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宋代文化对哥窑瓷器的影响

2017-12-20 11:34
长江丛刊 2017年35期
关键词:铁线浅议瓷器

齐 蕊

浅议宋代文化对哥窑瓷器的影响

齐 蕊

通过对哥窑艺术特点的研究,浅议宋代社会对其产生和发展的影响。在当今大力提倡和弘扬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陶瓷应如何把握住发展机遇,再创新高。

哥窑 宋代文化 当今时代 陶瓷发展

哥窑名列宋代五大名窑,在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记载,哥窑与龙泉窑同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南宋时有姓章的兄弟两人,各经营一窑,其兄所营者,以“哥窑”名之,其弟所营者,则以地名命之。但至今其窑址不明,哥窑器物传世的以各式瓶、炉、洗、盘、碗、罐为常见,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北京故宫藏有哥窑青釉贯耳瓶、哥窑青釉鱼耳炉、哥窑青釉海棠式花盆等。

哥窑不论是在造型工艺还是装饰纹样上都十分考究:

其一,哥窑釉属无光釉,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有粉青、米色、灰青、鱼肚白等色,其中以粉青为正色。

其二,哥窑瓷器釉面周身布满龟裂纹片,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开片。是指釉和胎在冷却的过程中,因收缩率的不同而呈现出大小不同、颜色深浅不一的特殊效果,别具一格,带有古朴自然的气息。由于其龟裂纹理形状和大小的不同,因而又有不同的名称。如鱼子纹,即纹片细小如鱼子。而蟹爪纹则是由于纹片大,且呈弧形的缘故。其中以“金丝铁线”颇为著名。“金丝铁线”,釉面大开片纹路呈铁黑色,称“铁线”,小开片纹路呈金黄色,称“金丝”。明代《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描述:“哥窑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

其三,哥窑瓷器的釉中亦有出现大小气泡的,称“攒珠聚球”。“攒珠聚球”般的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这是辨别真假哥窑器的一个传统的方法,不易模仿。有的瓷器呈葡萄纹锈斑的,故称为葡萄斑。

其四,哥窑造型较为丰富,并富有变化,如常见的哥窑有双耳炉,侧影近似长方形,其外轮廓线表现为口沿以下向内收缩,而器腹微微外凸,这样一收一凸的器体弧线显得十分饱满有力,两旁配置的双耳向外扩张,在造型上增强了器物庄严、凝重的效果,再加以哥窑瓷器釉层较肥厚,更给人以浑厚稳定的感觉。

其五,“紫口铁足”的风韵,哥窑器坯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灰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由此,可以概括出故有“紫口铁足”之说,这也是区别真假哥窑器的传统方法一。

为什么宋朝是中国古代陶瓷史上发展的一个高峰?这与宋代的社会背景是分不开的。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逐渐统一了大部分中国,百姓生活得以喘息,减缓赋税。安定的环境促使了社会生产力的稳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稳定促使人口增长迅速,陶瓷器的普遍使用使社会对其需求增加。宋朝时期的对外贸易也使宋代陶瓷业发展壮大,名声远播。对窑炉的改造和烧制技术的革新,使陶瓷器制品工艺越来越完善。

宋太祖赵匡胤奉行“文以治国”这一理念,实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国策。设立“誓牌”,尊孔从儒,完善科举,创设殿试,重视图书建设,知人善任,厚禄养廉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彻底扭转唐末以来武夫专权的局面,宋代文化呈现一片空前的繁荣的景象。宋代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使人们有更多的精力和条件来进行艺术创作和欣赏,陶瓷艺术就是在这一历史文化背景下得到空前发展的。

当今社会与宋朝社会同样重文化的发展。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他多次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肯定了文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不可代替的作用。

在现如今国家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的条件下,我们要抓住社会发展的机遇,在陶艺上有更大造诣。国家的一系列的保护文物建设措施,文艺扶持政策,设立国家艺术基金等,为我们艺术工作提供了条件。同时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给了我们艺术创作更多的存在性和上升空间。并且生活在信息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素材,从中得到启发。通过多查阅文献古籍、观看各种珍贵的瓷器、考察各大名窑遗址、亲身创作的过程,汲取营养,追古溯今,争取在前人陶瓷工艺高度精湛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再现陶瓷艺术的高峰。

大连工业大学)

猜你喜欢
铁线浅议瓷器
瓷器迷宫的暗影
铁线篆书写之我见
中国的名牌瓷器
浅议某型电连接器尾附与防波套的端接
当代诗词“入史”问题浅议
浅谈汽车搭铁线路检测方法
诗学“三命题”浅议
指控“中国占领铁线礁”,菲大法官被打脸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浅议中小企业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