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赏识教育初探

2017-12-29 18:14魏大稀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7年30期
关键词:赏识音乐素养教育

魏大稀

摘 要:赏识教育是小学音乐课堂中常用的方法,它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喜爱;有助于消除师生间的隔阂,增强感情。在运用赏识教育时需遵循适度原则、爱心原则、针对原则。

关键词:赏识;音乐素养;教育

赏识教育常被一线教师称作“大拇指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多竖起大拇进行表扬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小学音乐学习需要学生对所学歌曲进行反复地视唱、练习,倘若教师不会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赏识,那课堂则会是缺乏人性关怀、毫无生命力的课堂。

一、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喜爱

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和家长对其行为的引导及反馈。当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肯定时,学生便会在心底产生一种“我能行”的积极动机。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学唱歌曲时,教师经常会说这一句大家唱得很棒,让人听了很享受。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就唱得更起劲了,教师的大拇指有神奇的作用,对学生进行赏识可以让学生的表现更为积极。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罗森塔尔效应”,即教师的期望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心理,学生会按照教师的期望发展。因此,在小学音乐中运用赏识教育,给予学生积极的期望,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之情。

(二)有助于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增强感情

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是所有学段中最强的。他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他们在课堂上能够良好互动的老师。音乐课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育。如果教师过于严厉,对学生的进步毫无反馈时,师生间便会产生距离,久而久之,这种距离将成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障碍。反之,教师有艺术地、适当性地运用赏识教育,不仅是对学生课堂音乐学习效果的肯定,也是增强师生感情,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最佳选择。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对教师存在严重的敬畏心理。在古代,师道尊严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有绝对的威严,不允许学生去质疑。但在现代社会,更需要的是创新性人才。创新性人才的首要前提是有批判、质疑精神。因此,教师不应该成为权威的代言人,而应该是学生成长中的指导者。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亦是如此,教师应首先消除学生对自己的敬畏、戒备心理,给学生一种亦师亦友的亲切感。众所周知,音乐课对学生的表现力有很高的要求,适当的赏识教育可以刺激学生的表现力,拉近师生间的情感。

二、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运用赏识教育需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赏识教学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的表现力。但赏识教育的的成功运用绝不等同于简单的夸奖,它是一种教学艺术,是一种教育机智,更是教师教育理念的真实写照。它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适度原则

物极必反,无论什么事情都必须坚持适度性的原则,赏识教育亦是如此。试想,在一节音乐课上,如果有些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对于歌曲的学习毫不用心,此刻,如果教师还对这些学生进行过分的“赏识”不仅会使其他努力学习的同学感到心里不平衡,还会助长学生骄傲自满的心理,认识不到自己课堂表现中的不足,认为教师对自己的表扬是理所当然之事,而与自己的主观努力无关。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赏识时要把握好“度”。过分的赏识可能会助长好学生的自负心理,引起骄傲自满的情绪,在今后的成长中难以承受失败的打击。对于差生而言,过分的赏识几乎等同于“艺术性的讽刺”,这会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从而逃避音乐学习。由此可知,过分赏识无论对好学生还是差生而言都不是一件好事情。

(二)爱心原则

赏识教育是教师课堂教学中一个有力的工具。课堂教学和生活一样处处充满了美感。正如艺术家罗丹所说的:世界上从来都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不是缺少感动,而是缺少发现感动的眼睛。适当的赏识有助于教师发现课堂中的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音乐学习的乐趣在于教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音乐艺术去感化、激励学生。著名教育家铃木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的音乐家。”从罗丹和铃木的话中可得知:赏识教育是一种爱心,在教师爱心的浇灌下,学生的音乐才能得以茁壮成长,得以生根发芽,得以开花结果。

爱心原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在音樂学习上的潜能,还可帮助自卑的学生走向自信。在笔者执教的班级,有个女孩十分自卑,无论多活跃的课堂氛围,她总是安安静静地坐在角落里,在练习歌曲时,也是畏畏缩缩,不敢大胆张口,当我提出让她给大家唱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歌曲时,这位表现力弱的女孩竟然都吓哭了。此刻我才意识到我需要对这个孩子进行赏识教育,帮她树立自信心,消除她对音乐课堂的恐惧,让我的课堂能够给她的童年带来快乐。因此,我日后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关注这个孩子的表现,每当她有一点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反馈。或是在班上公开表扬,或是一个赞许的眼神,或是一张带着激励性话语的小纸条……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那个自卑的小女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自信、乐观、充满表现力的小女孩。

(三)针对原则

赏识教育是一种表扬,是一种激励,是一种赞赏,是一种肯定。其对象是学生,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以及课堂表现力。因此,教师在进行赏识教育的时候要有针对性,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与其他学生是不一样的,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被老师发现并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在老师的眼里,自己是一位优秀且独特的学生。

小学生有很强的从众心理,这在音乐课堂上表现得很明显。当教师说,大家唱得不错,继续努力时,很多学生会对这一肯定显得默然,无动于衷;但如果老师说,XX同学唱得十分认真,因为她的认真,唱出来的歌曲也十分有感染力,让人忍不住想向她学习时,很多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效仿心理,这位学生因为自己的努力得到老师的肯定则会产生一种“我要更加努力”“通过努力可以获取成功,可以得到老师肯定”的心理。

三、赏识教育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应用的案例分析

班上一个男孩王某,对于音乐课很是排斥,总是喜欢在课堂上捣乱。后来通过观察、询问学生,我了解到,王某以前很喜欢哼唱,但由于之前有位音乐老师错怪了他,让他误以为所有的音乐老师都不喜欢他,为了引起老师的关注,他就故意在课堂上捣乱,破坏教学秩序。知道原因后,我开始关注王某,努力发现他的优点。

一次课间,我提前到了教室,发现王某正在认真地写语文作业,我走过去说:没想到你是这么认真的孩子,你认真写作业的样子真让我感动,我好羡慕你语文老师啊!不过你音乐课一样也可以很优秀的。就这样,我遵循赏识教育中的爱心原则,第一次拉近了我和王某之间的距离。待到上课时,我发现王某虽然偶尔有小捣乱,但相比以往,已经进步了很多。

下课时,我让大家评选本节课进步最大的学生,获此奖励者可以要求老师给大家唱一首歌。学生们很是积极,最后王某被评选出来,我按照他的要求唱了一首歌,看得出来,他很高兴,也很激动。我依针对原则顺势说,大家都说你很会哼唱,要不要给我们展示一下?王某在学生的掌声中答应了……

就这样,大约有一个月的时间,我有意识地对王某进行适度赏识,他终于被感化。一天下课时,我收到他写的小纸条:老师,之前我做的不好,请你原谅我,以后我会好好表现的,请相信我!在这一刻,我觉得赏识教育的魅力是无穷的。

参考文献:

1.董丽娜.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7(04):10.

2.田涑瑶.浅析音乐教学中的赏识教育[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6):75-76.

(作者单位:广东省肇庆高新区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赏识音乐素养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用心感受,用爱教育
“赏识”催开作文花
西部城乡结合地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研究
谈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