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象帽”的变迁、发展研究

2018-01-03 03:41金顺福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信息 2017年6期
关键词:乐舞朝鲜族民俗文化

金顺福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66)

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象帽”的变迁、发展研究

金顺福

(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66)

作为朝鲜族非物质民族文化遗产的农乐舞,它具有轻快的律动和特有的长短节拍,有自身独特的文化意义,从而受到世人的瞩目。音乐特点情节简单、技巧性强,以农乐舞的“绝活”象帽舞为最具特色。象帽舞融声音、身体、象帽为一体使农乐舞更加散发异彩,表现出整个农乐舞的最高兴奋点和华彩的技巧。以象帽的变迁为研究对象,说明象帽的由来,基本构造、种类的发展、象帽舞的传承,以此纠正对朝鲜族象帽民俗文化的各种认识偏差,阐述象帽的文化性意义。

朝鲜族文化;农乐舞;象帽舞;象帽的种类;象帽的由来

0 前言

民族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内容。各民族地区的民族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在漫长的历史长流中,各民族共同创造、发展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中国朝鲜族民族民俗文化是朝鲜族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歌舞、生活习俗、娱乐活动。中国朝鲜族农乐舞,它是朝鲜族民俗民间舞蹈之一,俗称“农乐”。 农乐是一种融音乐、舞蹈、演唱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民间艺术,曲调多来自朝鲜族传统民歌,是朝鲜族农耕生活的反应,源于古代的祭祀仪式和狩猎活动,后来发展为农事劳动中的自娱性集体舞蹈。农乐舞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关于象帽的由来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比如象帽风闻、虫子花等就是代表性例子。我们要正确的认识民族文化,同时又想要把它世世代代、久久延续下去,那么至少要对民族文化有个正确的把握和认识才行。

对此,为深入了解朝鲜族农乐舞当中占最重要比例的象帽,并以此为理论研究对象,经过参观、访问延边象帽制作地、黑龙江地区象帽舞艺术家,再收集象帽舞的相关资料进行阅读、对比、归纳整理,对朝鲜族象帽的理论进行梳理和对保护措施等进行研究分析,正确表明象帽的由来和发展变化及它的文化意义。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于传承与弘扬朝鲜族象帽的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艺术价值。

1 象帽的语源和标记

象帽舞可以称之为农乐的核心,是农乐的“花”, 它是综合性表演艺术。象帽舞作为一种传统的娱乐形式,它历史悠久,其舞姿活泼优雅,节奏欢快,反映了朝鲜族人民在劳动、生活中的高兴的心情和活泼大方的朝鲜族民族气质,是我国朝鲜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过程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相传它是由古代朝鲜族人民在耕作时,把大象的毛绑在帽尖上左右摇摆用来驱赶野兽的侵扰演变而来;但也有的人说它起源于古代朝鲜人在抓取野兽等食物后,甩动象帽以示庆贺的一种表达形式。

据史料记载,古代朝鲜族每年十月秋收后,都在各地隆重举行“祭天”的宗教仪式,而且人们“昼夜饮食歌舞”,感谢上天的恩赐,欢庆丰收。辰国在公元前三世纪,每年都在五月播种时期和十月秋收之后,各地都举行“祭天”仪式,在喜悦的心情下人们载歌载舞,共同欢乐,充满着浓郁的节日气氛。历史文献《三国志》的“乐夷传”中描述其舞蹈时说:“其舞,数十人俱起相随踏地低昂,手足相应奏节,有似铎舞”,近似今天的“农乐舞”。其后,对“农乐舞”便没有更多的史料记载。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到了朝鲜“李朝”时期,“农乐舞”成为带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地方性的民族艺术。中国朝鲜族迁入东北后,并世代相传发扬光大。而象帽舞是农乐舞中的最高表现形式,象帽舞是一种演奏、演唱、舞蹈为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它表现出整个农乐舞当中的最高难度技巧,体现出最高的兴奋点,并散发出浓郁的朝鲜族民族情趣,所以可称之为农乐舞当中的最高境界。

象帽舞中象帽据说是在农乐里戴在头上的一种装饰,在旧时兵卒戴的防寒笠盖顶上布置竹子和珠子等。在它的顶头上戴上白色羽毛或贴上纸条。

因此,“象帽”用汉字来标记的时候应该标记为“象毛”,这才是正确的表达。

2 象帽的由来与变迁

象帽的由来是以前军事中士兵们用的前笠流传过来的。但没有对这方面的具体说明,所以象帽的由来比较模糊。

进入21世纪象帽的由来研究出现了新的进展 。其中,代表性的由来是高句丽起源学学说。根据高句丽起源学说象帽的起源是古墓壁画中都可以看到,如高句丽的古墓壁画中“安乐3 胡芬”(起源357年),“安乐2胡芬”(5世纪末~6世纪初),得兴里古墓(起源408年),感神枪(4世纪初~中期)等,可以看到把头上用鸟的羽毛装饰的士兵们的样子。在历史的记录里看的高句丽的武士们普遍带上了节风的帽子,帽子是黑色的边框,前部贴着白色的屏障两边在系着绳子的独特形态的头巾。节风是头巾上面插上羽毛装饰用的样子。当然,高句丽武士们使用过的羽毛装饰是和今天的象帽样子是不同的,但帽子上面系上装饰物这一点是具有共性的,还有两者都是把羽毛作为装饰材料来使用的,这部分也相同。

如此,用鸟的羽毛来装饰头部的风俗是一开始根据可以狩猎的结果显示的意思开始的,后来逐渐变化为显示炫耀勇猛的象征物。估计经常把它作为士兵的装饰物来使用。这样的羽毛装饰成了军队中枪、旗标、马鞍、头盔、站笠等东西用的饰物了,而且为了区分上下间的等级差别在颜色和材料上用了异样的色彩。

有一种说法说象帽是军事指挥手段。据说战争时指挥官指挥士兵,使用象帽进行布阵。象帽的羽毛向左点头就用“—”的队形排队,向右点头就用“口”的队形包围着,向前点头就用“六花”的队形排队增加了,向后点头就形成“曲”字的队形,向四方点头就形成了“○”的队形。就这样随着指挥官象帽的移动士兵“阵”的形态发生变化。从此,以前的士兵在战斗训练过程中熟悉各种武器的使用方法,同时不能遗漏的就是阵法训练,在这种阵法训练过程中士兵们随着指挥官的指挥要变换队形,而且迅速形成战斗必需的各种各样阵形。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那指挥和左右士兵布阵的动态信号装置就是带在指挥官帽子上面的象帽。

从历史上看,作为军队装饰物来使用的象帽来到朝鲜时代,被广泛应用为老百姓的歌舞艺术的农乐的游戏工具的原因是因为经历了时壬辰倭乱,激起了朝鲜半岛崇拜英雄的热情。时壬辰倭乱时因官兵的无能国家被倭乱军践踏,因此,为了救同族自愿守护自己的国土义兵们纷纷动员起来击毁了倭寇,无数生命在激烈的战斗中壮烈地牺牲了。这样的义兵活动毕竟是发自内心的行为,因而触发了义兵们的英雄主义精神。

从上我们可以看到,戴象帽的风俗很早是武士们作为头饰,把羽毛插上帽子上面的习俗上流传而来。之后,除了羽毛之外也逐渐使用其他多样的鸟羽毛装饰了军事装备和军队服饰。军队专门装饰的象帽是朝鲜中期以后开始在民俗游戏的道具中广泛地使用,而且,象帽的种类和多种多样的形态在民俗游戏过程中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3 象帽的种类与基本结构

象帽是根据象帽的末端上系的物体形状大体分为系尾花的象帽和系彩色带的彩带象帽两种。尾花是一般利用鸟的羽毛或利用纸制作出白色的花样,从而根据他的模样又分为僵硬的象帽和浦象帽。僵硬的象帽是把象帽硬硬地立起来制作的,尾花的直径约达30~40厘米。这么大的尾花凹陷后再打开的时候,那样子很是华丽优美。

象帽舞的种类较多,舞技也多彩多样,分别为“长象帽”、“中象帽”、“短象帽”、“线象帽”、“羽象帽”、“浦象帽”、“火花象帽”。长、中、短象帽因其彩带的长短不同而得名,短者仅1米多,长者多达12米,目前最长者已有28米;人们经常说的“十二脚象帽”就是“线象帽”,它是用窗户纸割成的长纸条绑在用牛皮编成的象帽棍上,跳舞时会结合许多杂技形式,如弯腰甩动、单手扶地画圆圈甩动、就地蹲跳和在地上滚翻移动等等。特别是转圈儿摇头,能发挥和表现出各种各样舞蹈中的技巧;“羽象帽”又称“毛象帽”,这种毛象帽舞充满了浓郁的情感色彩。它是艺术含量很高的一种朝鲜民族艺术表现形式,一般用十根白鹭羽毛捆在一起,扎在象帽尖顶上五彩缤纷的“连珠串”象帽坠子上,就象秋天里的一把灵芝草一样,表示欢喜和吉祥;“尾巴象帽”是利用1~2尺长并较窄的以前的窗户纸纸条,固定在象帽尖顶的“连珠串”上,左右摇头摆动,好象动物的尾巴在摇动,表现出自由的姿态;“火花象帽”是在“象帽带”尖上一般绑上几个萤火虫,表演时仿佛看到萤火虫在空中飞舞模样,表现出华丽的景象,火花象帽舞极为绚烂夺目。

4 结语

从古至今我国朝鲜民族一直坚持了固有的本民族特色,如,民族风格、民族风情、民族生活习惯及传统音乐文化艺术,同时与其他民族一起相互学习提高本民族的音乐文化艺术,以适应具有我国特色的新型民族生活方式。

象帽的演变,逐渐成为朝鲜族居民的娱乐活动。使用象帽为主要道具兴高采烈地展开象帽舞,展现了象帽舞的情感表演形式,是以一种乐器演奏和身体的律动、象帽、舞蹈为浑然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以高难度技术为基本动作把农乐舞装饰的更加丰富多彩和华丽,体现了朝鲜族人民的和谐、谦让的民族气质,是朝鲜族民间舞蹈的最高艺术形式和群众节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居了中国民族民俗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到了今天象帽舞通常作为农乐舞最后压阵的舞蹈表演形式,穿着节日民族七彩服、头戴盘有彩带圆帽的强壮男青年,表现出整个农乐舞的最高难度技巧。

朝鲜族象帽舞作为人类无形文化遗产,它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存延续力,是朝鲜族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为朝鲜族的安身立命提供了不可取代的和谐精神。弘扬朝鲜族优良传统文化,为中国民族民俗文化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弘扬朝鲜族民族特色的精髓,使朝鲜族民族民俗文化得到更广泛的认识和研究,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深远传播。

[1]千寿山,金钟国著.中国朝鲜族风俗[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

[2]金东勋,金昌浩.朝鲜族文化[M].长春:吉林省教育出版社,1990.

[3]朴永光.朝鲜族舞蹈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4]金钟国.中国特色朝鲜族文化研究[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1.

[5]马云霞.民俗舞蹈技术技巧[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6]刘晓真.中国世界舞蹈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

[7]许辉勋.朝鲜族民俗文化及其中国特色[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

[8]朴永光.韩国传统舞蹈的沿革与发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9]孟凌云.独具特色的象帽舞[N].吉林日报,2006.

[10]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017-10-11

金顺福,1971-,女,朝鲜族,黑龙江勃利人,副教授,音乐理论与民族舞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李顺子]

猜你喜欢
乐舞朝鲜族民俗文化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非遗”传统舞蹈的当代构建与审美表达——以朝鲜族农乐舞为例
龟兹乐舞
先秦时期乐舞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朝鲜族初中生阅读动机的构成研究
跨界朝鲜族农乐的早期传入、分布及发展研究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KORE A TOWN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敦煌乐舞团艺术家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