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教学浅析

2017-11-28 22:39杨鹏程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教者古诗文古诗

杨鹏程

【摘 要】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学习古诗文,可以帮助小学生认识与理解我国优秀文化。语文新课标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应是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融合;应是思想情感与审美情趣的融合。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小学古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它的地位在语文学习中尤为突出,下面就小学古诗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运用多種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实践表明,学生的兴趣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到提高。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开放的教育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古诗文。

1.教学手段参与,激发兴趣

由于古诗文的字词句与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语言习惯有很大差距,学生学习古诗文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直观地理解古诗文的内容与情感,更好地克服这些困难。

(1)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体验古诗文学习乐趣。

(2)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

(3)教师注重语言艺术。这里的语言艺术不仅仅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注重理解、品位古诗文的语言艺术,更要求教师在讲课时注重语言艺术。

2.启发想象,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

想象对于体会古诗文的意境美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件艺术品是艺术家想象力的创造物,这要求欣赏者应具有一定的想象力,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在古诗文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的想象,联系实际生活和多种生活经历分析、理解、领悟诗的情景美、形象美,从而享受古诗文的意境美,提高审美能力,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陶冶情操,升华情感

悦耳有时比悦容更重要,不能悦耳就不能悦容。特别是古诗教学,教者语言要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并恰当地使用态势语言。教者的语感、态势给学生以声感、形感的刺激,使冰冷呆板的文字符号活化,学生获得形象化的感知。如教“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时,教者娓娓动听的描写以及遮眼远看,低头细看的动作,似乎使学生看到在丝丝微雨中,朦朦胧胧,隐隐约约看见一大片一大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但走近仔细看,地面上只是稀稀朗朗纤细的针状似的草芽,根本看不到青是什么颜色。学生进入了情境,感悟早春的美既柔嫩又富有生机。电化教学的直观性、形声化,表现手段的真切性、情感化。如《示儿》中的“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是全诗的诗眼、诗魂,如何使学生进入意境,升华情感,是本诗教学的重点、难点。教者在学生意读全诗后,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投影,再仿谈遐想推敲,一遍两遍……学生与诗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深切体味:这“悲”字是诗人悲自己终生的意愿没能实现,没能亲眼看到国家的统一;悲祖国大好河山破碎,中原人民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形声组合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增强了形象性的感知,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学生有心灵的感触。

二、创设诗意课堂

1.创设诗意情境,引发学生的共鸣

诗意的课堂是开放的,学生的想象是活跃的,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是灵动的。诗文的创作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是情与景的水乳交融,是情与物的激情碰撞,是心与境的契合无间。这三者的有机结合,便产生了一首好的作品。因此,在学习一首诗的时候要做到这三者的融合。

2.古诗文教学,重点把握三个层面

古诗文教学要重点把握三个层面,即第一个层面是文字层面;第二个层面是文学层面;第三个层面是文化层面。所谓文字层面,就是在古诗文教学时做到字字落实。比方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就是要把这首诗歌翻译成现代的白话文。即:“春意绵绵,正好睡觉,不知不觉的一觉醒来天已经亮了,到处能听得到鸟儿在啼叫。昨夜里听到了风雨交加的声音,不知道这风雨有打落了多少花瓣?”这就是《春晓》的字字落实。第二个层面是文学层面,在这一层面上,关键是抓意象。比如张继的《枫桥夜泊》中的“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中的“渔火”就是一个意象。但是这个意向只有放到整首诗中,才能称其为意象。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闪闪烁烁,隐隐约约的物象,还寄托作者的羁旅之苦、思乡之情。这便具有文学意义。第三个层面,是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力图努力突破的,即文化层面。比如“月是故乡明”对于中国人来说“月”就是一种文化,他不只是一个自然体。看到了月亮,想起了家乡,这几乎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有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杜甫的“月是故乡明。”……这是民族心理的积淀,是情感逻辑,是文化现象。

三、情感的纽带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墨,着力写出千古传颂的诗篇,给人以意境美、情感美、情趣美……教者要以情感为纽带,竭力缩短学生与诗人的心距,唤起情感的共鸣,促使学生从诗中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分享美的蕴含。

(1)古诗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一种与其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披文入情,缘情融情,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如《三衢道中》,诗人以新颖的构思:先记叙后描写,既绘色,写出了绿荫;又绘声,写出了鸟鸣。教者运用形态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迷人山区,观赏初夏的风光:梅子黄黄、绿荫重重、溪水淙淙、黄鹂声声。领悟诗人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喜悦之情,从而产生愉悦之感,与诗人一同感受意境美。

(2)作为高级情感之一的美感,是人对美的感觉和反映。众多的古诗以美为载体,以美为内容,以美为目标。古诗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品味较高的一种艺术课型,教者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掘诗中的美、展示美、体验美,令学生赏心、悦目、悦耳,进而获得精神的愉悦,使古诗教学产生特有的美的教学效益。如《暮江吟》,是诗人抒写深秋傍晚江边的景色,字里行间透露诗人赞美之情。教者启发学生抓装铺“瑟瑟”、“红”等关键词,以及 “珍珠” 、“云”形象的比喻。想象红日西沉,一弯月芽悄然东升,脚边小草清露滴滴,一派和谐、宁静的江边美景,再指导学生以喜悦的心情,跳跃的节奏,赞美的语调反复吟诵,审美情趣油然而生,给学生美的享受、美的陶冶,从而显示小学古诗教学以情感为纽带的魅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者古诗文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品读古诗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
姚奇富:为教者,好之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