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治

2017-12-09 03:28孔晓艳
农业知识 2017年43期
关键词:心外膜革兰氏环境因素

一例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治

鸡大肠杆菌病是由某些致病性血清型大肠杆菌引起多发病,由于病原在鸡场普遍存在,当饲养密度大,气候突变,疾病干扰等应激因素发生时,往往造成本病爆发。在卫生条件好的禽场,本病造成的损失很小,但在卫生条件差,饲养管理不善的禽场,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大肠杆菌病常发于各日龄鸡,血清型较多,即使在同一地区不同疫场的优势血清型也不尽相同。病原菌可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肉仔鸡主要通过垂直传播感染。因为侵害的部位不同,临床上表现的症状也不一样,最常见急性败血症和卵黄性腹膜炎及呼吸道疾病等。通常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羽毛粗乱,消瘦。急性败血症发病率通常在50%~90%,病死率可达50%以上,一般在10%~30%,卵黄性腹膜炎死亡率可达到10%以上。该菌抗药性强,一般性药物防治效果不明显。下面笔者就一例病例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2016年12月份,定陶区黄店镇某鸡场饲养3000只鸡,由于12月天气多变,气温偏低,饲养员为保持舍内温度,一直将门窗关闭致使35日龄的鸡发病。一夜间260只鸡发病,110只死亡。12月20日发病32只,死亡10只,21日,发病60只,死亡26只。随后发病135只,死亡53只,其临床症状主要为精神沉郁,羽毛蓬乱,水样粪便,有的粪便呈灰白色,肛门周围羽毛沾有粪污,病程短,发病急,死亡快的特点。

二、剖检变化

1.全身败血性变化。可见皮肤、肌肉淤血,血液凝固不良,呈现紫黑色,肝脏肿大,呈紫红色,肠粘膜弥漫性充血、出血,整个肠管呈紫色,肾脏体积肿大,呈紫色,肺脏出血、水肿。

2.纤维性心包炎。个心包浑浊,增厚,心包腔中有浓性分泌物,心包膜及心外膜上有纤维蛋白附着,呈白色。心包膜和心外膜粘连。并伴有肝周炎,即肝外膜曾灰白色浑浊,覆有纤维素样物质,肝表面有坏死灶。

三、实验室诊断

1.镜检。取鸡肝,脾,肠分别进行涂片,用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大量革兰氏阴性短杆菌,两端钝圆的中等大小;不形成芽孢及荚膜。

2.细菌分离。取15只濒死鸡的心、肝、脾、肾,分别接种于普通肉汤培养基和普通琼脂培养基。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24小时,结果在普通肉汤培养基中呈均匀浑浊,在普通琼脂平板上长出灰白色圆形菌落,表面光滑,半透明,黄白色菌落。将菌落分别进行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粗短,两端钝圆的小杆菌,呈革兰氏阴性,单个散在,无菌芽孢的小杆菌。

四、治疗

1.药敏实验。圆纸片扩散实验:用药敏试纸对分离的细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庆大霉素、新霉素、环丙沙星、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高度敏感,对新诺明、诺氟沙星、阿莫西林中度敏感,对土霉素、四环素、磺胺甲基异嗯唑、链霉素、氨苄青霉素和头孢唑啉不敏感。

2.西药疗法。选用高敏药物丁胺卡那霉素对发病鸡群进行治疗,同时补多维饮水,以增强机体抵抗力,鸡群发病后,可交替选用以下药物:0.04%痢特灵拌料连用3~5天;0.1%氟派酸拌料连用5~7天;环丙沙星或蒽诺沙星、氧氟沙星、达诺沙星按0.0005%饮水,连用5天。效果显著。

3.中药疗法。三黄汤(黄连100克,黄柏100克,大黄50克)水煎成1000毫升10倍稀释于饮水中,供1000羽雏鸡饮用,每天一剂,连用5天。两个疗程后,疾病得到了控制,死亡数逐渐减少。

五、小结

鸡大肠杆菌病是鸡群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条件性疾病。鸡群生存、生长的内外环境对该病的发生与传染有着重要的影响。环境因素适宜,该病的发生和传染的机会较少,鸡群不易发病,如果环境因素偏离了鸡群所需的适宜范围,鸡群就会发病。只有把各种内外环境因素控制在鸡群所需的适宜范围内,才是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不能只注重治疗,要预防为主,效果会更好,因此对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原则,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综合措施效果非常明显。

(孔晓艳 菏泽市定陶区畜牧兽医局 274100)

猜你喜欢
心外膜革兰氏环境因素
女性下生殖道分泌物检测中革兰氏染色法的应用分析
空间环境因素对西北地区电离层空间特征影响
心外膜与心脏修复再生
超声心动图测量心外膜脂肪厚度的价值及其与心房颤动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五代头孢有何区别
RANTES及其受体CCR5基因多态性及环境因素在昆明汉族T2DM发生中的交互作用
心外膜脂肪组织与代谢综合征和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兔舍内气载革兰氏阴性菌群的检测
常见头孢类抗生素的体外抑菌活性研究
热带海域不同海区环境因素差异及腐蚀性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