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将引发“无用阶层”?

2017-12-21 03:43牛禄青
新经济导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机器人人类

文/牛禄青

人工智能将引发“无用阶层”?

文/牛禄青

未来大量的工作岗位将被智能机器取代,数十亿人将成为“无用阶层”,只有少数精英才能真正享受到这些新技术的成果?

人工智能(AI)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球,一时间,关于人工智能未来将取代或威胁人类的声音此起彼伏。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就认为:“人工智能在不遥远的未来,可能会成为人类的一个真正威胁。”霍金表示,人工智能的威胁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种,短期威胁包括民用无人机、自动驾驶、智能性自主武器,以及隐私问题、因人工智能取代数以百万计的工作岗位带来的经济影响;长期担忧主要是人工智能系统失控带来的风险,如超级智能系统不听人类指挥,这样有可能是人类文明史的终结。

特斯拉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也将人工智能列为“人类最大的潜在威胁之一”。而马斯克已经连同数十名人工智能公司的CEO向联合国签署了一封公开信,呼吁在这项技术失控之前禁止使用AI作为武器。

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新作《未来简史》中也大胆预测了人类社会发展,他表示,正在研发的人工智能技术在许多领域的表现将超过人类,比如驾驶汽车、诊断疾病。未来,大量的工作岗位将被智能机器取代,数十亿人将成为“无用阶层”,只有少数精英才能真正享受到这些新技术的成果,用智能的设计完成进化、编辑自己的基因,最终与机器融为一体,统治全人类。

2017年11月3日,由凤凰网主办、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凤凰网国际智库承办的“与世界对话——2017凤凰网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其中一个重要议题就是“谁的未来:人工智能与无用阶层”。与会人工智能专家和企业界人士一致认为,尽管人工智能已成为不可逆的潮流,并在许多领域进行了令人震惊的技术应用,比如AlphGo战胜世界顶级棋手、工业机器人代替工人作业、自动驾驶、机器人写新闻以及资讯智能推送等,但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还属于弱人工智能,距离强人工智能和完全替代人类工作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机器只能从低到高阶段逐步取代人类。

一点资讯CTO孙峥表示,在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成熟的时候,确实会出现真正所谓的“无用阶层”,但是现在如果把比较基础呆板的事情交给机器,让人类做一些更高级的事情,这是一个好的发展。

被人工智能冲击的岗位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不可避免将导致一部分人失业或转岗,包括客服、收银员、劳工、司机、飞行员、家政、翻译、律师、会计、金融分析师、记者、工程师、医护、教师等。当然,这些岗位并不会完全消失,但至少部分业务职能会被人工智能协助、强化甚至代替。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表示,人工智能正在促进社会发生转变,这种转变比工业革命“发生的速度快10倍,规模大300倍,影响几乎大3000倍”。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6全球人力资本报告》也认为,提高自动化程度和在劳动力队伍中引入人工智能,到2020年,全球将会有700万个工作岗位消失,包括基础白领和蓝领技工等。

2017年11月6日,湖北省经信委发布消息,由东风襄阳旅行车有限公司和北京理工大学联合研发的全球首辆6.7米自动驾驶纯电动城市公交车,成功完成厂内测试。两台样车已发往深圳市,做最后的实况路线测试,预计11月底在特定区域正式运营。

这辆自动驾驶公交车集自动控制、体系结构、人工智能、视觉计算等众多技术于一体,配有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机、GPS天线及车载工控机感知收集周围环境,通过工控机、整车控制器及can网络对路况环境分析,做出制动、转向、驻车、灯光、开关车门等指令,能够对其他道路使用者和突发状况做出反应。这辆车具备人工和自动驾驶两种模式,支持两种状态间的切换,可容纳25人,最高时速40公里,单次续航里程可达150公里,40分钟即可充满电。

未来五到十年,自动驾驶汽车将越来越多,司机需求人数会大幅减少,许多司机、交通管理员面临失业的风险。当然,现在非常抢手的快递员也会逐步被无人驾驶汽车和无人飞机所取代,这些低端劳动者需要尽早进行知识和技术结构升级。

渣打银行今年7月发布的《中国、东盟及前景》报告中,调查了珠三角地区200多家制造企业,这些企业预计2017年工资平均涨幅达7.2%。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企业希望使用更多智能化产品来代替人工。

中国机器人市场正在快速增长,根据工信部的数据,今年前九个月,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69.4%。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的报告,2016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9万台,同比增长31%,远高于14%的世界平均增速。根据IFR预测,到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台;到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在80万台以上,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工人使用工业机器人数量)达到150以上。

从世界范围看,2015年全球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平均值为66,其中工业发达国家机器人密度普遍超过200,然而中国这一数值只有36,由此看来,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市场空间巨大。

制造业是最早使用机器人的行业,未来在智能制造战略推动下,不单单是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技术将会渗透到制造业的全产业链,实现智能工厂和工业互联网,这样势必减少采购、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的人力需求,

无人零售店的横空出世将对收银员、店员造成影响,除了亚马逊推出的Amazon Go、阿里巴巴推出的淘咖啡,还有不少名气不大的无人零售店,比如F5未来商店、缤果盒子、快猫quiXmart、we-go24小时无人智能便利店等。“没有店员、没有收银窗口,琳琅满目的商品自选自取;选购商品后,1秒感应、3秒结算、5秒出门,方便又快捷。”消费者如是说。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说:“不久的将来,每个小孩都会有一个AI(人工智能)老师,每个老人都会有一个AI护理,每一辆车都会装上一个AI系统,AI会遍布中国……”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全国首个“无人警局”要来了。在11月7日举行的“武汉交警政务服务迈入AI时代”发布会上,腾讯与武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将携手打造全国第一个无人警局,在不久的将来就能投入使用。据介绍,无人警局是以武汉交警智慧服务平台的各项能力为基础,未来可实现通过刷脸入场依次办理业务,通过智能终端设备,全流程自助实现现场补证换证领证,和机器人客服全天候沟通等。

11月13日发售的美国《时代》周刊文章《中国经济是如何赢得未来的》指出,自动化已经颠覆了发达国家的劳动力人口结构,根据鲍尔州立大学2015年的一项研究,在2000年至2010年期间,美国制造业岗位流失的87.8%是由于自动化和技术改进。在发展中国家,技术变革也正在挤走数以亿计的工人,其中许多人刚刚脱离贫困。但中国政府能较好地管控经济,缓冲技术变革造成的社会影响。

挖掘人工智能新机遇

从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来看,生产力一直在发展,科学技术越来越进步,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那么,是不是失业率越来越高呢?显然不是!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原有的一些行业会消失,但新的行业会不断涌现,创造出大量崭新的就业机会。比如,钟表的出现虽然使更夫失业了,但从事钟表行业的人比以前的更夫多得多;同样汽车的出现虽然让马夫失业了,但汽车产业链上催生出数以亿计的就业岗位。那么,人工智能的出现会打破这一周期律吗?

技术的进步往往是解放劳动力而不是使劳动力成为多余,具有能动性的劳动力不会束手待毙,通过自我革新和学习,会从旧的产业不断转入新的产业。农业技术的进步,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脱离了农业生产,转移到工业和制造业;工业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大量的工人脱离了制造业,转移到第三产业。同样道理,一个人的工作岗位如果被人工智能取代,他还可以从事其他行业。除非出现极端情况,所有的岗位都被人工智能取代了,那只有两种结局:人类只享受或人类被灭亡。而这样的社会无异于“乌托邦”。

学者何亚福认为,机器代替了人类的一部分体力劳动,人工智能则代替了人类的一部分脑力劳动。人是万物之灵,是人创造了人工智能,而不是相反。人类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自暴自弃。

“虽然我们展现出了机器人在替代人工作的场景,实际上我认为这是非常遥远的场景,在这个过程当中,人的智慧和变革管理会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马跃在2017凤凰网国际论坛上表示,人工智能实际上是一个加速器,也可能是一个梯子或一个翅膀,它要服务的实际上是以智能制造为目的的整个再工业化和工业升级。

既然人工智能完全代替人类遥不可及也不太可能,那么人类就会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改造社会,满足自身的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在人类社会,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也是螺旋式发展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为了满足人类各层次的需求,必然会有相应的行业或业态被创造出来。

比如,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驾驶汽车将让司机下岗,每个乘车的人都可以自由利用他们的出行时间看书、工作、社交、娱乐或睡觉。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汽车内部的空间,而不只是原来那种机械的移动空间,汽车将成为“车轮上的客厅”。像松下这样的公司已经在自动驾驶汽车的车厢概念上领先一步。他们认为,自动驾驶汽车车窗将具备增强现实功能,车内将配备汽车娱乐设备、咖啡机、冰箱等。

所有这一切将为广告带来新的机会,在这些自动驾驶车辆中广告最明显和最简单的方式是通过在汽车信息娱乐系统上展示广告(就像移动应用内的广告)。展示广告更好的方法可能涉及融合汽车信息娱乐系统的功能。例如,当乘客对某地感兴趣时,出现与该地点相关的促销活动,例如折扣酒店、商场、饭店、景区等。

社交媒体、信息聚合平台也可以在自动驾驶车辆空间中获利。例如,微博、微信、今日头条可能是汽车信息娱乐系统中的一个应用程序,让乘客阅读新闻和社交互动,而这些新媒体可以向与驾驶场景相关的企业出售“自动驾驶汽车内广告”。例如某饭店买一个宣传新菜品的促销广告,乘客可以点击广告,并接受在到达最终目的地之前先去这家餐厅消费。

自动驾驶汽车也可能成为零售商新的销售渠道,这对连锁便利店最有利。比如一家名为Cargo的创业公司向Uber司机出租小型自动售货机。当乘客乘坐Uber时,他们可以到Cargo的网站购买通常在便利店才有的商品。Cargo是一个箱子中的业务,司机不必提供任何资金或管理任何库存,还能获得销售佣金。

人工智能将催生很多创造价值的机会,也有越来越多围绕自动驾驶汽车的创业公司出现。政府、企业和整个社会将经历一段阵痛变革的时期,就像过去第一辆汽车诞生时所发生的一样。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邓志东在2017凤凰网国际论坛上介绍说,人工智能代表性的进展是深度强化学习,市场突破性进展是2012年,到现在短短5年发生了很多故事,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明人工智能的确是有商业价值的,在未来3—5年,深度卷积神经网络会出现爆发式发展,主要应用于计算机识别、语音识别、大数据分析、自动驾驶等,很多垂直应用领域和特定的应用场景,相关产品会落地。比如说智能音响、刷脸轧机、个性化新闻推送、广告预测、智能驾驶、人工智能金融、人工智能医疗、无人商店等。

邓志东认为,人工智能尤其是大数据的人工智能,确确实实能够达到人类水平的体验,所以它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举个例子,就说视觉,以前人脸识别用传统方法,达到80%,现在采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在完备大数据的支撑下能够达到98%,甚至达到99%。这样能够接近人类,或者达到人类,甚至超过人类的体验,不管是产品、流程还是服务。全世界许多顶级企业,从Facebook、谷歌、微软、百度等巨头,都在以人工智能优先,重塑产品线,用人工智能赋能社会、赋能产品,发展智慧经济、智慧文化。

可以预测,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许多人员将从事科学研究、创造发明、数字技术、智能制造、高端服务等行业。尤其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将创造更多新的就业机会,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制造、销售、管理和服务也有望成为支柱产业。未来社会,越来越多的体力密集型产业将升级为智力密集型产业。

扬长避短:重构人机关系

2017年的“双11”购物狂欢节虽然已经结束,交易额上再创记录,但也让今年的双11成为人类历史上大规模的人机协同。“可以说,今年双11技术不是由我来指挥的,而是机器和人一起来指挥的。”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张建锋表示。

11月11日零点时刻,来自全世界的消费者瞬间涌入:2017天猫双11开场3分1秒,交易额即突破100亿元人民币。二进制世界中新的世界记录再次刷新:交易创建峰值达到每秒32.5万笔,支付峰值达到每秒25.6万笔,是去年的2.1倍,但阿里巴巴还是很好地保障了顺畅的购物体验。

经过九年的进化,今年的双11,除了交易、支付系统以外,还有数据、客服、搜索、推荐、广告、库存、物流……这是一个庞大、复杂、精密的商业协同系统,仅靠阿里巴巴几千名小二,已经无法维系这个系统的正常运转。

大量智能机器人组成的“新物种”军团,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们比人类更加善于应对复杂、庞大的体系。这些机器智能“新物种”,已经渗透到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的各个角落,从挑选货品、导购推荐、客服、设计海报、巡逻机房到管理仓库……它们开始和人类一起,协同完成双11的各项任务。

阿里巴巴工程师们发明的AI设计师“鲁班”,在双11期间设计了4.1亿张商品海报。它综合图像深度学习、增强学习等AI技术,如同普通设计师一样,完成从草图到框架、细节元素等一系列设计。在消费者的选品环节,阿里机器智能推荐系统双11当天为用户生成超过567亿个不同的专属货架,像智能导购员一样,给消费者以个性化推荐。

机器人客服“阿里小蜜”,在双11当天承担95%的客服咨询,在菜鸟物流的配送中,实现了智慧物流的全面升级和规模化应用,通过对双11物流全链路的智能分析提高递送效率。机器人也保障着双11数据中心的安全。双11期间,华北数据中心的巡检工作由智能运维机器人“天巡”完成,24小时巡查数据中心,对亿万级的数据点进行秒级检测和故障定位,接替了运维人员以往30%的重复性工作。

张建锋表示,在2017年双11期间,机器和人在商品选品、客服、物流、技术运维等领域全面合作,规模之大、领域之广、协同之深前所未有。通过双11这样的社会实践,机器智能的发展进程将加速:一方面,需求场景、数据将推动机器智能的进化,越变越聪明;另一方面,不断进化的机器智能将更好地反哺和赋能生态伙伴。

当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越来越多地被人工智能取代以后,人类将何去何从呢?如何才能实现和谐的人机协同关系呢?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教授在2017凤凰网国际论坛上表示,必须大幅度地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速度非常快,毛入学率达到了42%,如果考虑到美国、英国大学的高辍学率,中国在毛入学率方面离英国、美国的实际毛入学率差得不远了,但是中国的短板是高中阶段的教育。

“我最担心的是哪一批人呢,是我们的快递小哥。虽然他们现在工资很高,比清华大学金融系本科刚毕业的学生还高,可能高一倍,但是我担心,再过若干年,新技术来了,快递小哥的工作被取代了,自动送货,甚至无人飞机,怎么办?我们必须普及高等教育,而且不一定搞数理化,我们的重点可能是人文教育,唐诗宋词、外国文学等。”李稻葵说。

他指出,未来的竞争不仅是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劳动力竞争和生产效率竞争,而且还是人跟机器的竞争。快递小哥现在靠的是肌肉和驾驶,这些基本的技能机器很快就会代替。但是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感情的交流,照顾老人的工作、照顾病人的工作、心理安慰的工作,机器人很难代替。所以,中国必须加快提高劳动力素质,重点是高中阶段的教育。

十九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作为一种人类创造的新科技,人工智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味恐惧、排斥和盲从。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人工智能也是如此,如何趋利避害、最大化为人类社会做贡献,是我们需要好好思考的。作为人类,也要像人工智能一样不断强化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做机器人做不到的事情,从事机器人无法胜任的工作,如果只是让机器深度学习,而自己却止步不前,那很可能会被机器取代,而成为“无用阶层”。未来,知识型、技术技能型等智力劳动岗位还有许多就业机会,因为机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替代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即使替代了也需要有人来维护、开发机器人。但人工智能真正无法企及的是与情感、道德、创意、思想有关的领域,譬如健康教育、心理咨询、文化艺术、科学发明等。

社会的创新和进步将越来越多地来自人的“感性”思考,这种感性的创新会更加柔软并富有灵性,也只有这种创新才能让机器和设备依附于人类。未来的社会风潮容易被那些具有有人文关怀的人去引领,这些人包括文学家、艺术家、发明家、教育家、心理学家、中医专家、设计师、护理员等,他们将会获得最大的社会回报,并享受到极大的快乐。从职场上来讲,未来的软实力比硬技能更重要。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机器人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
机器人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