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油茶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其策略

2018-01-01 04:34李源
安徽林业科技 2018年3期
关键词:六安市油茶发展

李源

(霍山县林业局,安徽 六安 237200)

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具有较高的食用、药用、材用和生态价值,被誉为“东方橄榄油”。发展油茶产业,是一条践行“两山”理论的绿色发展之路,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于维护国家粮油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健康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六安市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地带,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形成了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其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光、热、水气候条件优越。多年平均温度为14.6~15.6℃,多年平均年降雨量 900~1 600 mm;全年无霜期 210~230 d[1]。

近年来六安市油茶产业发展较快,种植面积达到6.4万hm2,主要分布在中部低山丘陵的金安区、裕安区和南部山区的舒城县、金寨县、霍山县[1],2017年油茶产值达到3.1亿元。六安市油茶产业前景看好,但面对周边省、市油茶产业的竞争,以及行业自身的风险,压力比较大。本文运用SWOT方法分析六安市油茶产业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寻找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探讨适合的油茶产业发展战略,以期为全市油茶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谏言献策。

1 六安市油茶产业的内部条件分析

1.1 优势

1.1.1 土地资源充足

李士萌等研究认为,油茶单位面积收益高于草本油料植物,发展油茶是农民特别是山区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2]。油茶不与粮棉争地,六安市为全省重点林区之一,国土面积为149.9万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70.27万hm2,占国土总面积的46.9%,南部山区和中部丘陵有大面积适宜发展油茶的山场和冈坡。据2011年调查统计,全市尚有低产、低效林12.3万hm2,其中适宜栽培油茶宜林地不少于6.67万hm2[1]。

1.1.2 产业基础坚实

六安市油茶栽培具有悠久历史,曾被称为“油茶之乡”。2013年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市,栽培区林农对发展油茶产业积极性高。全省油茶栽培面积超过3 333.3 hm2的县有7个,其中六安市3个,分别为金寨县、舒城县和霍山县[3]。霍山、金寨、舒城、金安、裕安等均被列入全国油茶产业发展重点县。据统计,六安市666.7 hm2以上油茶基地7个,333.3 hm2以上油茶基地11个,省级龙头企业18家,目前新造林已逐步进入挂果期,产量逐年上升。现有年加工茶油1 000 t以上企业3家,年加工500~1 000 t企业6家,总加工能力达到24 100 t,加工业发展迅速。

1.1.3 区位优势明显

六安市为油茶栽培的北缘地区[4],相比福建、湖南、江西、湖北等省,以及省内的安庆、宣城、黄山等市,六安市具有承接东西、连贯南北、发展中原的独特区位优势,是沿海、中原和西部地区梯度发展的过渡带和东西部经济交流的转接点,是安徽东进西出的桥头堡,具有广大的外部市场。同时又由于其独特的地理、气候特点,就同一品种而言,含油量相对较高。因此,在同等条件下,具有较低的经营、物流成本和客户优先选择的优势。

1.1.4 扶贫带动力强

油茶经济效益好,产业可持续性强,政府支持力度大,符合山区群众发展意愿,具有较强的扶贫带动效果。油茶结果期可达70年,一年栽植,多年受益。油茶产业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栽培、抚育管理、采收、仓储、加工整个过程,只需经过简单培训,即可上岗,且劳动强度不大,产业链长,适宜人群较为广泛。六安市一些县区尝试以“扶贫户+基地+公司”模式运营,通过林地租金、入股股份、劳务输出和发展油茶林下经济,增加了林农收入,取得了较好的脱贫效果。

1.2 劣势

1.2.1 造林前期投入大,行业吸引力不强

投资吸引力不仅取决于行业的发展潜力和盈利水平,也和资金需求量和周转率相关[5]。油茶产业发展早期,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如新造林从定植到投产需要投入4.5万元/hm2以上,低产林改造需要投入1.5万元/hm2以上,油茶新造林从第4年开始有收益,投资回收期需10年左右;低产林改造见效快,但投入成本高,产量容易反弹[6-7]。六安市虽然加大了对油茶产业的投入力度,但与实际投入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且基本上是一次性补贴,缺乏后续抚育管护补贴资金。这些因素都影响企业投资积极性,制约了产业做大做强。

1.2.2 三产发展不平衡,综合利用率不高

油茶果全身都是宝,果壳一般占鲜果重的50%~60%,含有大量木质素、多缩戊糖和鞣质、皂素等化学物质,深加工可制作医药、保健用品[8],茶饼等油茶加工剩余物利用潜力也很大。据统计,六安市2017年产油茶籽2.8万t,但大多销往福建、湖南、江西,台湾等地,外销量达65%。该市油茶加工以小作坊式为主,多采用压榨工艺,加工产品也是低端系列(如茶油、茶饼),油茶果壳综合利用率不高,新产品开发滞后,产品附加值低,深加工才刚刚起步,油茶三产发展,还只停留在规划之中,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1.2.3 地域性良种不多,经营管理粗放

2010年以来,在安徽省油茶适生区经过省级审定良种12个,认定良种26个,其中六安市经过审(认)定的只有5个优良品种[3]。油茶产业发展过程中,虽然从湖南、江西引进了一批油茶新品种,也表现出较好的增产潜力,但由于良种的区域性和时效性,加之皖西独特的气候特点,这些良种还需要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最后才能确定为稳定的优良品系。在经营管理上,六安市油茶林无论是天然林还是人工林,经营管理技术落后,适地适树、良种壮苗、合理定植、精心管护重视不够,公司、大户造林后也只进行简单的施肥、除草,配套丰产栽培技术措施应用不到位[7],造成林地产出低,比较效益差。

1.2.4 市场认知度不高,优秀品牌空缺

油茶产业还处于市场培育初期,具有生产的季节性和消费的地域性,消费群体以中高端消费者为主。在我国的食用油市场中,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菜籽油等仍占主导地位。在高端消费中,橄榄油的市场认知度为65.8%,而茶油仅为5.2%,认知度低。而六安市又由于宣传、促销手段滞后,市场认知度更低。当前各县(区)虽都有自己的一些茶油品牌,如“启航”“野岭”“上悦谷”“映山红”“大别山”等,但品牌不响、知名度不高,且各自为战,极大地浪费了财力、物力,缺少具有区域代表性的优秀品牌,阻碍了产业的发展。

2 六安市油茶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2.1 机遇

2.1.1 产业政策支持是油茶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着力推行供给侧结构改革;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调结构、转方式、扩内需,实现产业振兴,为油茶产业发展带来战略机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及省政府出台了发展油茶产业的意见、制定了油茶产业发展规划,省财政厅提出了为油茶产业发展整合和统筹资金的政策,六安市颁布了《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六安市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和《六安市油茶种苗管理和良种繁育推广实施意见》等政策,并对贫困县(区)新建油茶基地造林给予7 500元/hm2、造林后四年抚育每年给予1 500元/hm2的补贴,低产林改造给予1 500元/hm2补贴。市油茶产业发展规划规定从2012年起,每年市级财政安排油茶专项发展资金200万元,并逐年增加,实行以奖代补,用于基地建设、经营加工龙头企业新产品研发、知名优质品牌创建和茶油质量检测[1]。这些产业政策构成了油茶产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2.1.2 潜在的市场为油茶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油茶作为高端食用油,市场潜力大。近年来,我国食用油消费总量呈刚性增长,2015~2016年度国内食用植物油消费总量高达3 117万t,是世界上最大的食用植物油进口国,但进口依存度高达60%以上,大大超出食用油安全警戒线。我国人均年食用植物油消费量尽管上升到20 kg以上,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3]。主要体现在我国食用油消费主要是豆油、菜籽油等普通植物油,高档保健食用油消费比例很低。茶油作为一种优质保健食用植物油,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重点推广为健康型高级食用油。因此,食用植物油消费总量的持续增长,高档食用油市场的旺盛需求,为油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

2.1.3 发达的交通为油茶产业发展带来便捷的物流

六安市境内形成了以济广高速、沪宁高速、沪蓉高速以及合淮阜高速和合安高速为骨架,G312、G206、G105国道为脉络,县乡道路为支线,相互连接、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现有公路16 578 km,其中高速路370 km、国道225 km、省道741 km、县乡村道14 882 km,公路密度92.2 km/100 km2。铁路有六武高铁、合宁铁路、阜六铁路,离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不足30 min车程;水运通航里程1 029 km,常年可通航50~100 t级轮驳船[1],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捷。

2.2 挑战

2.2.1 国内产品市场竞争加剧

由于油茶的高附加值和高经济效益,使得油茶种植成为我国很多油茶适生区林业生产的重点。2016年统计,全国油茶林面积401万hm2,同期安徽省油茶林面积16.67万hm2,近占比4.16%。比较而言,江西、湖南油茶种植技术较先进,产业发展快,他们拥有多个国家审(认)定的油茶良种,如长林系列。另外如“金浩茶油”“绿海茶油”都是2015年中国茶油十大品牌之一。而六安市乃至安徽省无论从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程度,还是从产品的竞争力等方面与他们相比,差距还很大。由此可见,全国其他地区油茶产业稳步快速发展将会使六安市油茶面临复杂而激烈的外部竞争。

2.2.2 绿色贸易壁垒阻碍出口

在当今世界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绿色贸易壁垒推动了全球绿色消费的兴起。“贸易披上绿装”已是大势所趋,今后的国际贸易谈判也必将是“绿色回合”。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制定完备的农产品标准和认证程序,实现农产品的绿色化。而我国农产品的标准制定工作相对滞后,农产品绿色化生产还没有完全普及,且因为农药的过度使用,在农产品出口中因品质、卫生、安全问题而屡屡受阻。因此,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改善落后的生产条件,严把产品检测关,确保原料的品质和安全,是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关键。而六安市油茶产业发展在这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六安市油茶产品走出国门。

2.2.3 劳务资源短缺制约发展

油茶种植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容易遭受劳动力供给制约。虽然六安市油茶种植大部分实现了机械化整地,但施肥、除草、修剪、果实采收等工作基本依靠人工完成。六安市除霍山县外,其他县(区)都是国家或省级贫因县,一些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在家留守的都是些老、妇、弱、幼人群,劳动力短缺已经成为农村显著特点,如果没有良好的企业化运作模式,这种劳动力短缺还将长期掣肘油茶产业的发展。

2.2.4 油茶发展北缘易受冻害影响

六安市地处北亚热带边缘,油茶北缘栽培区,油茶产区的金安区、裕安区以及舒城县和霍山县的部分地区,地势较平坦,冬季易受西北利亚寒流影响,冬季干风和低温冻害比较严重,2008年出现了一场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2018年春季又出现了极端低温天气,给油茶产业带来严重损失。低温和寒潮使油茶新梢产生冻害,从而影响翌年挂果;同时油茶具有花果同期的生理特点,果实孕育期正值冬季,冻害易造成落花、落果,油茶发展的北缘地区更易受冻害影响。

3 六安市油茶产业发展对策

油茶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按产品生命周期划分,还处于导入期,其特点成本高、技术不成熟、市场不完善、进入的门槛高。根据SWOT分析,六安市油茶产业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挑战,应该选择增长型战略,可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经营水平、创新发展模式,实现高质量快速发展。

3.1 优化营商环境,减轻投资风险

把油茶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规划之中,制定优惠的产业、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中央、省级林业项目支持;整合发展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生产及加工企业开展产学研联合协同创新,在油茶高产高抗逆新品种繁育、生态高效栽培、规模经营管理以及油茶综合加工利用上实现技术突破[2];依托市、县(区)林业局、基层林业站,建立技术推广和科技培训体系,不断提高科技应用水平;完善现有信息平台,充分利用现有电商产业园,实现销售渠道的多元化。通过建立健全政策、技术、资金支撑体系,减轻投资风险。

3.2 提升经营水平,降低企业成本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选择林地,如选择早花抗逆性强品种,避风向阳小环境,海拔较低、土层深厚的林地,提升抗自然灾害能力;通过合理施肥、更新复壮、整形修剪、品种置换、垦复疏伐等改造措施[9],改造低产林分,通过选择优良品种、合理配置、土壤管理、密度控制、整形修剪、灾害防控[10]等措施管理新造林,提高林地产出;在全面推进机械化整地和施肥基础上,开展油茶修剪、采摘、晾晒、仓储和加工的装备化研究,提高机械化和工艺化水平;鼓励油茶种植向大户、企业、专业合作社集中,形成规模效益,加工向精细化发展,开发油茶加工附加值,延长上下游产业链,降低产品成本。

3.3 创新发展模式,提升竞争能力

建立以“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并存的订单式经营模式为主导、“专业合作社”与“种植大户型”为补充的规模化产业发展模式[7],提升行业竞争力;加快建设油茶种植、采收、加工、仓储等系列标准化体系和油茶产品可追溯体系,确保生产环节的可追溯性和透明性;注重绿色、有机产品的培育,推进质量认证、绿色认证,加大产品、品牌、原产地地理标识品牌的宣传,鼓励强强合作;通过细分市场,采取差异化和多元化战略,整合品牌,主推优秀品牌,打响一个品牌,形成区域性良性竞争,最终形成强强联合抢占市场;通过发展油茶文化休闲旅游,亲身感受榨油工艺、体验农耕乐趣、观油茶林、赏油茶花,宣传和普及油茶历史、文化及产业[2],提高公众认知度。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之路,提升行业竞争能力。

猜你喜欢
六安市油茶发展
六安六面
油茶种植技术措施与油茶作物发展前景分析
油茶种植市场展望及营造林技术探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家乡的油茶
教师作品选登
艺术天地
《晨曦》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新兴县老促会组织老区村油茶种植户到罗定学习取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