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我国经济面临的国际国内风险探析

2017-12-09 15:46
金融经济 2017年20期
关键词:常态经济发展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面临的国际国内风险探析

胡星宇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失衡加剧、资源能源紧缺、贸易壁垒增加等问题,大大增加了世界经济运行的成本和风险。而我国,经过改革开放前30年的高度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发展同样面临诸多风险与挑战。本文试从国际国内环境两大方面,对我国经济面临的风险,作点粗浅解读。

经济发展;国际环境;国内环境;风险

新常态是一动态过程。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变化与世界经济的日益融合,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由于国际需求疲软,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国内比较优势下降,数十个行业生产过剩,致使我国经济在进入新常态后面临诸多挑战;当然,辩证地看,机遇与挑战并存,机会与风险同在,形势的变革,也为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转型提供了良机。诸多因素综合在一起,导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一、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挑战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我国的开放水平越来越高,面临的国际环境更是复杂多变,形势严峻。从目前来看,对我国经济发展不利的因素主要有:

第一,全球经济放缓,外部需求萎靡不振,我国出口大幅下滑

金融危机前,世界贸易活跃,每年增速的均值在7%左右,我国则高达20—30%;危机后,全球需求极度不足,世界贸易萎缩,增速连续3年均值低于3%(低谷为2.4%);就我国的情况看,全球经济环境恶劣,外部需求不振,特别是受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国经济放缓的影响,加之国内出口监管政策调整,严重削弱了我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2014年,外贸增速已降低至5%,对我国这样的贸易大国特别是进出口顺差大国,造成的冲击和损害不言而喻。

第二,国际分工出现新的趋势,我国经济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挤压和竞争

2008年金融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意识到,把经济发展建立在高负债、高赤字的虚拟经济基础上难以为继,必须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因而纷纷推行再工业化战略,竭尽全力吸引高端制造业回归其本土。美国准备通过人工智能机器人、数字化制造等重新确立他的制造业优势,英国拨款4500万英镑建立39个创新制造中心,德国提出工业4.0计划(4.0是衡量工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我国目前还处于二点几的水平),意在新一轮技术革新中抢占先机。凡此种种,对我国机械、电子等技术密集型产业造成挤压,加之,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已不具备优势,不少大型企业已迁移至越南等发展中国家,致使我国经济面临前有封锁、后有追兵的双重挤压、竞争的态势。

第三,全球经济治理中,发达国家仍占主导地位

发达国家可利用美元的特殊地位,扰乱世界经济而不承担责任,而我国目前在世界经济标准制定、货币政策方面没有多大的话语权,难以保障自身利益,更有甚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针对我国进行有意识的打压、排挤,用双重标准对付我们,使我国的竞争优势大大削弱,与发达国家的矛盾以及经济纠纷日益加剧:中国产业的全面性,导致中国同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有竞争;中国产业不仅全能,而且部分产业已进入世界前列,甚至世界第一;在全产业链和发达国家竞争的情况下,中国虽然是进入到中高速增长时期,但发达国家增速越发放缓。由此可见,我国的崛起,挤占了发达国家的利益空间。我们的发展目标是成为领导型国家而不只是跟随型,全力争取自己受益的同时也让全世界雨露均沾。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提高我们的科技实力,自我创新,突出重围。

总之,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为我国经济发展增加了许多不确定的外部因素。如果说前三十年我们靠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得以迅猛发展,如今,随着外部条件的恶化,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将进入一个相对较缓的新常态。

二、中国国内环境的不利因素

我国经过前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方方面面的问题,积累了部分制约未来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这些,都需要时间来沉淀和积累:

第一,劳动力成本上升,适龄劳动力供应减少

根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统计,2000—2005年,我国工人的平均工资和福利上升了10%,而2006—2010年间,这一增幅高达19%(同时期美国增幅仅为4%)。本来,提高工人的工资福利待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工人收入增长过快,会大幅提高劳动力成本,致使我国的某些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据统计,2014年,印度、印尼等国的劳动力成本仅为我国一半,越南为三分之一,柬埔寨等国甚至只有我们的四分之一;而且,我国适龄劳动力到2020年将会减少900万人。因而,我国目前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已不再具备多大优势。

第二,我国全要素生产力(资源、人才等)出现下降趋势,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不仅能改变物质的存在形式,促进物质的能量转化,增加生产要素的供给,而且能扩大人类的生存空间、改变人类的生存状态。我们人类之所以从刀耕火种发展到畜牧业—农业—工业,是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的结果,而以蒸汽机改良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更是深刻改变了绝大多数人的生存状态。目前国家和地区之间在发展上存在的巨大差异,除了自然条件外,归根到底还是科技水平。如日本,它的自然条件远不如我们,但过去100年,却以先进的科技改变了其比较优势,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正因科技的重要性,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一般都有科研团队和科技储备(如微软、大型手机企业等,有些国家就储备了两、三代技术,不象我国,很多时候是没有办法了才急于找米下锅),而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足,之所以被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缺乏研发团队、不够重视研发经费的投入,缺少先进设备。现有设备只要没彻底损坏,就难于更新换代,很少考虑市场变化,深受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的冲击。问题在哪?难就难在人才队伍建设和科研经费的投入。据世界银行统计,2011年,全球研发投入1.5万亿美元,其中美国以全球4.4%的人口,占有全球研发经费总量的28.1%。我国由于缺乏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全面创新体制尚未真正建立、实施,2012年,尽管我国的研发经费比上年增加了18.5%,突破万亿人民币,但仅占当年我国GDP的1.98%,远低于世界其他一些主要国家的水平;同时,我们研发经费投入产生的效益差强人意,2009—2014年,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从1978—2008年的3.7%降至1.5%,这说明:我国的创新研发已经跟不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另外,我国的金融体系存在结构性问题。银行偏好资本密集型工业,对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支持不足,多数企业间接融资占比高;同时,科学技术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现在已达到50%以上,在GDP的增长中,靠科学技术进步的贡献,发达国家已高达60%—80%,我国仅为31%。在我国,科技成果产生规模效益的仅占10%至15%,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有20%。

第三,产能过剩严重,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困难重重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看,我们长期强调供给一侧的作用,投资、消费、出口一直充当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我国外贸出口的发展,我国的外贸顺差日益加大,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一方面引起国际贸易关系紧张,摩擦加剧,另一方面国内资源承载力下降。虽然,我们也提出结构调整的问题,但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它的危害。目前,我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愈加突出,不但拖累经济发展,还将制约持续发展后劲,而且,资源、环境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趋紧,其承载能力已经接近甚或达到上限,人民群众对美丽中国的要求更加迫切;

第四,社会矛盾加剧,保持社会稳定的难度增大

国际实践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之后,不仅经济问题会更加复杂,政治、社会问题也会更加突出。这是因为,发展初期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经济增长成为解决矛盾的主要途径,而当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人们就会对公平、正义等提出更高要求,相应的政治诉求也会不断增加。过去长期存在但还不十分突出的收入差距问题、腐败问题、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社会信用缺失问题等都会集中显现,导致社会摩擦的成本大幅提高,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动荡。一旦社会稳定局面不能得到有效维持,经济转型升级进程就会中断,经济社会发展必然会受到较大影响。

除了上述风险外,我国经济发展还存在以下一些不确定因素:一是债务水平快速上升(据有关专家估计,金融危机后,我国各级政府新欠债务已达10万亿以上);二是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过大;三是财政金融等风险逐步显露,国家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四是家庭个人的消费能力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进一步上升的空间正在收窄;五是房地产等行业市场风险增大。这些问题导致我国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增大,亟待我们认真研究、及时解决。

(中共重庆市铜梁区委党校,重庆 404100)

[1] 李锋,2015:《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中国经贸导刊》(21).

[2] 高波,2016:《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和逻辑》,《南京大学学报》第3期.

[3] 孙立坚,2017-01-05:《中国经济面临国内国际双重转折的“新常态”》,21世纪经济报道(广州).

猜你喜欢
常态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