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2017-11-28 21:23亓晓艳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11期
关键词:自我修养教科书童话

亓晓艳

【摘 要】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教科书中存在的问题,教科书的使用方法以及对教育中教师应有的导向作用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教科书;音标插图;童话;自我修养

一、关于教科书中的名人故事

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有的文章中用的是名人真名,但文章中所描写的故事情节却是不真实的。

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十课《爱迪生救妈妈》[1],课文内容是这样的:爱迪生的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医生苦于房内只有几盏油灯,无法进行手术。刚满7岁的爱迪生,利用镜子的反光原理,让医生在明亮的反光下,为妈妈成功进行了手术。它附带提示孩子们:凡是有成就的伟人,都有着美好的品德。一直以来,语文老师都把《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当成真人真事来讲授,学生也把它当成真人真事来学习,当他们知道这原来只是“真人假事”的时候,会不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呢?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中还在讲诚实守信的重要性,让学生做到诚实不欺,四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中彩那天》,其中妈妈的话说的也很好,一个人只要诚实守信就等于拥有了一大笔财富。和其他的中国孩子一样,一开始我一直对这个故事深信不疑,直到现在的某一天看到,某位教育者在美国调查这篇“传播孝道的典型课文”的真实性文章。

当问及美国人是否听说过“爱迪生7岁时救妈妈”的故事。这些美国人纷纷瞪大了眼睛,发出夸张的惊叹词。一位叫克里斯汀的女生耸耸肩,摊开双手说:“亲爱的,这跟鳄鱼会跳舞有什么区别!”查阅《爱迪生传》,仍旧没有“救妈妈”的记录。继续调查,可以发现,医学史上对于阑尾炎手术的最早论述是在1886年,而爱迪生生于1847年。也就是说,爱迪生7岁时,就是1853年不会有阑尾炎手术的说法。一位有着20多年经验的外科医生说:“油灯反射属于‘有影灯,这样的条件根本无法进行阑尾炎手术。”故事虽然感人,却难以找到事实的根据。

为增强说服力,教科书在名人身上编派事实,虚构情节,这样的事情是值得我们一线教育者及教科书编写者思考的问题。当学生长大,发现自己所学的课本都是虚构的,是否会对其心理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在教科书的编写中是否用真实的事件来写更好?

二、童话故事教学和书中插图问题

教科书中有一些童话故事,对于这些童话读后的教学引导问题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关于童话故事的教学

“丑小鸭变天鹅”的童话大家都听说过吧。不再详述。我的一位学生在读后感中这样写道:“丑小鸭是一只处处受排挤的鸭子,但它却怀有一份美好的梦想,正是这份梦想让它不屈的奋斗,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实际上,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不是丑小鸭呢?我们是学生,是茫茫学海里的丑小鸭,知识短浅,但我们要拥有梦想,立志将来考上一所名牌大学,并朝着我们的梦想努力的拼搏。我们一定能带着祖国的希望,父母的期盼,飞向美好的明天!来吧,什么难题,什么伤心,什么懊恼,抛开它们,让我们张开翅膀飞起来吧!”

我给他的点评是:“你的心中充满了雄心壮志,特别是在读了《丑小鸭》这篇童话故事后,感触更深。不要为自己的缺陷而烦恼,只要心中有希望,就一定和丑小鸭一样会实现理想。作者用简短的文字给了读者希望,要像白天鹅一样张开翅膀去飞翔。”

(二)关于教科书中的插图

绘制插图应谨慎注重其辅助作用。那语文老师对插图问题又是怎么看的呢?我们一位语文老师发现课文《女娲补天》的插图有错误,女娲本是用锅熔炼五彩石补天,而插图中,女娲却直接用手托着五彩石。

后来上课时,有孩子也发现了插图中的错误,举手说出自己的疑问。当孩子举手指出这个问题时,我心里非常开心。能够比对课文,敢于质疑课本上的东西,是孩子一种非常好的品质。语文是研究语言文化的科目,课本上的插图是一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辅助手段。孩子们在学习课文时,更多是通过插图中人物的动作、神态来帮助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思想感情。所以,课本的插图绘制应该更加严谨,这将有助于孩子学习到正确的知识。

三、关于音标标注和相近字的教学

读和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笔者就教学中两个关于音标和相近字的问题来举例说明。

(一)音标标注问题

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语文课本上有问题,例如:上册课本第44页识字(一)的“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所有文字均标注拼音,其中“一”标注为“yí”,音调为二声;而在第141页生字表(一)内,“一”标注为“yī”,音调为一声。“孩子一直学的是二声的‘一,到最后‘生字表却变成了一声。[2]

有些教师都不知道应该怎么解释这个问题学生家长就更加费解。我首先查阅了南方出版社2003年版的《汉英对照现代汉语词典》[3],对其所反映的部分问题进行了核对。该字典中“一”字的解释标注,“一”单用或处于句尾时发音为“yī”,即一声;在四声的前面发音为“yí”,即二声;在一、二、三声前面的发音为“yì”,即四声。而字典中“一”所列举的组词里如“一起”、“一气呵成”、“一钱不值”、“一清早”……“一”后面的字读音一至四声均有,但是所有的“一”都标为“yī”,即一声。也就是说,字典中的标音没有因为发音的变调而标明调值有变。这就要求一线教育者要积极再学习,使得自身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相近字教学问题

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本的第1页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冰雪融化,泉水丁冬……”;第163页是“木瓜熟了,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一个‘丁冬,一个‘咕咚,同样是拟声词,前面的‘冬与后面的‘咚为什么不一样?”[4]

我查阅字典“丁冬”与“咕咚”。“冬”字有一条解释:“<拟>敲门或敲鼓的声音。现在常写作‘咚”。“咚”字解释为:<拟>物体落下、敲门或敲鼓的声音。“丁冬”:<拟>水声清脆。例,“泉水丁冬”;“叮”:<拟>清脆的响声。例:“叮咚”、“叮铃”。面对字典里的众多解释,记者有置身于云山雾海的感觉。“叮咚”、“丁冬”均出现在字典内,并且“冬”现在常写作“咚”,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对此是否可以理解又该如何理解呢?

新课标教材应该是比过去的教材变得简单,可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比旧教材还要难教。这就要求所有的一线教师都要积极地去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四、结语

语文教材更多的传递着人类的精神财富,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在现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碰到的这些问题是很值得教科书编写者思考。一线教师要加强自我修养,积极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不但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更要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每一篇文章,每一个字和音标。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语文材料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材料。它的取材外延同于生活的外延,因而具有开放性和弹性。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机械的解说教材,而要成为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在交流和对话中帮助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构建。教师由单一的教材使用者,变成建设者和开发者。

参考文献:

[1]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37页《爱迪生救妈妈》.

[2]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第44页,141页.

[3]南方出版社2003版,《汉英对照现代汉语词典》.

[4]人教版小学一年級语文下册第1页,163页.endprint

猜你喜欢
自我修养教科书童话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如何提高政工人员的自我修养
优秀小学班主任是如何炼成的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妥者,稳也;协者,趋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