行及时、有效、合理的包扎,抬起受伤的肢体,以免再次出血。在当前的运动损伤恢复过程中,一般会使用冷疗和热疗两种方式,如果高校的条件一般,那么使用冷疗的方式,如果条件允许则使用热疗的方式。热疗经常使用的是红外线的照射,此种方式对恢复运动损伤以及身体情况有非常大的促进性作用。

3.2 中药方法对运动损伤的恢复

中药的方式主要是在运动损伤出现以后,使用中药进行养护性的治疗。中药在我国具有重要的地位,使用的时间也比较长,因此中药对治疗和恢复运动损伤有非常突出的效果。中药的特点是治疗根本,成本低,效果好。具体使用中药进行运动损伤恢复的方式主要有外治和内置两种,外治主要是在运动者被损伤的位置上贴膏药,使用外敷药等,让伤口出现明显的变化。内置主要是使用丹药和丸药,在具体的实践治疗过程中按照损伤所出现的部位,有参照性地选择一些制剂,做好消炎和止痛的处理,这对损伤的及时恢复有非常好的促进性作用,还能够让学生回归到自己的训练生活中。中药治疗方式比较安全,在运动损伤的恢复中使用比较多,也比较常见[2]。

3.3 按摩恢复运动损伤的方式

高校在开展体育训练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出现了运动损伤的情况,那么除了上述两种方式以外,还可以使用按摩治疗的方式,这种方式不存在副作用,对缓解疼痛有非常大的促进性作用,并且对快速恢复学生身体情况也有极大的积极作用。按摩的方式在我国古代就开始使用,如今被传承下来,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如果使用按摩的方式进行运动损伤的恢复,那么就需要对人体的生理结构进行关注和熟悉,包括每一个穴位,每一处骨骼等。相对来讲,对于运动类型的损伤,使用按摩的方式能够对软组织损伤进行治疗,这样疗效非常显著,并且恢复的速度也比较快,学生受到的痛苦比较小。此种方式的优势是简单、方便、可行,经济合理,而且适合每一个人,按摩技术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被传承下来。按摩需要按照特定的规则进行,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其中按摩穴位的选择以及按摩的手法非常重要,只要秉承这两个原则,损伤位置的恢复就比较快。一般来讲,按摩的方式是由按、摩、拉几个方面组成,适合人体的每一个部位,这样也才能实现更有利的治疗[3]。

4 运动中避免运动损伤的方法

高校组织学生进行体育运动,要保障学生的安全,因此所选择的运动项目要在学生可承受范围之内,不超出学生的负荷。首先,学生需要按照教师的指导,做好运动之前的准备工作,让自己的身体一直处于运动的状态下,热身是对运动最好的准备。在体育运动的整个过程中,要避免身边可能出现的种种危险,同时也避免运动场地的凸凹不平,尽量选择相对安全的地方去做体育训练。教师在平时的教导过程中就需要向学生宣传,一旦发现自己有哪些地方感到不适,就需要立即向教师报告,以免耽误恢复治疗的最佳时机。学生要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适宜自己的体育项目,并且遵从教师的安排,不能在超出身体负荷的情况下进行体育训练,这样非常容易引起运动损伤[4]。

5 结语

综上所述,该文对高校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与恢复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上文的论述和分析中能够看到,造成学生出现运动损伤的原因非常多,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运动过程中一定要提升自己的警惕心理,尽量避免运动损伤的出现,并且按照自己所能够承受的运动范围选择运动项目,不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和负担。高校也要在运动安全方面增加宣传的力度,让每一个学生都意识到运动前做好热身准备,运动中注意保护自己,运动后进行按摩缓解,只有注重细节,才能够避免出现严重的损伤,才能保障学生运动的安全性,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1]魏东凌,周琳,李凤莲,等.中国跳水队运动员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运动损伤调查分析[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4,33(1): 67-70.

[2]孟龙.对学校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原因分析与恢复方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8):25-26.

[3]李雪涛,魏京莲.业余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的预防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2(3):275.

[4]黄庆喜.业余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的预防[J].知识经济,2014,25(12):180.

G804

:A

:2095-2813(2017)03(b)-0011-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8.011

原艳玲(1976,8—),女,汉,河南开封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体育训练身体运动
体育训练中兴趣培养的路径探究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训练现状及对策分析
智能终端在体育训练过程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不正经运动范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