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企业专家进课堂的课程设计教学研究实践

2017-12-27 15:38高瑜杨丽清符欲梅
教育界·下旬 2017年10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互联网+互联网

高瑜+杨丽清+符欲梅

【摘要】让企业专家进入课堂是众多高校在校企合作模式中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高成本、低交流的缺点让校企双方并未真正实现校企互联,合作共赢。文章以“互联网+”教育的环境为依托,在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环节借助软件工程观和企业推出在线云平台,尝试不一样的企业专家进课堂,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互联网+”;企业专家;课程设计

一、前言

“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应用型实践,是学生将理论学习轉向实际应用的重要过渡,也是对学生已掌握理论知识的检查过程,因而该环节的教学内容及效果等对学生提高自身综合应用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线下数据库课程设计课堂

为了能够达到使学生具备软件设计基本能力和数据库应用系统项目开发的综合能力的教学目标,我校在该课程设计上采用了以案例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邀请校企合作的专家进入课堂指导,或者带领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学习。表1是结合我校目前采取的相应策略后分析的结果。

综上所述,校企共建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的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上的案例陈旧、缺乏新意、学生重视度不高、兴趣不足等问题。但是,对学生有效指导和过程监管,考核指标混乱、学生“搭顺风车”现象、校企双方成本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三、“互联网+”企业专家进课堂实施

随着“互联网+”模式正加速向教育等领域深度拓展,在教室(实验室)之外的广域空间建立网络化教学环境教学模式的研究实现,为目前的校企合作受限于地理位置和学生安全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解决方案,给传统课堂中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

(一)实施背景

ITbegin在线编程平台由杭州华恩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独立开发,平台上采用最新企业应用技术,结合企业需求,引入企业真实案例驱动,专注实验课程教学,在线编译,独享空间,环境一键部署,且具有作业布置、自动评分等功能,是一个具有专注实践、真实案例、教学集成和操作便捷等特点的在线平台,在保留原有线下校企共建课堂优势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校在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发现学生重编程,轻分析,忽视系统设计及文档的撰写现象也较严重,对系统设计缺乏一个整体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把软件工程的思想贯穿到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让学生从早期就树立起软件工程观的思想。软件开发过程是一个系列活动,应包括需求分析、软件设计、实现与调试、测试与验收、部署、维护等活动。

(二)实施步骤

由于课时少,环节多,采用项目式教学设计,学生很难会照顾到每个环节。在两个思想指导之下,我校对课程安排进行了整体规划,主要特点就是课程有机联系,三阶段逐层递进。第一阶段连通理论与课程设计,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就以小组的形式开始选取感兴趣的案例,在整个理论学习阶段进行选题的构思,做好需求分析,完成需求文档的提交。第二个阶段为课程设计之初,以设计型实训为突破口,由企业专家在线上平台开课,案例来源于生活,如爱电影网站、个人博客网站、美衣购物网站等,引导学生完成数据库系统项目设计,理清问题,确定结构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探索精神。第三阶段,借助选题引导学生团体交流合作,完成面向对象环境下的数据库编程实训,后期并把书写课程设计报告书拆成一份用户说明书和一份维护说明书。课程结束后,还尝试对一些有意义的题目多次审核,推选参加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整个安排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设计周期

1. 准备阶段。该阶段主要为了解决课程设计课时少、环节多的问题。学生层面:让学生在理论课程学习的后期开始自主选题并展开需求分析,完成需求文档的提交。教师层面:完成学校在平台上的授权及教师与学生账号的注册,并提前让学生进入到平台熟悉操作环境,专家加入学生的班级QQ群,协商专家的在线时间、专家授课的主要内容及所选案例(爱电影网站)情况,之后企业把相应的教学大纲上传至平台。

2.“互联网+”校企专家阶段。在课程设计之初,专家、教师、学生全部进入到企业平台,专家根据前期商定的内容进行讲解,声音的传播主要借助于QQ的语音聊天。当遇到问题时,学生只需在QQ上发出求助,专家立即切换到学生的操作界面进行问题的查找与解决。当专家离线之后,任课教师只需开课后,学生可继续学习进行查缺补漏。同时,平台会在后台记录下每一个学生录入代码及完成任务的情况,成为过程监督学习的有力工具,也对学生“搭顺风车”现象有了较好的限制。

3. 学生自主设计阶段。学生对案例开发的流程熟悉之后,就开始根据自己的选题进行自主开发设计,该阶段的主要流程基本保持了传统课程设计的过程,如案例的编程实现、课程汇报、课程报告的提交。最后教师会结合整合环节的学生表现给出客观的成绩。但是,作者并没有仅限于此,而是在学生的作品中,让学生重新组队,选出一些有意义的课题,让其课下继续修改完善,并为参加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做准备。

(三)改革特点

综合整个课程设计建设过程,此种尝试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某种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实现了过程监督管理,纠正了学生重编程,轻分析,忽视系统设计及文档的撰写的思想(如一个课程设计报告拆成多个文档完成);培养了学生树立软件工程观的思想;节省了企业双方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校企互联,互利共赢。

四、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该次课程的试点改革,从教师、学生、学校、企业四个层面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在课程的实施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网络问题导致授课信号不稳定,专家授课过程中的教师与专家动态指导制度不完善,缺少专家授课结束后的指导措施。笔者将在以后的课程中继续探索,试图解决这些问题,让课程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何福保,吴德道,胡开华.基于项目模拟实训的“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研究[J].福建电脑,2012,28(01):31-32.

[2]阿里研究院.“互联网+”研究报告[R].北京:阿里研究院,2015.

[3]张蕊.基于软件工程观的“数据库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21):22-23.

[4]黄玲芳,孙莉,刘晓薇.基于工程观的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改革[J].才智,2012(20):320.

[5]张艳.“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5,25(10):39-41.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互联网+互联网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
开放大学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