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新理念 培育新动能 吧园满打造成现代特色效益农业示范区

2017-12-09 11:09余长明
重庆行政 2017年4期
关键词:示范区农业生态

□余长明

☆聚焦重庆☆

践行新理念 培育新动能 吧园满打造成现代特色效益农业示范区

□余长明

发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是巩固脱贫成效、实现高质量脱贫的现实需要,是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破解“三农”问题、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短板的有力抓手。重庆市黔江区着力打造渝东南生态经济走廊,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建成现代特色效益农业示范区,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

一、突出生态抓保护,筑牢农业生产绿色本底

以创建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为统揽,严守“五个决不能”底线、生态保护“三条红线”,优化大气、水源、田土等资源环境,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一是推进蓝天行动,确保生态气候。全面强化大气污染监管,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全年城区空气优良天数达350天以上,唱响中国气象学会授予的“清新清凉峡谷城”品牌;推广使用清洁能源,2018年实现天然气“乡乡通”;实施植树造林和天然林保护,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加快渝东南气象防灾减灾中心建设,提高自然灾害防御水平。二是推进碧水行动,确保水质洁净。全面推行河长制,制定“一河一策”“一库一策”,严格执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不断改善水环境质量。完善城乡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健全水质监测监控体系,阿蓬江、黔江河、小南海等重点流域、水库水质达到国家Ⅲ类标准。三是推进绿地行动,确保耕地优良。严守耕地、林地、湿地红线,完成生态红线和全域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坚持用地养地结合,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严格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地灾防治、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石漠化治理和湿地保护,成功创建阿蓬江国家湿地公园,保持全域土壤无污染、原生态,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突出特色抓产业,着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打好“生态牌”,念好“林字经”,因地制宜,结合本地产业基础,规划“5+X”产业体系,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一是巩固骨干产业,做大拳头产品。立足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先行区、国家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50万头国家现代农业无抗生猪产业园,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和生态循环养殖,巩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称号;严格落实国市烤烟规模调控措施,优化种植区域,推行烤烟标准化、规范化种植,打造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加快建设现代蚕桑产业多元化发展示范基地,新建一批高产优质桑园,提高桑园产出率,蚕茧产量连续保持全市第一位。二是壮大优势产业,做实特色支撑。依托全国猕猴桃标准化种植示范区,选择抗病性强、品质优、产量高的品种,打造10万亩优质猕猴桃基地,加快把猕猴桃培育成新的骨干产业。推广桑菌套作生产模式,利用桑枝粉碎发酵循环技术,培育以亩产值达5万元的羊肚菌、灵芝为主,金针菇、香菇、猴头菇等为辅的“生态菇”产业,力争2018年产值达1.2亿元,建成“食用菌之乡”。三是培育潜质产业,做亮特色前景。承接全市七大产业链建设,因地制宜、科学制定产业规划,大力发展地牯牛、肾豆等绿色、有机蔬菜,建设特色保供蔬菜基地;发展脆红李、树莓等优质水果;推广种植天麻、银杏、白术等中药材,有序引导蜂蜜、豪猪、肉兔、泥鳅、鳝鱼、螃蟹等特色绿色养殖产业发展,加快建成以有机蔬菜、高端水果、中药材、草食牲畜、优质水产等为主的特色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生产“水陆空”合理布局。

三、突出效益抓创新,不断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拓宽发展路径,转变生产方式,向规模、融合、多元要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改变小农经济模式,向规模要效益。引导农民摒弃小农经济意识,引进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确保每一个产业都有龙头企业带动,提高土地流转率和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集中度,有序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基地和家庭农场,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升级版。做大做强武陵仙山、仰头山、三塘盖三大农业示范园区,打造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经营样板。二是改变单打独斗形式,向融合要效益。充分利用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试点,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大力发展丝绸服装、现代食品、生物制药等下游产业,将黔江打造成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养生食品和速饮中药生产基地;立足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康养产业,加快打造阿蓬江“一江两岸”田园综合体;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业”行动,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面“上网触电”,加快农业与多产业融合发展。三是改变单一收入结构,向多元要效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体系,综合运用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就地务工、代管代营、“产业租赁”“以羊还贷”等多种形式,构建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民收入结构由单一化向复合型转变,确保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四、突出服务抓保障,切实深化农业综合改革

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农业改革,释放政策红利,加强政府服务,为农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注入强劲动力。一是创新工作模式,增强发展动力。创新推行“十个一”工作模式,即“明确一个发展目标、组建一个工作班子、制定一个产业规划、下发一个政策文件、成立一个行业协会、创建一个公用商标、建好一个科研机构、打造一个示范基地、研究一套质量标准、落实一个农业保险”,做到每一个农业产业都有相应的组织机构、政策支持和配套服务,确保“做一个成一个”。二是强化科技服务,厚植发展潜力。围绕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用好用活渝东南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市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以及市畜科院、市农科院黔江分院和区食用菌研究所等科技平台,引进推广适宜本区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发展农业科技实训基地、农民田间学校,壮大农业专家、技术指导员队伍,推行“点餐式培训、零距离服务”模式,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三是加强配套改革,激发发展活力。深化以土地改革为核心的农村改革,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供销合作社、国有林场、水利等综合改革,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机制,争取更多政策性农业保险改革落户黔江。坚持财政支出优先保障农业农村领域,进一步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扩大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试点,优化投入结构,提升支农效益。

五、突出市场抓管控,做响做亮农业公用品牌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强化过程监管,加快培育一批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消费者信赖的农业公用品牌。一是管好生产源头,打造生态产品。围绕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目标,持续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行动,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果沼畜”“菜沼畜”“茶沼畜”等种养循环模式,推动农业资源利用高效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条生态化,打造优质、生态、安全的农产品。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违法行为,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规范加工销售,确保餐桌安全。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区为抓手,构建大众消费环节对农业生产环境的倒逼促进机制,着力维护“舌尖上的安全”,全面提升“餐桌幸福指数”。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建成渝东南地级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中心,严格动植物调运管理,加强关键环节检验检疫,严控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和未经检测的农产品流入市场。开展追溯管理试点,采集利用农产品加工、流通、销售等信息数据,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产品安全质量全程有监管、可追溯。三是培育知名品牌,加速产品流通。抢抓国家2017年“农业品牌推进年”机遇,加快培育“名优特新”品牌,争创“三品一标”产品,打造“黔江猕猴桃”“黔江无抗生猪”“武陵山丝绸”3个区域公用品牌,塑造黔江品牌农产品整体形象,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积极融入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加强协作,抱团发展,依托渝东南林业交易市场、冷链物流中心、电商孵化园等区域性市场,通过农村电商、订单采购、展示展销、第三方物流,加快农产品集散流通,扩大市场占有率。

作者:中共重庆市黔江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马健

猜你喜欢
示范区农业生态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