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孵化的实践探索

2017-12-23 05:44魏琳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49期
关键词:孵化挑战杯创新创业

魏琳

摘要: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群体是最具有创造力和活力的新生代力量,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孵化的阵地,积极依托挑战杯和创青春赛事为平台,挖掘创业创新人才,启动孵化机制,探索符合本校发展的科研创新双促模式,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实践新途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孵化;实践;挑战杯;创青春赛事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9-0035-02

創新,是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的动力来源。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各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和重要课题。

一、挑战杯和创青春赛事概况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创业竞赛的奥林匹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所高校科研水平和综合实力,其影响力和奖项的含金量不言而喻。“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是在原有“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基础上,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中央有关指示精神,适应大学生创业发展的形势需要,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决定,自2014年起共同组织开展“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这两大赛事在国内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最具有代表性,也最能体现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创业水平。“挑战杯”竞赛作品一般分为三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也分为三类:创业计划竞赛、创业实践挑战赛和公益创业赛。

二、两大赛事对高校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个案研究

对于各大高校而言,要想在两大赛事中取得佳绩并非易事。一方面,随着赛事的社会关注度和美誉度愈来愈高,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白热化。另一方面,高校之间的资源不平衡决定了名校和重点高校在竞争中的优势更加明显。普通高校依然在这样的竞争中走出了一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以H校为例,作为一所省属地方性高校,在2016年11月获得“创青春”中航工业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终审决赛公益创业赛金奖。在2017年6月举行的第十五届江苏省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暨“挑战杯”全国竞赛江苏省选拔赛中有四件作品入围国赛,两件作品荣获特等奖。

(一)以赛促改,探索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当下各类创新创业类比赛,尤其是两大赛事是检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试金石,笔者结合H校近两年在两大赛事中的做法和经验,就高校应该如何发挥自身科研优势,以创业竞赛为契机,整合有效资源,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制度化常态化,做好孵化教育,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1.鼓励学科交叉,建立全校范围内的导师与学生的科研互动机制。H校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坚持改革创新,走出一条探索符合本校发展的科研创新双促模式,建立创新创业学院,打破学院、学科之间的壁垒,将学校拔尖学科,优秀科研骨干和好的项目通过创新创业学院进行了资源的最大程度优化配置。

2.以项目为导向,聘任青年活力导师,做好研本衔接机制。一项优秀的科研成果,必然要经历长时期的培育和孵化,有时候甚至会历时3—5年,一支稳定的科研队伍和齐心协力的团队是关键。H校能够有四个项目入围挑战杯国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注重创新人才的梯队培养。一些好的项目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完成了接力棒式的探索和研究,打下扎实的科研基础,只有将梯队人才建设和团队打造好,才会取得优秀的成绩。

3.整合有效资源,尤其是校外企业与社会实践基地,将项目做活做强。H校获得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公益创业赛金奖参赛作品扎根于志愿服务,得益于多年以来与校外社区共建的社会实践基地的积累和创新。该公益项目起源于2012年成立的学生爱心助教团,通过四年的志愿服务和积累,获得的社会的广泛认可,得到了民间公益基金组织的赞助,并联合社区和周边的中小学校,形成了良好的辐射效应。由此可见,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仅不能停留在课堂上,而且需要大胆地走出校园,发挥高校的人力资源优势,吸引民间资本和企业的合作,通过社区的平台建设和宣传功能,进一步优化已有的资源,将好的项目做大做强。

(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重在孵化

“孵化”重在孕育的过程,有别于拔苗助长,必须沉下心来,下大力气抓基础。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服务于创业大赛,更重要的是在于创新精神的树立、创业意识的培养、创新人格的塑造以及创业文化的营造,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讲,创业是心中的一颗种子,大学期间或者毕业以后不一定要立即投入创业,等待这颗种子完全具备了生长的条件,在合适的环境和条件下必然生根发芽。一个优良的孵化空间不仅可以孕育出好的项目和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更重要的是培育好创新创业的土壤,健全建立激励和奖励机制,促进学校科技创新和学生科研水平的双提升。

1.平台建设。将创新创业的内涵融于学校的日常管理:设立创新创业基金,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创业;建立创业专家库和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与创业相关的培训,从学校政策层面营造有助于创新创业的氛围。

2.机制运行。参赛项目好比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学校的全员发动与制度保障,只有调动充分的资源才能保证项目的顺利运行。因此,必须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资金和人员的保证,尤其是为学生做好全方位的服务。引进奖励机制,适当增加创新创业在学生综合奖学金评比中的权重。

3.多方合作。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基地和校企合作单位的优势,将校外优秀资源合理运用,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孵化器。任何创新创业的点子不可停留在实验室和图书馆,必须走进社会,服务于社会,才能焕发出活力与生命力。同样,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然走复合式培养道路,只有为他们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endprint

(三)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孵化实践途径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如果说“挑战杯”和“创青春”赛事是一个展示成果的舞台,那么高校的孵化培育就是这个舞台开始的地方。万丈高樓平地起,打好基础是关键。

1.以课堂为阵地,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传统的课堂教学依然是高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因此,需要在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方面融入创新创业的元素。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尝试实施创新创业课程,给相当一部分有志于创新创业的学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然而,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难免落入统一教材,说教的旧模式。对于学生而言,创新创业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因此,多途径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将是下一个阶段的重点工作。

2.以科研为抓手,夯实创新创业的根基。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激活学生的第二课堂,通过举办校园科技节、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来鼓励学生投入科研与创新,将课堂知识与实践内容相结合,不断拓宽思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解决社会需求。

3.以工作室为突破口,培养方式多元化。新时期在校大学生以“95后”为主要群体,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越来越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对于有创业需求的学生而言,他们迫切需要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为有创业需求的学生群体提供工作室,邀请著名企业家为大学生的创业指点迷津,分享创业典型案例,无疑可以帮助他们快速得到成长,获得更多的创业实践体验,促进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

参考文献:

[1]“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历届回顾[J/OL].http://www.tiaozhanbei.net.review2.

[2]“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J/OL].http://www.chuangqingchun.net.about.

[3]丁三清.中国需要真正的创业教育——基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03):87-94.

[4]李娜.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7):165-167.

[5]胡光中,刘向丽.论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途径[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06):169-172.

[6]王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当下困境与路径选择[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140-144.endprint

猜你喜欢
孵化挑战杯创新创业
青蛤苗种繁育技术及不同盐度对青蛤发育各阶段的影响
北京众创空间发展对策分析
暨南大学第八届新浩“挑战杯·创青春”开赛新浩爱心基金会捐资20万为该赛事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