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钱时千万别再心疼了

2017-12-26 20:03佚名
今日文摘 2017年23期
关键词:塞勒理查德禀赋

佚名

拥有时的快乐和失去时的痛苦,哪一个更大?“怕麻烦”是一种什么心态?为什么穷人更穷,富人更富?这几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其实背后都隐藏着同一种心理效应——禀赋效应。这个理论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查德·塞勒教授率先提出的。下面我们就看看这个“禀赋效应”对我们的生活有何深远影响。

宁愿得不到也不愿失去

假设你今天早上出门上班时的“心情满意值”是100,忽然,你捡到一个大皮夹子,里面有100元钱,“心情满意值”迅速上升50%,达到150。可是乐极生悲,你迟到了,扣工资100元,“心情满意值”下降50%,变成75。一得一失,钱没有任何变化,但“心情满意值”却从100变成75。

这个例子证明了“投资决策心理”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损失厌恶”:得到一样东西的快乐,通常小于失去一样东西的痛苦,所以我们不喜欢冒险,宁愿放弃得到的快乐去维持现状,也不愿承受失去的痛苦。

“损失厌恶”暗含着一个假设,你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的价值判断,常常是非理性的。理查德·塞勒的“禀赋效应”,就证明了这个假设。

为何穷人更穷富人更富

假如你同时有两份工作机会,别的条件都一样,唯一的不同是一份工作薪水高1000元,另一份每年多五天年假。你觉得两份工作都可以接受,其中一家先打电话通知你,你欣然接受。过了一会儿,另一家也打电话给你。此时,你十有八九会拒绝。

理查德·塞勒教授说,这就是“禀赋效应”:当你拥有一样东西之后,你对这样东西的评价会高于你没有拥有它时。

不过,有人会问:当我从自己的钱包里拿出500元錢,买一双标价500元的鞋时,为什么我对这自己拥有的这5张钞票没有产生“禀赋效应”呢,为什么卖家没有对他的鞋产生“禀赋效应”呢?理查德·塞勒解释:因为你知道,钱是用来花出去的,商家也清楚,商品是用来卖掉的,所以不会产生“禀赋效应”。

反过来说:当你对钱产生拥有感时,你就不能理性地面对“花钱”这件事。

穷人的钱是用来维持生计的,所以穷人常常对钱有“拥有感”,就产生了“禀赋效应”——花100元钱的痛苦大于得到100元商品的快乐。而富人相反,他们的钱是用来“钱生钱”的,不停地进进出出,不会有“禀赋效应”的心理负担。

所以这个世界往往穷人更穷,富人更富。用一句老话说:钱只有被用掉了,你才拥有了它的真实价值。

(吕晓文荐自《都市女报》)

责编:我不是雨果

猜你喜欢
塞勒理查德禀赋
讲故事的禀赋——梅卓长、短篇小说合论
用蛋管住鸡
理查德·耶茨:《十一种孤独》阿柚
首席财务官
基于禀赋压力系统分析的水资源承载与分区管理
温文尔雅禀赋 中和为美书风
政府干预、资源禀赋与企业多元化战略选择:以煤企为例
你有生的欲望,就没有什么能让你死
英文名/等
英国雕塑家理查德.狄肯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