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高士晶莹雪”的美
——基于语料库的薛宝钗人物显化翻译研究

2017-11-29 07:20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流动站上海200433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名作欣赏 2017年33期
关键词:薛宝钗宝钗译本

⊙姚 琴[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流动站, 上海 200433;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 镇江 212013]

“山中高士晶莹雪”的美

——基于语料库的薛宝钗人物显化翻译研究

⊙姚 琴[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流动站, 上海 200433;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 镇江 212013]

本文通过对《红楼梦》的霍译本与其原著进行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对比和分析,研究霍译本中有关薛宝钗的人物形象的显化翻译特征。本研究的观察点和切入点是平行语料库中“Bao-cha i’s”后续R 1位置人物特征词项。语料库研究表明:霍克斯通过在“宝钗”后续R1位置增添压缩讯息、明晰含糊讯息、增添评价性阐释等策略,显化描绘她的容颜、体态、动作、言语、性情、才情等,让西方译语受众领略薛宝钗形象内含的性格特征。

《红楼梦》 霍译本 薛宝钗 形象显化

一、引言

“在《红楼梦》人物群像中,薛宝钗是与宝玉、黛玉鼎足而三的重要人物……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学人的瞩目、垂青。”(张娅丽,2012:88)

作为《红楼梦》最为重要的女性人物之一,薛宝钗的形象已伴随《红楼梦》译本走向了世界,这位博学、练达、美丽的淑女在译本世界中是什么模样?在众多的《红楼梦》译本中,“霍克斯的翻译是最出色的,在准确性、想象力和创造力上都超过了其他本子,最值得仔细研究,也包含了更多的翻译技巧”(Wong,1992:10)。

二、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人物形象翻译研究

自1979年至今,国内学者对《红楼梦》英译的研究论文多达七百多篇,然而,对人物形象研究的文章只有七篇,且均是感悟式的或点评式的研究,非基于语料库的研究。

近十几年来,对《红楼梦》基于语料库的研究大多就《红楼梦》的语言表述、文化现象翻译等进行研究,而研究人物形象的仅见两篇(详见刘泽权、朱虹,2007;姚琴,2013)。

可见,《红楼梦》人物形象翻译是红学研究中尚待探讨的重要课题。

语料库包含的海量语言证据使得针对霍译本的显化翻译的研究成为可能,并为探讨源文本与霍译本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新视角。“《红楼梦》长达一百二十回,多达七十余万字,共描述了四百四十八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客观上讲,研究者面对如此庞大的文本信息量,没有合适的统计工具,单凭手工统计,很难进行全面的数据提取和分析验证。而应用语料库,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刘泽权、赵烨,2009:252)

三、数据采集与分析

以“宝钗的”为节点词,运用WORDSMITH 6.0.0的CONCORD检索功能,检索原著程乙本中“宝钗的”后续R1位置人物特征词项显示:“宝钗的”后续R1词项仅出现4频次,如下文(原著“宝钗的”后续R 1位置词项全部索引行)所示:

往下再看宝钗的,道是: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

接着宝钗的饭至,平儿忙进来服侍。那时赵姨娘已去,三人在板床上吃饭,黛玉见宝玉懒懒的,只当是他因为得罪了宝钗的缘故,心中不受用,形容也黛玉的丫头紫鹃、雪雁、鹦哥,宝钗的丫头莺儿、文杏,迎春的丫头司棋……

再以“Bao-chai's”为节点词,运用WORDSMITH 6.0.0的CONCORD检索功能,检索霍译本(研究语料库)中“Bao-chai's”后续R1位置人物特征词项,然后剔除与薛宝钗人物形象关系不大的搭配词(如“at Bao-chai's expense”“in Bao-chai's case”“Bao-chai's brother”“Bao-chai's maids”“Bao-chai's(5次)”“Bao-chai's courtyard”“Bao-chai's room(2次)”“ Bao-chai's place(2次)”“ Bao-chai's birthday(2次)”“Bao-chai's presents(2次)”“ Bao-chai's lunch”等),可得下页表1。

对比来自霍译本的表1和原著发现:霍译本要比原著丰富得多,从容颜、体态、动作、言语、性情、才情等多个维度凸显薛宝钗的人物形象,因为原著“宝钗的”后续R1位置仅出现了“宝钗的”(诗)、“宝钗的饭”“宝钗的缘故”“宝钗的丫头”。

表1 霍译本中“Bao-chai's”后续R1位置人物特征词项

综上所述,来自语料库的证据表明:霍译本倾向于在“宝钗的”后续R1位置增添人物特征词项来显化薛宝钗的人物形象,凸显薛宝钗艳冠群芳的美貌,广博出众的才学和才干,温柔敦厚的贤淑风范,雍容大方的高贵气质及宝、黛、钗之间微妙的感情纠葛。

霍译本显化薛宝钗的人物形象的例子举隅。

例一:

原著:大家看了,宝玉说探春的好,李纨终要推宝钗:“这诗有身分。”因又催黛玉。

霍译:When they had finished reading,Bao-yu said he liked Tan-chun’s poem best of the three,but Li Wan insisted that Bao-chai’s was superior.It had‘more character’she said.She was about to press Dai-yu for her contribution when Dai-yu sauntered in of her own volition.

源文本中,“李纨终要推宝钗”是采用压缩讯息的手法,避免重复上下文中不言自明的信息;霍译本和杨译本都将“宝钗”补译成“Bao-chai’s”(poem),并将“推宝钗”分别明朗化成“Bao-chai’s was superior”和“Baochai’s was more distinguished”。通过索引源文本的相关语境我们可以找到宝钗的这首《白海棠咏》:“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彻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这首诗使薛宝钗的安静娴雅、沉稳持重、志趣高洁的性格一览无遗,无怪乎李纨认为宝钗:“这诗有身分。”

此例中,霍克斯通过在宝钗后续R1位置增添“’s”(poem),提醒了译语读者复读上文宝钗之诗,细细品味诗中那个“淡极始知花更艳”的美女形象;同时通过明示“要推宝钗”是因为她的诗“had more character”,将薛宝钗的雍容大气、格韵俱远的诗情凸显得更加醒目,向译语读者传递了源文本中薛宝钗“睿藻仙才盈彩笔”的才女形象。

例二:

原著:话说金桂听了,将脖项一扭,嘴唇一撇,鼻孔里哧哧两声,冷笑道:“菱角花开,谁见香来?可是不通之极!”

霍译:Jin-gui reacted to Caltrop's defence of Baochai's intelligence with a toss of the head,a scornful curl of the lip and a couple of loud,contemptuous sniffs.‘The flowers that girls are named after are supposed to be beautiful,sweet-smelling ones.What is there beautiful or sweet-smelling about a caltrop-flower?”It's a ridiculous choice for a name.”

源文本中,夏金桂听了“谁的话”,没有明说,霍译本增补出来是“Caltrop's”,非但如此,霍译本还增添评价性阐释“defence of Bao-chai's intelligence”,通过索引源文本先前相关语境我们可以找到霍译本这样凸显薛宝钗的“kindness”的依据:“金桂冷笑道:‘人人都说姑娘通,只这一个名字就不通。’香菱忙笑道:“奶奶若说姑娘不通,奶奶没合姑娘讲究过。说起来,他的学问,连咱们姨老爷时常还夸的呢。”

此例中,霍译本通过增添评价性阐释,将源文本所暗示预设的信息予以明示,向译语读者传递了原著中的薛宝钗无论是在贾母、贾政那里,还是在同辈、下人们的眼里,都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通过此番增添,将薛宝钗那超群的才智和襟怀凸显得更加醒目,向译语读者传递了源文本中薛宝钗那“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的才女形象。

例三:

原著:宝玉素昔深知黛玉有些小性儿,尚不知近日黛玉和宝钗之事,正恐贾母疼宝琴,他心中不自在。

霍译:From past experience Bao-yu—who still knew nothing of Dai-yu and Bao-chai's recent rapprochement;was too familiar with Dai-yu's jealous disposition not to feel apprehensive that Grandmother Jia's new partiality for Bao-qin might upset her.

源文本中,“黛玉和宝钗之事”是何事?所表达的讯息是含糊的,霍译本明晰地翻译成“Dai-yu and Baochai's recent rapprochement”。

通过索引源文本的相关先前语境我们可以找到霍译本这样明晰翻译的依据:第四十回中,史太君带刘姥姥游赏大观园时,众人吃酒行令,黛玉一不留神说出了《西厢记》中的句子,因而在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之中,宝钗戏说要“审”黛玉,但并未拿她的“行为失检”作话柄,到处张扬,大做文章,而是真心地劝说她,开导她,因而消除了“疑癖”,二人从此打开了心结,不仅消除了由于互相猜忌而形成的思想隔阂,而且彼此互恭互敬、互相关怀起来:宝钗主动送燕窝给黛玉,劝她好好保养身体;黛玉则视宝钗为难得的亲人,怀着至诚而虔敬的心情,向她忏悔:“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而后她们的关系亲密到“竟比别人好十倍”的程度,无怪乎宝钗说:“我的妹妹(指宝琴)和他(指林黛玉)的一样,他喜欢的比我还甚至呢,哪里还恼?”

此例中,霍克斯通过在宝钗后续R1位置明晰含糊讯息,提醒了译语读者索引源文本的相关语境,细细感悟宝钗的冰雪聪明和善解人意。通过此番明晰,将薛宝钗宽厚、大度、品格端方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向译语读者传递了源文本中薛宝钗那“山中高士晶莹雪”的淑女形象。

以上分析表明,霍译本对《红楼梦》薛宝钗的人物特征翻译,并非是拘泥于原著的亦步亦趋的形式上的对应,因为“亦步亦趋地求文字对应,为两种语言特有的规律与魅力所不容,往往导致貌合神离”(许钧,2003:6),为了“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陈福康,1992:378),霍克斯追踪源文本中薛宝钗的形象,“在目标语中对原语中隐含的但可以从语境或情境中推断出的信息加以明确说明”(Vinayamp;Darbelnet,1995:342),通过在“薛宝钗”后续R1位置增添压缩讯息、明晰含糊讯息、增添评价性阐释等策略,显化描绘她的容颜、体态、动作、言语、性情、才情等,向译语读者传递了薛宝钗“艳冠群芳”“博学聪慧”“温柔敦厚”“雍容大方”的“美女”“才女”兼“淑女”形象,让西方读者领略这位“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山中高士晶莹雪”形象内含的性格特征。

四、结语

张美芳指出,“利用语料库进行研究,对一些难以捉摸的和不引人注目的语言习惯进行描述、分析、比较和阐释,能比较令人信服地说明译者的烙印确实存在”(2002:57)。本研究以汉英平行语料库为依据,通过汉英平行语料库,发现了霍译本显化翻译《红楼梦》的主要人物——薛宝钗人物形象的证据。本研究的后续研究将从特定文化因素、翻译理念、译者性别、翻译取向、文学思潮、译者语言使用的偏好等多角度来研究霍克斯的显化翻译的动因,进而指导翻译理论与实践向前迈进。

[1]曹雪芹.程乙本红楼梦[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1.

[2]David Hawkes.The Story of the Stone (volumn I,II,III)[M].London:Penguin,1973,1977,1980.

[3]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4]刘泽权,赵烨.《红楼梦》人物“哭态”探析[J].河北学刊,2009(29):252-255.

[5]刘泽权,朱虹.《红楼梦》中、英文本中刘姥姥形象的对比——以刘姥姥话语的人际功能分析为例[J].翻译季刊,2007(44):1-30.

[6]文军,任艳.国内《红楼梦》英译研究回眸(1979—2010)[J].中国外语,2012(01):84-93.

[7]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中国翻译,2003(1):6-11.

[8]许文胜,张柏然.基于英汉名著语料库的因果关系连词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4):292—296.

[9]姚琴.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红楼梦》意义显化考察——以霍译本林黛玉人物特征为例 [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3):453-463.

[10]张美芳.利用语料库调查译者的文体——贝克研究新法评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54-57.

[11]张娅丽.近十年薛宝钗研究述评[J].龙岩学院学报,2012(1):88-92

[12]Vinay,Jean-Paulamp;Jean Darbelnet.Comparative Stylistics of French and English:A Methodology for Translation[M].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Juan C.Sageramp;M.-J.Hamel.Amsterdamamp;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13]Wong,Laurence.A study of the literary translations of the Hong Long Meng: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David Hawkes's English version.[D].Graduate Department of East Studies,University of Toronto,1992.

作 者:姚 琴,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流动站博士后,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料库语言学、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猜你喜欢
薛宝钗宝钗译本
浅析《红楼梦》薛宝钗的形象与读者误解
《红楼梦》包腊译本的定量研究
薛室钗:用一生为原生家庭还债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王际真与麦克休《红楼梦》英文节译本编译策略比较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习语英译的跨文化阐释
《红楼梦》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
续红楼梦 第八回 梦相逢钗黛两无嫌 叙幽情鹃莺各为主(4)
冷香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