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爱上枯燥的科普书

2017-12-14 10:10霍雍
祝你幸福·最家长 2017年11期
关键词:低龄系统性书籍

霍雍

《人类进化圣典》是一本很严肃的科普书籍,所述题材即使在儿童科普领域内也是比较冷门的。我儿子开始阅读它的时间是3岁,显然此书对他来说不轻松,存在较高的无法阅读的风险,但他却深深地迷上了此书。很多朋友让我推荐适合孩子看的科普书,我觉得这本书具备一定的代表性。

兴趣和时机

童书有很多种类,但面向低龄宝宝的入门级科普书籍不多。入门级科普书籍往往是包装成绘本、故事书等形式。我觉得这样的形式很好,符合低龄宝宝的理解能力。我儿子在3岁以前,已看过多套这类包装成绘本的低龄科普书籍了,对此类书籍表现出较强的兴趣。

儿子3岁时,我购买了这本严肃的科普书籍《人类进化圣典》。购买它的原因是当时看到网上有活动,而且看介绍觉得此书很不错,于是就买了。但由于此书介绍是7~14岁看的,所以我买回来并没有给儿子看,而是准备先放几年。

在儿子3岁的某一个周末,他在当时家里的200 本书中选来选去,却选不出想看的。于是,我对他说,我买了一本书,是7岁的小朋友看的,但我今天可以先给你看看,不过可能会看不懂,如果能看懂就看,看不懂也没关系,放起来等到7岁再看不迟。

儿子欢呼雀跃,连声说:好好好!我拿出此书,儿子立刻就翻看起来。从那一天开始,在后来的3个月中,他几乎每天都只看这一本书,缠着我给他讲,缠着妈妈给他讲,缠着来家里的每一个客人给他讲。

我后来总结,早期给儿子看了一些低龄宝宝的科普书籍,对他应该是一个这方面很好的启蒙。加之我和妻子兩个都是理科生,所以可能讲这类科普读物比较擅长,更容易让他体会到这类书籍中的乐趣。所以,在3岁1个月过渡到严肃的科普书籍时,非常顺利。

另外,我那天观察他的状态,和事先做的铺垫也还算恰当。以我儿子的性格,在我说出“看不懂也没关系”这种话之后,他即使在开始的时候真看不懂也不会承认,反而会坚持下去。而这种严肃书籍往往需要坚持一小会儿才能体会到乐趣。

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在这方面的兴趣非常重要!阶段性提升的时候,父母一定要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找一个好的时机,做足铺垫,不要操之过急。

选书很关键

书选得合适,就更容易激发小朋友的兴趣,反之则有负作用。我个人总结面向小朋友的优秀科普书籍有三个共同特点。

特点1:画面精美

不管怎么说,给学龄前儿童看的书,字太多、图太少一定是不合适的。小朋友首先上来也是看颜值的,颜值太低的书基本上很快会被打入冷宫。

特点2:入门级科普书籍需要内容集中

入门级科普书籍往往是面向低龄小朋友(0~3岁),或者是刚接触科普书籍的小朋友。如果内容太多和太发散,小朋友理解不了,会造成很大的障碍,进而影响兴趣。所以,入门级科普书籍,往往不厚,但是内容完全集中到一个点上,从头到尾都在讲这个点。

特点3:严肃科普书籍需系统性组织知识

看科普书籍当然要学知识,但知识如果靠死记硬背来记忆是低效又无趣的,而如果能理解知识的内在核心和逻辑,往往是不需要记忆过程却自然就记住了。一本系统性强的书,会让人更容易理解它。

我个人非常看重系统性这一点!

一本系统性组织的图书,会先告诉你一个主干,让读者对整体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会按照一定的顺序告诉读者每一个分支的具体情况。这样,读者的脑海中就会形成一棵树,只需要记住树干,理解分支的逻辑,然后几乎完整的一整棵树就会存在于读者的脑海之中。

系统性组织的科普书籍,前后内容不会是孤立的,而是有紧密联系的。读者看到每一个部分都会自动把它和别的内容联系起来,并清楚地知道其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位置。

书对路,自然事半功倍

通常来说,小朋友是不能自己看懂科普书籍的,肯定需要父母讲。

有的科普书籍,其实蛮难的,其中的知识父母也未必全知道,所以,父母得先花时间读一下,自己先看懂。否则,在讲书过程中难有好的效果。

再一个,书中内容并非要全讲,也并非只能讲这本书中的内容。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生活经验等具体情况,讲书过程中应该进行筛选和发散。而这要求父母对所讲内容是能够掌控的。

让小朋友背诵知识点,是低效而又无趣的,宏观上也没有必要。应当着重引导小朋友去发现和理解众多知识点下面的潜在逻辑。并通过系统性地组织,将知识点串在一起。

书不必按顺序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看到和前面的内容有关的内容,可以引导小朋友翻来覆去地对比,以及进行联想。这件事情本身是很有乐趣的,其体现了小朋友对已读内容的掌握,小朋友完成后会有一种满足感。

书有很多优点,但也有一个缺点:它是静态的,不如动态的看着鲜活。如果小朋友在某一个方面表现出很强的兴趣,就可以在这个方面再更多地进行一下,比如可以找一些相关的视频再给小朋友看一下。

根据长期记忆的原理,定期复习会巩固长期记忆的效果。另外,过一段时间,会从其他地方吸收到很多新的知识,那么复习过程就有可能在新知识和老知识中建立桥梁,从而进一步加深理解。

我会不定期地将儿子看过的书再讲,当然复习过程会讲得快一些。他对这一过程已经非常适应,过一段时间会自己要求复习哪一本。

亲子阅读的过程,本质上是父母传递信息、价值和方法论的过程,润物细无声是最高境界。

理论联系实际

书上的东西,有的距离我们的生活有点距离。像本文所说的人类进化,就属于距离我们生活很遥远的东西,要想理论联系实际有点困难。但其实只要想办法,都能处理的。

自从我儿子开始看《人类进化圣典》,我就带他去了古脊椎动物博物馆,其中有个展厅是古人类。他进去之后,根本不需要我指引,自己一个人就逛了起来:在他4岁的时候,我们送他的礼物,是带他去周口店住了3天。每次去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和博物馆参观,他都兴奋极了,指着每一样东西跟我们讨论。

把书中内容和现实世界建立联系,有利于小朋友加深理解、增进兴趣。

为什么我要给孩子看严肃的科普书籍

首先,看科普书籍当然是要学知识。现在有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给孩子灌输知识是不对的,应该让孩子无忧无虑地玩。

我部分同意这种说法,我也认为灌输是不对的,但这是方法不对,不是目标不对。换一种方法,看书也可以是一种玩,玩中顺便学点知识,能知道更大的世界。

其次,比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学习的方法。孩子们早晚是要上学的,上学之后是要学习的。而学习本身是讲方法的。方法不合适的学习过程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方法合适的学习过程是充满乐趣与快感的。让孩子从一开始就能去感受并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

最后,比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从每一个过程中获得乐趣。乐趣不仅对孩子,对成年人也是很重要的。有乐趣的事情,更容易达到自我驱动的效果,尤其对孩子更是这样。

看书获得的乐趣可以有很多种,有一些是很独特的,难以用别的过程替代。

我们去参观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遇到了很多游客,以我观察绝大多数人在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时完全是茫然的,通常在一个展位不会停留超过 10 秒钟。而我和儿子的第一句对话是:北京人是直立人,山顶洞人是智人。这句话就把我们要看的东西和我们脑中的知识树建立了连接,接下来的参观过程就顺理成章了。

正是因为儿子感受到了这类书的乐趣,所以一发不可收拾,目前我家这种严肃科普书籍得有20多本。每次买回来一本,儿子都高兴得不行。

客观一点说,复杂的书比简单的书往往更耐看也更有趣。

猜你喜欢
低龄系统性书籍
鲁迅与“书籍代购”
低龄未成年人案件核准追诉问题研究
对于单身的偏见系统性地入侵了我们的生活?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书籍
超声引导经直肠“10+X”点系统性穿刺前列腺的诊疗体会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显微外科技术治疗低龄儿先天性并指
低龄未婚先孕者人工流产负压吸引术后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的研究
低龄晚孕穿透性胎盘植入1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