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蚕桑生产形势及应对措施

2017-11-29 06:26封槐松
中国蚕业 2017年4期
关键词:减幅真丝蚕种

封槐松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 北京 100125)

中国蚕桑生产形势及应对措施

封槐松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 北京 100125)

21世纪以来,中国蚕桑生产在经历了2次不同程度波动以后,呈现桑园面积总体略增、蚕茧总产量增加、蚕茧总产值大幅增加的良好势头。但存在许多突出问题阻碍蚕桑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需要尽快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调整生产布局和产品结构,提高单产、产品质量和机械化水平,改进后道加工工艺,促进中国蚕桑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蚕桑生产; 综合利用; 机械化; 省力化; 区域规划; 优质茧生产基地; 应对措施

2000—2013年数据来源于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新中国60年蚕桑生产情况资料汇编》[4];2014—2016年数据来源于文献[5-6]及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图2-8相同。图1 2000—2016年全国的桑园面积

中国蚕桑生产在21世纪的前10年经历了2次波动,特别是第2次大幅波动以后,近7年发展较为平稳[1-3]。蚕桑生产量稳、质平、收益呈螺旋式提高。但目前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确保生产稳定、水平提高、效益增加、第一生产大国地位巩固。

1 蚕桑生产稳定发展

1.1 桑园面积总体略增

全国桑园面积由2000年的63.25万hm2,发展到2016年的79.99万hm2,增加16.74万hm2,增幅为26.5%(图1)。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由1.67万hm2增加到20.67万hm2,增幅为1 137.7%;云南省由2.33万hm2增加到11.22万hm2,增幅为381.5%;广东省由1.33万hm2增加到3.00万hm2,增幅为125.6%;四川省由10.67万 hm2增加到12.47万hm2,增幅为16.9%;陕西省由4.00万hm2增加到4.67万hm2,增幅为16.8%。其他省(区、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减少较多的江苏省由8.67万hm2减少到4.30万hm2,减幅为50.4%;浙江省由7.73万hm2减少到3.99万hm2,减幅为48.4%;山东省由5.33万hm2减少到3.00万hm2,减幅为43.7%;重庆市由8.00万hm2减少到5.53万hm2,减幅为30.9%;安徽省由3.52万hm2减少到3.28万hm2,减幅为6.8%(图2)。

图2 2000—2016年主产省(区、市)的桑园面积

1.2 蚕茧总产量增加

全国家蚕茧总产量由2000年的49.0万t,增加到2016年的62.4万t,增加13.4万t,增幅为27.3%(图3)。其中增产的省(区)有广西由3.0万t增加到30.0万t,增幅为900.0%;云南省由0.8万t增加到6.5万t,增幅为712.5%;广东省由1.8万t增加到2.7万t,增幅为50.0%。但其他省(市)均不同程度减少,浙江省由9.5万t减少到2.8万t,减幅为70.5%;江苏省由9.0万t减少到4.1万t,减幅为54.4%;山东省由5.3万t减少到1.9万t,减幅为64.1%;重庆市由2.8万t减少到1.4万t,减幅为50.0%;安徽省由2.4万t减少到1.4万t,减幅为41.7%;陕西省由1.5万t减少到1.1万t,减幅为26.7%;四川省由8.7万t减少到7.7万t,减幅为11.5%(图4)。

图3 2000—2016年全国的家蚕茧总产量

图4 2000—2016年主产省(区、市)的家蚕茧总产量

1.3 鲜茧均价上涨较多

全国家蚕茧加权平均价格由2000年的16.15元/kg,增加到2016年的38.92元/kg,增幅为141.0%。2016年,平均茧价排位靠前的省有山东省(46.30元/kg)、山西省(46.26元/kg)、江苏省(45.94元/kg)、云南省(42.04元/kg)(图5)。

图5 2000—2016年全国及主产省(区、市)的家蚕茧均价

1.4 蚕茧总产值大幅增加

由于蚕茧价格上涨、产量增加,蚕茧产值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家蚕茧总产值由2000年的79.1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242.9亿元,增加163.8亿元,增幅为207.1%(图6)。其中广西由4.4亿元增加到120.0亿元,增幅为2 627.3%;云南省由1.0亿元增加到27.4亿元,增幅为2 640.0%;四川省由11.4亿元增加到26.7亿元,增幅为134.2%;广东省由2.8亿元增加到8.4亿元,增幅为200.0%;江苏省由17.0亿元增加到18.9亿元,增幅为11.2%;陕西省由2.3亿元增加到3.7亿元,增幅为60.9%。家蚕茧总产值减少的只有浙江省,由17.8亿元减少到9.1亿元,减幅为48.9%。山东省持平在8.7亿元左右(图6-7)。

图6 2000—2016年全国的家蚕茧总产值

图7 2000—2016年主产省(区、市)的家蚕茧总产值

1.5 蚕种生产获得长足发展

中国蚕种生产,经过国家和地方最近十几年的联合投资建设和改造,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全国家蚕母种、原原种、原种繁育和一代杂交种制种体系进一步完善。据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调查统计,中国原种年生产能力40多万张,一代杂交种年生产能力2 000多万盒(张),较好地保障了全国蚕桑生产的需要。目前中国蚕种资源占世界的80%以上,原种生产能力和年生产量占世界的85%以上,一代杂交种生产量占世界的90%左右,一代杂交种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上,已经开始销往中亚等一些国家,2016年一代杂交种出口量近100万盒(张)。家蚕品种在保持菁松×皓月、秋丰白玉、两广二号、洞·庭×碧·波等当家品种优良性状不衰退的基础上,近些年来又推出了新品种苏秀×春风、丝雨二号和抗病品种华康1号、华康2号、华康3号、野三元(抗)等。

图8 2000—2016年全国及主产省(区、市)每667 m2桑园产茧量

1.6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取得突破性进展

据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调查统计,与2010年相比,2014年全国桑园套种面积为18.00万hm2,增加了1.61万hm2,增幅为9.8%;产值为33.72亿元,增加了9.75亿元,增幅为40.7%。其中桑园套种蔬菜的面积由7.65万hm2增加到8.75万hm2,增幅为14.4%,产值由12.60亿元增加到17.50亿元,增幅为38.9%;桑园套种粮食作物的面积基本持平,产值由5.92亿元增加到7.03亿元,增幅为18.9%;桑园套种油料作物的面积减少9.4%,但产值增长了69.9%;桑园套种其他作物的面积增加了39.0%,产值增长了67.9%。2014年全国蚕桑资源多元化利用的产值为154.3亿元,比2010年的57.2亿元,增长了169.8%。其中食用蛹、蛾的产值由17.2亿元增加到27.9亿元,增幅为62.2%,桑枝栽培食用菌的产值由5.3亿元增加到11.6亿元,增幅为118.9%,蛹油、蚕蛾酒的产值分别增长了183.0%、138.0%,桑叶茶、桑叶菜的产值增长了388.0%,桑椹、桑椹汁、桑椹酒的产值增长了150.0%。此外,还有一些利用缫丝副产物开发丝胶、丝素的精细化工产品等,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 蚕桑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真丝服装制品销量连年下降

虽然,得益于蚕丝被迅猛发展对鲜茧需求的支撑(据我们实际调查推算,全国年产蚕丝被由2006年的200万床发展到2016年的2 000多万床,2016年消耗鲜茧近20万t),使得中国年产的63万t左右家蚕茧没有出现严重过剩,维持了蚕桑产业的稳定。但是,真丝服装及其他制成品价格相对较高,加上真丝服装后打理费事,人们不爱穿用,致使真丝产品内销和出口连年出现下降,年减少鲜茧消费量估计在15万t左右,制约着中国蚕桑产业的发展与进步。

2.2 蚕桑产业技术进步缓慢

目前,国家除了对蚕种场的建设和改造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外,对桑树苗木繁育、桑园建设、蚕卵催青、小蚕共育、蚕室建设、蚕桑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一直没有资金支持;生产上的当家蚕桑品种仍是20世纪80年代审定、90年代推广的,配套技术也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蚕桑生产的科研仍没有大的突破,导致近16年来大多数地区单位面积桑园产茧量呈下降趋势。2000年至2016年每667 m2桑园产茧量增加的只有云南省,由23.1 kg增加到38.7 kg,其他省(区、市)均为下降趋势。浙江省由83.0 kg下降到46.2 kg,降幅为44.3%;安徽省由46.1 kg下降到28.5 kg,降幅为38.2%;广东省由87.5 kg下降到60.0 kg,降幅为31.4%;江苏省由75.2 kg下降到63.7 kg,降幅为15.3%;广西由98.3 kg下降到96.6 kg,降幅为1.7%(图8)。另外,蚕桑专业教育年年萎缩,蚕桑产业专业技术人员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境地。

2.3 家蚕茧丝总体质量下降

2006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提出“东桑西移”工程以后,通过每年投资2亿元的带动,得到了全国各地的积极响应,加快了西部蚕桑大开发和东部毁桑弃蚕、转移丝绸加工的速度[7-8]。这对于稳定全国栽桑养蚕和茧丝加工规模,促进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帮助西部地区脱贫致富,无疑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但是,也导致了东部地区优质茧生产基地大幅缩减、优质茧丝(5 A以上)年产量减少30%以上、中国丝绸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降低[9]。与此同时,由于养蚕比较经济效益的影响,中国蚕桑生产区域布局呈现了“东桑西移”的格局。以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省为代表的东部传统优质茧生产基地持续萎缩,而由广西、四川、重庆、云南、陕西等省(市、区)构成的西部蚕区蚕桑生产快速增长。2000—2016年东部蚕区的蚕茧产量占全国蚕茧总产量的比例由53.49%下降至18.38%,而西部蚕区的蚕茧产量占全国蚕茧总产量的比例由34.55%上升至75.24%;相应地东部蚕区的桑园面积和发种量占全国的比例分别由36.58%和49.06%下降至17.87%和17.52%,而西部蚕区的桑园面积和发种量占全国的比例分别由47.23%和40.68%上升至70.27%和76.47%[4-6]。

2.4 微粒子病等蚕病危害日趋严重

由于蚕桑生产基地大部分已经转移到周年温度高、湿度大的南亚热带地区,高温高湿导致家蚕微粒子病、病毒病、细菌病、真菌病等病害日趋严重。特别是家蚕微粒子病,近些年来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委托农业部蚕桑产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镇江),每年对全国蚕种质量抽查检验的结果表明,全国蚕种无毒合格率降低,带毒合格率升高,超毒淘汰率大幅上升,因微粒子病检验不合格而烧毁的蚕种每年高达近百万盒(张),造成的经济损失数千万元。

2.5 产业机械化、省力化水平太低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栽桑、养蚕仍是十分传统的方式,比起其他农业生产落后很多,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效益差,导致年轻人不愿干,现在从事蚕桑产业的大多数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长此以往,蚕桑产业将后继乏人。

3 应对措施

栽桑养蚕始于中国、传播于中国、发展于中国。从时空上看,中国蚕桑产业在世界上所占的地位一直都是十分重要的。目前中国蚕茧年产量占世界的76%左右,生丝年产量占世界的82%左右,蚕茧年产值虽然只有200多亿元,但是由于它带动了烘茧、缫丝、织绸、制衣、营销、外贸等茧丝绸产业链,终端产生5 000多亿元的销售额,用80万hm2的耕地养活了3 000多万人。因此,保持中国蚕桑产业持续稳定发展,不仅是对世界应做的贡献,也是分担中国劳动力就业、发展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3.1 开拓丝绸市场 促进蚕桑生产发展

鉴于目前中国茧丝绸产业后道加工瓶颈一时难以逾越的现实问题,建议在保持真丝头巾、中档服装和丝绵被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积极发展床上真丝用品和真丝壁挂、真丝工艺品、真丝车用饰品等;积极宣传真丝产品对人体皮肤的滋润作用,倡导人们优先使用真丝产品,特别是要加强真丝产品对星级酒店的促销,用丝绵被替代容易使人呼吸道过敏的鸭绒被或鹅绒被,以及沉而不暖的棉絮被,扩大真丝产品的适用范围和使用量,从而促进蚕桑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3.2 加强科研攻关 解决蚕桑技术难题

就整个农业科研而言,蚕桑产业科研人员少、条件差、投入不足,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国家应根据中国蚕桑产业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和印度等国家追赶我们的危机感,以及中国财力逐年增加的实际情况,不断增加对蚕桑产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的投入。同时,还应加强组织管理,促使科研经费真正用到研发上,科研人员每年能有2/3的时间用到课题研究上。根据当前蚕桑生产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家主管部门应抓紧组织科研协作攻关,解决蚕桑产业5大技术难题。一是协作研究识别家蚕染色体上14 623个基因的功能,突破优质、高产、抗病育种研究的瓶颈;二是协作研究瘟疫性的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技术及生物、化学药物,突破家蚕微粒子病只能防不能治的瓶颈;三是协作研究高温高湿地区养蚕如何提高品质,突破南亚热带地区蚕茧品质偏低的瓶颈;四是协作研究栽桑养蚕的机械化问题,突破长期困扰的省力化养蚕瓶颈;五是协作研究丝绸后道加工工艺及设备,突破人们穿着真丝绸洗涤不便打理的瓶颈。

3.3 加快蚕种场改造 稳定发展蚕种生产

中国的蚕种场过去长期破烂不堪,最近十几年经过国家和地方的联合投资建设或改造,面貌大为改观。据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调查资料显示,到2015年底,蚕桑主产省(区、市)都建有1座标准的家蚕原种场,全国家蚕良种场约有1/4得到了改造,使全国蚕种场虽然数量上由300多家减少到175家,但蚕种年生产能力仍然保持在2 000多万张(盒)的水平上。但是,目前仍有一半左右的蚕种场房屋破旧、设施简陋、检测仪器不全,影响正常生产经营和质量检测,要靠本来就十年九亏的蚕种场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十分困难。因此,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支持,从根本上把落后的蚕种场改造过来,稳定蚕种生产。

3.4 搞好区域规划 发展西部优质茧生产

东部地区优质茧生产基地所剩无几,尽管西部地区产茧量已占全国总产茧量的75%左右,但优质茧比重很低。云南省和四川省攀西地区地处低纬度高原,高原季风气候明显,大部分地区年温差比较小、日温差比较大。这种气候特点,既可以像广西那样周年多批次养蚕,又可以像江苏、浙江和山东省春秋季节那样生产出5 A级以上的优质蚕茧,而且也是家蚕繁育制种的一块宝地。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组织专家联合调研,做好区域规划,加快西部优质茧生产基地建设,发展优质茧生产,替补日益衰落的东部地区的产能。

3.5 加大投入力度 提高蚕桑生产水平

国家应像支持发展粮、棉、油、糖、菜、肉、禽、蛋、奶、鱼生产那样,除了要尽快实行蚕种补贴、提高蚕桑生产积极性外,还应投资建设现代化桑园和蚕室,改善蚕桑生产条件;装备桑园耕作、采叶和运输机械,以及蚕室养蚕设备,提高养蚕省力化水平;安装频振式杀虫灯或太阳能杀虫灯,以绿色环保的方式消灭桑园害虫和减少家蚕微粒子病病源;补贴蚕桑新品种、新技术、新器械的试验、示范,提高蚕桑生产技术水平。通过采取这些措施,改变目前的生产现状,促进蚕桑生产水平的提高和蚕桑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3.6 重视人才培养 加强蚕桑专业学历教育

由于自2000年以来,国家削弱了蚕桑专业学历教育,一些本来基础很好的大学相继停止了蚕学本科招生,坚持招生的大学也越来越多地出现“招不满、学中转、学完变”的不景气局面,以致全国过去十几所大学开设有蚕学专业,每年招收、毕业的蚕学本科生1 000多人,现在只有5所大学、100名左右的蚕学专业入校生和毕业生,由此造成全国蚕桑产业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表现出人员少、专业不对口的情况(据我们调查,目前蚕桑生产市、县中约有一半是由非蚕桑专业人员在从事蚕桑生产技术推广工作)。要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国家应采取有效措施在基础较好的大学恢复设立蚕学本科专业,确保全国有10所大学每年能招收500名蚕学专业学生;在蚕桑主产地有20所职业学院设立蚕桑本、专科专业,每年能招收1 000名学生。同时,蚕桑产区人事管理部门要改变目前的用人状况,对蚕桑技术岗位定编要足额安排,对新招收的蚕桑技术干部必须要求有蚕学或蚕桑大专以上的学历背景,确保蚕桑专业毕业生学有所用、蚕桑技术推广队伍逐步向专业化发展。

[1] 封槐松,李建琴.新中国60年蚕桑业发展历程与特点[J].中国蚕业,2014,35(3):1-10.

[2] 封槐松.我国蚕桑生产及蚕种生产经营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蚕业,2015,36(1):6-9.

[3] 封槐松,李建琴.我国蚕桑产业发展“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展望[J].中国蚕业,2016,37(1):4-10.

[4]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新中国60年蚕桑生产情况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5] 封槐松.2014年全国家蚕生产情况统计汇总表[J].中国蚕业,2015,36(4):92-94.

[6] 封槐松.2015年全国家蚕生产情况统计汇总表[J].中国蚕业,2016,37(2):98-100.

[7] 李建琴,顾国达,封槐松.我国蚕桑生产的区域变化——基于1991—2010年的数据分析[J].中国蚕业,2011,32(4):28-41.

[8] 顾国达,李建琴.2012年蚕桑产业发展趋势与建议[J].中国蚕业,2012,33(1):1-4.

[9] 李建琴,顾国达.基于供给侧结构调整的优质茧丝发展对策[J].中国蚕业,2017,38(2):1-7.

2017-09-26;接受日期2017-11-01

信息: 封槐松(1956—),男,湖北蕲春,本科。

Tel: 010-64721385, E-mail: fhsbj@sina.com

[S88-9]

C

1007-0982(2017)04-0037-06

猜你喜欢
减幅真丝蚕种
产卵布蚕种浸酸操作的做法和体会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科学制定生产计划 合理满足蚕种需求
散卵蚕种收蚁新方法——白纸袋收法
广州4月商业地产市场:公寓成交维稳,写字楼及商铺库存同比减幅明显
三个行业共同研发真丝机洗标准
真丝小衫
巧熨真丝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