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高校师资协同效应,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2017-12-27 16:47吴会蓉
教育界·下旬 2017年10期
关键词:实效思想政治教育

吴会蓉

【摘要】增强高校师资协同效应,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因此,加强协同机制建设,搭建协同研讨平台,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育人资源,是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高校师资协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主渠道,以学生工作部门日常管理和教育为主阵地,以各类专业课程教学的思想教育因素挖掘和渗透为辅助的综合教育工程,明确各类教师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职责,寻求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合作渠道和路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是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方向。

本文所述“高校师资协同”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专职教师、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学生专业课教师之间通过积极主动沟通,达成共同协调、共同研究、共同教育的工作局面,并形成教育合力,提高德育教育的效能。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协同存在的问题

(二)行政管理上,缺乏有效的教师协同机制

由于现有高校行政管理体系的制约,教师队伍呈现割裂状态。在学校层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学生工作管理部门、专业课教学部门相对独立,且由不同的校级领导分别负责领导(或联系),从客观上形成了三类部门独立履行职责、相互沟通不畅的状态;在院(处)级层面,三类部门独自开展内部管理,虽然都承担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职责,却各自为政,缺乏制度化协同沟通渠道和平台;在教师层面,由于教师分属不同学院,彼此之间缺乏交往机会和空间,相互间不熟悉甚至不认识,无法有效协同交流。可见,现有的管理制度客观上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协同效应发挥。

(二)教师观念上,缺乏师资协同的主动意识

首先,缺乏有效的协同机制,没有将师资之间的协同任务、考核要求、激励措施等以制度化、任务化的方式做出规定,因此教师们难以意识到主动沟通、合作协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教师各自的工作任务均较为繁重,工作重心、考核要求也不同,主动沟通协调难免会增加工作时间和工作量,因此完成规定的本职工作成为教师首要考虑的目标,这种怕麻烦的心理也影响了主动协同的意识。再次,多年来师资间缺乏协同的惯性习惯使得部分教师认为现有的各自为政的状态很正常,除非学生出现明显的问题才有沟通的必要,无问题不沟通的习惯也制约了教师的主动协同意识。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协同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相关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教师各自的工作职责和工作环境决定了对学生的了解是阶段性或时段性的,难以了解到学生的全部信息。教师之间经常性的沟通互动,可以充分交流学生的生活习惯、行为表现、学业情况和思想动态,帮助教师全方位了解学生,从而增强学生管理和教学工作的针对性。

(二)有助于提高师资间相容度和工作尊重度,为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和谐的思想基础

由于分工不同,教师的从业内容、工作性质、工作强度等都有极大不同,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了解易造成误解甚至缺乏尊重。如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如专业课有用,不需要科学的专业知识,谁都可以上课(事实上不少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曾经聘请过非思想政治理论专业的教师上课);辅导员工作就是处理学生日常事务,既辛苦又没有技术含量,对学生专业没帮助,自己的前途也是未知数;等等。教师间的彼此误解难以形成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共同合作的工作局面,不利于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有助于调动全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教师相互协同并积极开展学生教育工作,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执行环节,也是最重要的制度落实环节,但是支撑并为这个最终环节服务的却是学校的政策支持、各级管理部门的协调保障等。需要调动全校相关部门在政策、资金、场地、设备等方面积极支持,才能形成全校重视、共同参与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三、加强师资协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一)建立上下贯通的协同育人机制,为师资协同搭建制度平台

建立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对师资协同进行导向和规范。制度建设是促进教师协同的基础,学校应通过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从根本上推动和促进教师之间的协同和沟通。在领导分工方面,打破不同校级领导分别管理学生工作部和思想政治教育专门学院的局面,改为由一个校领导负责,便于协调两个部门的关系,统筹安排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在具体制度方面,建立在学校统一领导下的学生工作部与思想政治教育专门学院共同谋划、共同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避免各自为政,并以此带动两个部门及所属教师的全面参与。例如,成都大学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改革探索,由学工部、校团委、政治学院共同牵头组织每年暑期社会实践,制定指导文件,规定实践主题,推荐实践课题等,由各学院辅导员(班主任)与政治学院教师联合负责学生社会实践的具体指导、培训和实践报告的评阅等工作。两类教师为共同的工作内容相互合作,随时沟通,既增加了教师交流学生情况的机会,又为提高学生社会实践成效奠定了基础。又如,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制度改革,由成都大学教务处、学工部、政治学院三方共同参与,将思政理论课考核由原来的“期末理论考核成绩+平时成绩”两个部分改为“理论考核成绩+平时成绩+学生日常行为考核成绩”三部分组成,考核内容在确保检测学生理论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增加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核,主考人员也由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增加了学生与辅导员(班主任)。这样的改革,达到了三重成效:一是将理论考核与学生行为考核结合,引导学生既重视理论学习,又必须学会理论指导实际,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规范管理自己的行为,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效果;二是学生通过自我总结,接受他人的建议批评,聆听他人的成长经验等,找差距,学经验,促进自己不断进步;三是确保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共同参与学生自评互评工作,在学生指导、场地时间协调、入班教师安排、评分标准把控、特殊学生帮扶等方面推动了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密切沟通和协同协作,推动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由理论课堂向实际行为规范的延伸,形成了课堂内外互促互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局面。

(二)建立共同参与的协同研讨平台,为师资协同提供交流机会

日常工作中的师资间协同毕竟具有零散性、自发性的特征,大多涉及学生已发问题及事件的解决。而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真正的实效,不仅是对已收事件的处理,更重要的是用科学的政治理论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正确导向,是通过对学生行为苗头的敏锐观察,研究出相应对策,从而对未发事件进行预测和预防。因此,需要建立教师共同参与的协同研讨平台,根据学生发展状况,分享沟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如,针对学生重大思想动态、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等,定期开展针对性研究,提出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统筹性、导向性。

(三)建立相互交叉的协同参与制度,为师资协同提供互动互学途径

以制度规范辅导员及思政理论课教师相互参加对方活动或相互兼职。如思政课教师定点联系班级,参加班团活动,参与班级事务管理等,既可以熟悉学生,了解学生发展状况,在课堂上结合发现的学生思想问题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又可以真切体验辅导员工作,感受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困难和成就;而辅导员定期听思政理论课或适当兼职教学思政课,可以了解近期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结合教学重点和学生实际开展主题班团活动等教育工作。交叉性的协同参与为教师之间搭建了相互沟通理解和互帮互学的桥梁,推动师资之间、师生之间更加充分地沟通、理解和信任,能够更加快捷地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信息,及时解决学生思想问题。

(四)建立专业教师思想育人引导机制,发挥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育人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专业课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态度是良好的身教示范的前提,专业课教师结合我國改革发展成果对职业前景的科学预测和积极引导,对行业技术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和价值的阐述,对优秀行业工作者事迹的宣传和推广,对行业规则(法律和道德)的解读提醒等等,都是专业课教师结合专业教学可以挖掘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国家责任意识、行为荣誉意识和职业规则意识。每一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育人素材和资源,都具有育人功能,加强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协同交流,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推进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措施之一。

师资协同是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重要环节,加强制度建设,在发挥每一类师资自身优势、立足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增强教师的协同意识,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参考文献】

[1]秦华,闫妍.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猜你喜欢
实效思想政治教育
从细节处找英语实效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