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爱就会有奇迹

2017-11-28 22:25徐庆梅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11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后进生家长

徐庆梅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提到:在我们的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两三倍,无论是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业成绩等方面,发展都不平衡,“后进生”的存在具有必然性、客观性和普遍性。

“后进生”问题的确是我们老师“最头疼”的问题之一,但是我认为,只要我们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我们的工作,就一定能在后进生转化问题上取得实效。

一、个案的主要问题

个案基本情况:李晓磊,男,14岁。

1.纪律方面

自由散漫,日常行为习惯欠佳。

2.学习方面

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兴趣和求知欲,经常听课精力不集中,作业不能认真完成,学习成绩低下。

3.思想方面

思维怪异,自卑而又自尊,缺乏进取心。

4.具体表现

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自从他上学以来,上课发言从来不举手,张嘴就说,毫无纪律可言;他不仅回答问题不举手,而且经常用小动作招惹其他的同学,惹得都反对他;他经常欺负同学,无缘無故的骂人,有很多的同学都不愿与他同桌,甚至为邻;学习成绩差,且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连他自己都辨认不出自己写的什么字。

二、问题的成因分析

1.自身内在的因素

他思维灵活,但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不感兴趣,基础较差,缺乏进取心,贪玩难以自控,形成了学习低下,行为习惯落后。

2.心理因素

由于过去“懒、怪、不讲卫生”,一直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抱怨、家长的训斥,经常处在"四面楚歌"的环境和氛围之中,自己的行为、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久而久之产生了自卑心理。同时,教育者有时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态度,使他对同学、老师产生逆反心理,对正确的管教产生抵触情绪。

3.外部环境的因素

通过与家长联系,我逐渐了解到了一些我所不知道的细节。他从小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老人只注重对他的物质保证,让他吃饱、穿暖,对于他的教育却几乎为零,在这个环境下,他一直到初中。通过对他的了解以及亲眼所见,我发现这个孩子最大的问题是学习习惯太差,从小就没有人管理,养成了散漫的性格,加上他很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因而,出现了前面我所看到的那些表现。在这个孩子身上,几乎具备了所有孩子的缺点。不过,我相信只要努力、找到了症结所在,一切便会迎刃而解,包括这样的孩子也不例外,毕竟他只是个孩子。

三、教育措施

针对李晓磊的情况,我为他制定了帮教措施:

1.反复抓,抓反复

首先我决定从学习习惯入手。对于他上课没有规矩的缺点,不能指望他一天、两天就改变,要循序渐进。有了好的表现,就及时表扬、鼓励;错了,不是简单的批评,而是告诉他应该怎样,因为在他的心中并没有真正建立作为一名学生的标准。就这样,一个月过后,经过了我无数次的提醒、鼓励,他上课不举手说话的毛病基本上得到了改正。所以“多一份耐心,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爱心”,世界就会因你而改变。

2.用爱创造奇迹

因为他基础差,课上的内容对他越来越没有什么吸引力了,他的注意力逐渐由听课转化为招惹同学,课堂上老是捣乱。几次找他谈,根本不管用:当着我的面表示的很老实,但回去后他仍然是屡教不改。许多科任老师上课要么往我这送,要么干脆让他到外边站着。在这种情况下,我联系他的家长。他的家长只是普通的农民,很朴实,一见老师就只会说好,再说深了,就会抹眼泪。这样的家长,能够指望他做什么,他们的话,甚至还不如老师的话管用。看到此景,只能把希望放在孩子和我的身上,我决定自己干。与此同时,我利用多种奖励、惩罚措施来鼓励、引导他。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他参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他上课认真听讲,尽量弥补他的损失。接下来他只好了两个星期,上课、听讲能够基本完成作业。随后,又原形毕露,恢复了他本来面貌了。

面对他反复无常,我的努力似乎没有任何作用,我该怎么办?那个时候的我充满着矛盾,一方面是真的束手无策,没有良方能够对症下药;另一方面就是作为一名老师的良知,让我无法放弃这个孩子。他的存在或许不会影响到大家对我的评价,但是我心中却深深的明白,自己怎样对待这棵刚刚发芽的幼苗,往往决定着一个孩子的一生。我的放弃也许是一时的,但是对李晓磊来讲,可以说是对他一生的放弃。也许因为这个放弃,他的未来变得更加的坷坎、曲折。虽然这只是一种可能性,但是作为一名教师,我怎么能将这种可能变成现实呢?没有别的办法,只能迎难而上,只要有可能,就不能放弃。在这种状态下,我时时鼓励他,同时也鼓励自己。对于他做得不对的地方果断批评,可以说虽然他还是大错小错不断犯,但是他有意识的克制了一些。一直到了这个学期,偶然之间的一个小插曲,却改变了我们之间由来已久的敌对状态。

在学校的一次集体大扫除上,我惊奇的发现,平时爱偷懒的李晓磊竟然满头大汗的用力去劳动,而且还颇有一番业绩呢!于是,我对他说:“小李,你真行啊!真够棒的!”并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其实叫他小李是我一时高兴对他所用的称呼,没想到这个称呼却真的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他跑过来问我:“老师,老师,你叫我什么?”看着他不好意思的脸,我突然觉得这虽然是两个小小的字眼,对他来讲却异常重要。之后劳动中,他干得十分卖劲,再没见过他偷懒。学习上也比以前努力、刻苦了,从不问问题的他,经常跑到我的身边来问这问那,上课也爱回答问题了。看着他的变化,对比着他以前的种种,很难相信这就是那个曾经让我时时牵挂、时时担心的李晓磊了。不管是在他做对、做错时,我都这样称呼他,每一次都会看到他瞪大眼睛认真倾听。看着他的变化,我也经常想,难道真的就是因为这一声亲切的称呼使他改变吗?当然不是,这也许就是量变向质变的转化吧。以前所做的都是在积蓄能量,而今这一声亲切的称呼,使他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虽然这个过程有些慢长,但是毕竟我们等到了这一天。

四、教育效果

通过对这一个案的转化教育分析,我深刻感受到转化问题学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转化问题学生需要一个过程。对问题学生,要了解其个性品质和能力的潜在性,尊重其自身的差异性,激发其进步的主动性。只要唤起了他们的自信心,他们学习进步的速度就会大大加快。学习进步了,信心增强了,行为规范方面的问题就会受到抑制,问题也就得到了转化,教育就会收到成效。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是渴望赞扬的,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学生更是如此,而看似的“问题学生”尤其如此。譬如李晓磊我称呼他“小李”,他觉着得到了老师的赏识,必然会促进其良好的心理、人品的形成,他自然也会更尊重、信服这个老师。

五、结束语

不是有人曾说:如果孩子天生就是优生,那教育还有什么功能?因而对占相对多数的中差生,我们更应变嫌弃为喜爱,变冷漠为关注。李晓磊的改变也让我有了许多的思考,这样的孩子,虽然他有很多缺点,但是,他并不是一块石头,如果学校和教师最大限度的给予他时间、空间上的宽容,他也会逐渐被我们这种细致入微的教育感动。面对着他的改变,现在来谈成功与否似乎还为时过早,但是我想经过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他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在嘴上,不在纸上,应在实际行动中。endprint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后进生家长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
如何对待后进生
“后进生”逆袭成第一
后进生也有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