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读书”

2017-12-29 18:23徐婧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7年30期
关键词:陈景润中华民族习近平

徐婧

我们正处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那么,当下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作为奋斗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除了要给自己树立一个正确的读书理念,摒弃“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读书理念,我们还应该给孩子灌输和树立怎样的读书理念?现在很多人认为读书可能是改变自己命运的一种途径。是的,不可否认“知识改变命运”的说法,这样的例子也不胜枚举。陈景润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小的时候家庭环境非常贫困,但他学习非常刻苦。从中小学开始,他就对数学情有独钟,当其他孩子在尽情玩耍时,他却在演算着数学练习题。因此,在学校里,有人给他起了个绰号“数学迷”。他不爱说话,但为人非常真诚,只要有人请他帮忙,或者答应别人的事情就一定会做到。他把一生的精力全部献给了他所挚爱的数学事业。我们都知道“哥德巴赫猜想”,这是德国伟大的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的一个未经证明的数学猜想。就是任何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 1”。陈景润为了证明这个猜想,花费了十多年的心血。无论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他整天埋头在演算之中。光演算用的草稿纸就足足用了十几麻袋。苍天不负有心人,陈景润终于成为攻克这一数学难题的第一人,为我们的国家争得了至高的荣誉。我国汉朝的匡衡也非常勤奋好学。可是由于家庭贫寒,上不起学,后来,他的亲戚教他认字,才有识字读书的机会。他买不起书,只有自己给有钱人家打短工,来换取书读。因为白天要干活,只有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到了晚上又没有钱买蜡烛,于是就有了我们现在“凿壁偷光”的故事。通过他的勤奋努力,他对《诗经》的理解独特透彻。后来他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他的博学使得成为当时的太子少傅。他的刻苦读书改变了匡家世代务农的命运。此外还有“悬梁刺股”的孙敬,亦是如此。

“知识改变(个人)(家世)命运”的理念并没有错,实现了自我价值,但在实现自我价值之余,我们可否更深地思考:读书难道真的仅仅是为了自己?我们敬爱地周恩来总理小时候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愿。而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年青一代的我们,难道不应该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来鞭策我们自己吗?要知道,国家,国家,没有国,哪来我们的小家呀?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应该和我们伟大的祖国紧紧联系在一起,国家的繁荣富强也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共同的心愿,只有我们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那么,我们每一个国民的使命也将紧紧围绕这一主题。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也应如此。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几十年的工作者,除了要教育孩子们把书读好,而且还要教育他们为什么读书,不要让孩子们做一个没有理想死读书的人。这比让孩子多学一篇课文、多做一道数学题更重要。如果信念的根基没有根深蒂固,那么,任何一个小小的打击都足以让这些孩子们变得迷茫抑或是知难而退。在《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的8个专题和189段论述中,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指明了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和成长道路。

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上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亦是如此。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希望的青少年,除了具备坚定的信念、树立远大理想、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要最终达到中国梦,还要具备吃苦耐劳、爱学习、善于思考、踏实做事、做实事、做好事、用责任心等一系列美好的品质。而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如何让孩子们拥有且乐于拥有这些美好的品质?使得这些美好的品质就像注入血液一样,由内而外地散发。让他们觉得因这些这些美好的品質而更富有活力和朝气,生活也因这些美好的品质而变得友好和美好,未来因为这些美好的品质而变得不再遥不可及。这需要我们每一个青年教育者或者引导者要以身作责,并且在教育过程中处处注意培养他们的品性。《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是当代青年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也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

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老师,教育好孩子义不容辞。此外,在党的领导下,与时俱进地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和政策也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学思践悟,不断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每个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上的人,无论是青少年,还是其他广大群众,都应该用心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读书”。

(作者单位:安徽省亳州市拂晓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陈景润中华民族习近平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最美奋斗者”——陈景润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数学迷——陈景润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陈景润攻克歌德巴赫猜想
陈景润教子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