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国际化中的短期跨国培训研究

2017-12-09 00:57张清涛
科技视界 2017年23期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化

张清涛

【摘 要】高职教育国际化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国际化目标。短期跨国培训是国际化活动的一项主要内容,它有着自身的多种优势,可采取企业定制培训、跨国短训班和学历教育出国短期学习等方式开展跨国短训活动,从而实现建设短训平台,促进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合作的目标。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化;跨国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7)23-0058-003

【Abstract】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 of adap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It can achieve the goal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many ways. Short-term transnational training is a major component of international activities. It has its own advantages. It can carry out cross-border short training activities such as tailor-made training for enterprises, short-term international transnational courses and short-term study abroad for diploma education so as to achieve short training Platform, and promote the goal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Transnational training

高職教育国际化是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职教育交流与合作,即一国高职教育面向世界,博采各国高职教育之长,并把本国的教育理念、国际化活动以及与他国开展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融合到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等诸功能中的趋势和过程。[1]国际化具体的形式体现在政策对话、师生交流、合作办学、合作研究,以及职业教育走出去等许多方面。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所开展的校际互访、聘请外教和师生境外交流培训比较普遍,因为这些活动相对来说操作容易、见效明显,而境外办学、招收学历留学生、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引进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等,不仅涉及学校本身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还受到一系列外部因素的影响,所以难度较大,开展不太普遍。[2]国际化过程中如果严格按照学历教育的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的国际化办学,无论是互派留学生还是互办分校,都面临成本高、周期长等实际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利用现有条件进行资源共享,创造合作平台,以短期培训方式带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对于那些已经拥有一定理论和实践基础的人员,他们有参加培训从而进一步提高技术技能的愿望,短期跨国培训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国际化路径。

1 短期跨国培训的优势

短期跨国培训虽然没有学历教育跨国学习那样系统、全面,但是它却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1 培训对象及内容针对性强

跨国培训的目的在于学习、掌握在生源国无法获得的先进技术和技能。生源国可以瞄准国外的先进技术与技能,有针对性地派出学生到相应国家进行短期培训。可根据学生自身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短训内容,派出学生到相关国家学习,按照“缺什么就学什么”的原则,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和掌握国外先进技术技能。对于既受过一定教育,又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学员,更是快速提高其素质的立竿见影的途径。

1.2 技术技能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

通过短期跨国培训,可以及时学习掌握国外最新前沿技术与技能,及时满足国内生产实践和各项活动的相关需求。而学历教育由于周期长,受到教学计划等因素的制约,缺乏灵活性。短期跨国培训可以根据国外的技术、技能发展动态,及时变焦、聚焦调整培训内容,满足国内生产的紧迫需求。国外的学生也可以通过短期跨国培训及时学习和掌握我国可对外培训的技术与技能。学生在外所学知识能够迅速在国内找到用武之地,有助于学生就业,有助于及时满足相关企业单位的需求。对于企业派出的学员,由于是带着需求参加培训,学员结业后马上就可以学以致用。

1.3 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短期跨国培训的另一大优势就是节约成本。培训的时间比较灵活,周期长的可达半年至一年,短的可以是半个月至半年,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定为更短的时间。虽然出国的国际旅费少不了,但是较短的学习周期却可以节省很多吃住行和学费的开销。这不光为派人单位减少开支,也大大减轻了学员的经济压力。短期跨国培训,能够急生产之所急,使相关企业单位快速掌握国外先进技术与技能,实现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目标,能更加快捷地实现国际化教育的价值,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1.4 项目吸引力强

短期跨国培训不单是传输知识,更重要的是让这些知识被运用,并能够对企业的发展和人员的成长起到真正的推动作用。在培训内容和实施方式上更加灵活的课程,适应了学生和受训者的学习需求,它可以增加受训者就业、生涯发展和晋升的机会,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和目标,是个体自我发展的一种选择。由于短期跨国培训的上述优势,无论是对于国内的学生还是对于来自国外的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从而能够降低招生的难度,扩大国际化办学的规模,为国内生产企业和相关单位培养更多的人才。endprint

2 短期跨国培训的问题

短期跨国培训优势很多,但也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具体问题。

2.1 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差距

参加短期跨国培训的学员,大都具有一定实际操作经验,且都是有一定从业年限的技术人员,但他们没有从基础课就开始系统地在相关国家学习,成体系的专业学习和训练不多,会存在基础理论知识的差距。因此,在选派短训生时要根据所培训的内容,全面了解相关国家短训班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要求,了解参训人员应该掌握什么知识技能,还要了解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如人员应该掌握的知识可以分为知识、技能等大类,知识可分专业知识、相关知识等;技能也可分为操作技能和通用能力等。要设立严格的选派条件和标准,使学生出国培训时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2.2 教学中的语言障碍问题

语言(一般是英语)是高职教育国际化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英语是国际通用语,目前主流的留学国家都是以英语作为授课语言,而我国人员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普遍不高,实际的英语语言能力与完成专业课程所需的英语水平差距较大,致使学生学习国外课程发生困难。无论是请进来还是派出去的短训学生,在教学中语言是难免的障碍。对请进来的学生,可采取配备翻译,帮助前来学习的学生掌握相关技术与技能。对派出去的学生,在语言上需严格把关,达不到要求的要么不能派出,要么经过语言强化训练以后再派出。

3 开展短期跨国培训的策略

短期跨国培训虽然时间短,但是涉及的工作内容多,可以从以下策略着手开展此项工作。首先是对短训市场需求的了解,根据不同的需求,举办不同形式的短期培训,包括高职院校为企业量身定制培训,举办常态化的短期跨国培训班,以及在校的学历教育学生短期出国学习,通过各种短期跨国培训形式,建设短期培训平台,促进更深入更全面的高职教育国际化活动的开展。

3.1 把握发展现状瞄准市场需求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3]在目标任务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参与国际化办学的高职院校,首先要把握市场发展和需求动态。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和技能的现状和需求进行充分的了解,及时把握技术动态变化情况和需求情况,从而才能制定相关的培养计划。只有充分了解了国内外先进技术的现状和需求情况,所制定的培养计划才能适应发展的需求,也才能够产教融合。

3.2 国内企业的量身定制培训

高职院校通过深入企业和邀请企业来校座谈等多种方式,充分了解相关企业需求。针对相关企业或社会团体的需求情况和拟参加培训的人员情况,量身定制培训计划,这也体现了“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基本原则。同时要及时找准国外对口培训单位,做好衔接工作,也可以邀请国外专家学者来华授课,在国内举办短期培训班的方式开展定制培训。这样学员不出国门也可以直接获得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技能,并能为企业节省国际旅费等相关开支。培训的具体内容、培训时间的长短可根据企业的需要等实际情况确定,对拟培训人员应与企业共同商议,既要适应企业的实际情况,又要具备相关的基础知识。对培训前需要弥补的知识,可先在国内强化培训以后再送到国外相关学校和企业培训,以提高培训效果。为企业量身定制和实施跨国培训计划,是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有效方式。

3.3 常态化的国际短期培训班

充分利用我国可对外培训的技术、技能,举办国际技术短训班,既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战略,促进我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融合,又能加强与国际技术短训班生源国的联系,从而获得更多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举办国际技术短训班,首先要根据办学单位所拥有和能获得的技术优势,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筛选出可用于国际培训的技术技能,确定培训方向;其次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和具体计划,从培训内容、培训时间、生源要求、培训场所、教学条件、师资力量、证书发放等多个角度全面考虑;第三是多渠道宣传招生简章,以扩大学员来源。可通过网站宣传、资料寄送、主动联系等多种方式进行。必要时还可以通过驻外使馆、国际教育交流会、国际科技研讨会或交流会、国际博览会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

举办国际技术短训班可尽量争取得到相关国际组织的资助。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粮农组织(FAO)、教科文卫组织(UNESCO)都有資助发展中国家开展技术培训的计划,既可争取列入相关组织的具体培训计划,更要争取设立专门的技术培训中心,一旦获准,可获得相关的资金和物资支持。再就是要对生源国资助学员出国培训的政策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充分加以利用。有了资金和物资的资助,可以减少办学机构的成本和学员的经济负担,能够有效地扩大生源,使国际技术短训班有规律地长期举办,从而增强办班的计划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国际技术培训班既可以在国内办学单位举办,也可以走出国门与国外相关单位联合举办。走出去办学,合作单位可以在生源、教学条件、学员的吃住行以及学员管理等多方面发挥优势。结业证可以由我方办学单位颁发,也可以与合作单位联合颁发。这样有利于扩大影响,为下一步举办短训班带来潜在机会。国内的教师走出去也能够更好地开拓视野,了解当地的需求,吸取异国文化的精华,提高外语口语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国际化办学。

3.4 学历教育阶段的出国短期学习

高职院校内学历教育学生,基础课的学习可以在国内进行,不一定非得跨国实现。专业课尤其是核心技术、技能,可以在学生拥有必备的基础课知识后通过跨国短期强化来实现。学历教育学生通过在国内学校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有了比较系统的知识,在这个阶段组织他们出国参加技术、技能的培训,能够减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差距,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国外先进技术、技能。同样,国内高职院校也可以邀请和组织国外的学历教育学生在学完基础课和专业课后来我国的相关学校、企业参加可提供的技术、技能短期培训。

3.5 搭建短训平台促进国际合作

参加短期跨国培训的学生可能对外国先进技术、技能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萌发系统学习的愿望,要求参加跨国学历教育,这实际上也为招收跨国学历教育学生带来新的生源。学历教育毕业生在工作中遇到问题,也有可能要求参加短期跨国培训接受再教育,获取新的知识、技术和技能。通过长短结合的方式,能够使国际化教育的形式更加多样,适应不同的需求,真正实现多形式、多渠道地培养人才。

每一位参加短训的学员,都有可能成为办学单位联系相关国家企业或单位的纽带。要保持与已经结业的短训班学员的联系。他们很可能是新的项目的联系人,新的需求的提供者,新的学员的推荐者。与学员的联系不因结业而终止,要以结业作为长期联系与合作的起点。通过与国外联合办学单位的长期合作,可以不断拓展办学的内容、不断增加生源。建设短训这一平台,可以获得更多的国际科技合作、工程项目合作和国际化办学的机会,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4]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姬玉明.关于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现状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5(10):107-109.

[2]翟帆.“国际化”风起云涌,职业教育借势提升[N].中国教育报,2016-11-22(9).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6/22/content_8901.htm,2014-06-22/2017-11-04.

[4]乌东峰.“一带一路”的三个共同体建设[J].领导科学,2015(19):20.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职教育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陌陌唐岩:以新品提速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