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厚实的徽派课堂

2017-11-28 05:11朱雪松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11期
关键词:老牛北大荒剪纸

朱雪松

皖江教育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在教育长河中沉淀下丰厚的底蕴。徽派教育的风格,各有评论。对小学语文而言,“厚实”一直是其显著特征。叶圣陶先生在其《语文教育书简(二十)》中提出“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语文教学中,老师们都意识到我们的教学就是为了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为了改变语文课堂教学中“说”多“写”少的状态,避免学生练就了好嘴皮子,却荒废了书面表达能力,近年来,很多专家、老师一直呼吁将“写”挤进课堂,让学生既动嘴又动手。现在,很多老师都有了“读写结合”的意识,学生在阅读课上也需要拿起笔来写一写了。那么,怎样的读写结合才是有效的呢?一位老师的教学案例,给了我很多启示。

一、找准训练点

师:在我记忆中,姥姥的剪纸丰富而有趣。一头老牛,一只兔子,一幅幅剪纸,成了我童年有声有色的梦。请你仔细看看在姥姥的剪纸中,都是怎样的老牛和兔子?

生:我看到了一只顽皮的兔子。

生:蹦跳的兔子。

生:我还看到了一只活泼的,奔跑的兔子。

师:看着这样一只兔子,你想起了谁?

生:我觉得这只兔子就像作者“我”。(师插话:“我”和这只小兔子一样——)一样顽皮。他是个出名的调皮蛋。

生:作者很顽皮,姥姥明明闭着眼睛剪好了,他还耍赖,说姥姥偷看。

师:你读得真仔细!这是我们在三幅“牛兔图”中看到的小兔子,那老牛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老牛是温顺的老牛。

生:还有拉车、耕地的老牛。

生:还是敦厚的老牛。

师:同学们一定已经发现了,姥姥其实就像老牛一样,是吗?

生:是的,姥姥在家里什么活儿都干,洗衣服、纳鞋底、择菜、淘米、喂猪、薅草……

师:和姥姥在一起,姥姥的剪纸,就是记载生活的照片。看着这些照片,不由得让“我”想起一个个小画面。

(出示:一天,我们出去玩,姥姥背着我……

中午,姥姥忙前忙后,烧了一桌子好菜……

开学那天,我背上书包,姥姥送我到村口……)

师:也许,你还会想起姥姥洗衣服、纳鞋底、择菜、淘米、喂猪、薅草的一个个画面。请你把你想象到的一个场景用一段话写下来。

(生练习写话,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说你看到的画面?

生:中午,姥姥忙前忙后,烧了一桌子好菜。我一看:呵!红烧鱼、炖萝卜、大青菜都是我爱吃的。姥姥给我盛上一碗香喷喷的米饭,说:“快!饿坏了吧!快来吃吧!”我连忙坐了下来。姥姥却又忙着准备去喂猪了。我拉着她说:“姥姥,你都忙了一上午了,赶紧先吃吧,吃好了再干活儿。”姥姥笑笑,夸我懂事。我们就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幸福无比。

师:你看到了一个勤劳而慈祥的老牛,更看到了一个懂事而乖巧的小兔子。

生:开学那天,我背上书包,姥姥送我到村口。姥姥又一遍遍地叮嘱我要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我对姥姥说:“我明白了。姥姥你放心吧!”姥姥点点头,看着我一步步走远。我走了很远,又回头看看姥姥。姥姥还是定定地站着,似乎舍不得我离开。

师:小兔子要离开老牛了。老牛有一千个不放心,一万个舍不得啊!同学们,当我们再看到这三幅牛兔图时,我们看到的就不只是牛和兔的故事了,我们更看到了“我”与姥姥温馨生活的点点滴滴,看到了“我”与姥姥割舍不断的亲情。请大家再用心读读这些文字。

(出示描写“牛兔图”的文字,学生自由朗读)

《姥姥的剪纸》一课以“剪纸”为线索贯穿全文,表现了姥姥剪纸技艺高超,广结善缘的特点,而“剪纸”更承载着“我”与姥姥浓浓的亲情。但通读全文,我们却发现文章直写“我”与姥姥的笔墨很少,更多的文字却在描绘姥姥剪纸中的“老牛”与“兔子”的形象。如何引导学生将剪纸中的世界与现实的生活联系起来,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上述教学案例,便将“读”与“写”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读”自然催生了“写”,而“写”又促进了“读”的深化。教师首先由剪纸中的形象入手,请学生观察“老牛”与“兔子”的特点。读过文章,学生稍一梳理,便发现老牛与兔子分别给人留下了勤劳慈祥与顽皮可爱的印象。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将剪纸中的牛兔,分别与生活中的人一一对上号。这就为学生打开了思路,原来剪纸是一面面镜子,照出的是生活中“我”与姥姥的亲情。接下来,水到渠成,教师让学生以剪纸为底本,发挥想象,将“我”与姥姥生活中的场景还原出来。

这里的写话是学生在课文的语境下进行的,教师精心创设了几种不同的情境,学生便有话可说,言之有物。从学生反馈的写话内容来看,学生依据剪纸形象,结合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将原本隐含于文本中的“我”与姥姥的生活细节呈现出来,字里行间流淌着浓浓的亲情。再读课文时,学生的理解与感悟已比写话前更深了一层。

如果安排得当,读写结合是有效训练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方式。但在教学中,我们务必要避免为了写而写。流于形式的写话练习,只是做给听课者看的花架子。只有找准训练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才能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渗透写话训练。而有效的写话训练,又能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使“读”与“写”真正相得益彰,同生共长。

二、落实有效性

在一次同题异构的研讨活动中,两位老师先后执教了《北大荒的秋天》一课。学完课文,两位老师均安排了读写结合的训练,但从“写”的有效性上看,两种不同的设计达到的教学效果迥然不同。

[片段一]

师:同学们,欣赏了北大荒秋天的美景后,你觉得北大荒漂亮吗?

生:漂亮。

师:那你們能来赞美一下美丽的北大荒吗?请大家拿起手中的笔,写出你心中的赞美吧!

学生写话。

师:谁来赞美一下北大荒?

生: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

生:北大荒的秋天天空一碧如洗,真漂亮!

生:北大荒的秋天很热闹,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

……

上述教学片段中,教者非常强烈的指导学生写话的意识。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安排读写结合的训练,可以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抒发阅读感悟,提高写作能力提供良好的契机。但如果安排不当,这样的写话练习也可能流于形式,为写而写。

《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文辞优美,展现了北大荒诗情画意的美景。学完文章,学生都被这些美景迷住了,脑海里留下了一幅幅美图,心中也不由生起对北大荒的向往与喜爱。在[片段一]中,教者抓住了这样的情感体验,请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北大荒的赞美之情。学生虽然情动于中,有感而发,但由于教师的写话指导没能结合文本特点进行有效设计,学生的表达大多游离文本,泛泛而谈,没有能将自己从阅读学习中汲取到的“语言”养分,迁移运用到写话练习中。这样的写话训练形式意义远大于实际作用。而在[片段二]中,教师先请学生回忆文中展现出的一幅幅美丽画卷,然后引导学生化用文中语言,来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美景。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者非常注重学生“仿”的实践。化用文中语言,为学生降低了写话难度,却因为借鉴了文本语言提升了写话的质量。从训练的效果看,这更具实效性。

正因如此,阅读课上的读写结合,切忌为写而写,流于形式,应该更注重对文本语言的内化吸收,迁移运用,以期真正达到读写互促的良好效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老牛北大荒剪纸
老牛垦荒
当延安精神遇见北大荒
从北京到北大荒
北大荒:新航母,再出发
剪纸
老牛的田
剪纸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