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古诗词意象的翻译

2018-01-04 22:18赵雪陶嘉玮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关联理论翻译

赵雪++陶嘉玮

摘 要:汉语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文化色彩和浓厚的民族气息,其中诗词中的意象是诗人寄托情感、表达思想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中外文化交际的频繁,大量中国作品被输出海外,古诗词的外译也日趋重要。然而,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翻译中很难找到中英完全相互对应的表达,如何将古诗词中的意象有效传递成了本文的关注点。因此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视角,选取著名诗人李白、苏轼和白居易诗词中较有代表性意象的诗词译文为例,采用对照分析法探讨关联理论在诗歌意象翻译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关联理论 诗词意象 翻译

一、引言

汉语古诗词凭借其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成为中华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早在三千多年前,出现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后,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就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词在古代生活中的重要性。而且诗词与生活息息相关,展现了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如今国际间的交流频繁,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人们的认知也各有不同,如何有效完成诗词翻译,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受到各界学者的关注。因此更需深刻研究我国诗词的翻译,有效实现跨文化交际活动,传播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

关联理论属于交际理论,而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交际活动,属于译者与原文作者和目标语读者间的交际。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对照分析古诗词译文中的意象翻译,探讨该理论在翻译中的积极作用。

二、关联理论与翻译

1986年,Sperber和Wilson在其合著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提出了关联理论。关联理论是对Grice的合作原则进行了修正和发展,认为语言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的交际活动,并从认知角度对明示推理交际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此后于1995年,出版了第二版,在其原本的基础上补充了一条认知关联原则。关联理论首先把交际活动归属为认知活动,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在交际过程中,人们需要以关联性为取向。根据该理论,每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该设想为它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而最佳关联性则是指话语理解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能够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在关联理论下,当双方的认知环境互相显映了相同的事实或假设时,那么两个人便达到了沟通的目的。

Sperber和Wilson的学生Gutt(2004)首次将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中。他把翻译看作为一种明示-推理的交际活动,在此过程中,译者负有双重推理的责任。他必须从原文字句中推理出作者的意图,即作者企图通过这些字句传达给读者的假设。此外若要成功达成交际,有关话语必须结合正确的语境解释;同时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综合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也就是说,原文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语境假设在译文读者的潜在语境中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么译文读者调出所需的语境假设是否费力,即处理努力与语境效果是否相称。并根据“最佳关联”的原则和标准,灵活选择翻译策略和方法实现交际的圆满成功,确保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盼相吻合。

古诗词的翻译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行为。为了成功实现交际,译者也应该充分考虑诗人的意图和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根据关联理论,古诗词翻译是一个涉及诗人、译者和译文读者三者关系的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在此过程中,译者同时担任读者和交际者的双重身份。一方面,译者根据自己的百科知识来推理出诗人的意图。另一方面,在对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充分考虑的基础上,译者依据“最佳关联性”的原则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以交际者的身份向译文读者转达诗人的意图。因此,关联理論能给汉语诗词的翻译带来重要的启示。

三、从关联理论分析诗歌意象的翻译

古诗词是智慧的结晶。它们凭借其精炼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流传千古,成为中国文化宝贵的财富。同时作为一种古老的语言艺术,展现着我们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民族文化。本文选取了唐代和宋代著名诗人李白、苏轼和白居易的代表诗词为例,从这些诗词中挑选出中西方文化有较大差异的意象,并从关联理论角度对比分析较有代表性译文中这些古诗歌意象的翻译,探讨该理论在古诗词意象翻译中的积极作用。

首先,以诗人李白著名的《望庐山瀑布》为例。唐朝诗人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是酒中仙,是诗中仙,他的七言绝句颇富浪漫主义情怀,豪迈奔放。很多诗词被学者们翻译,以此传播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里我们选用他的《望庐山瀑布》中最后两句及其两种代表性译文: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own it cascades a sheer three thousand feet,

As if the Sliver River were falling from Heaven!(杨宪益、戴乃迭译)

The whole waterfall hangs there

The torrent dropping from thousand feet

Straight down to the valley floor

I think it must be the milky way

Spilling to the earth from the heaveans

(王守义、约翰·诺弗尔译)

该诗是诗人李白出游金陵途中初游庐山时所作的诗。这两句用夸张的比喻表现出了瀑布奔腾飞泻的气势,将瀑布比作璀璨的银河,既生动又贴切。对于“银河”,在翻译界中,专家们普遍认同王守义和约翰·诺弗尔的译法,应该译为“milky way”。但是实际上,中国和英语国家对该意象的认知是完全不一样的。诗中的“银河”指的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描述的王母在天上设置阻隔织女和牛郎相会的河。而后者是指“赫拉的奶形成的路”。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诗人此处的目的是想通过银河的意象来营造瀑布的波澜壮阔之感,因此这里重点是突出“河”的意象。另外考虑到中国的“银河”与西方的“milky way”从认知上有差别,为了使目标语读者与诗人的认知语境相互显映,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文在此处弃用了固有的译法,用“Sliver River”来再现读者“河”的意象,从而呈现出诗人笔下庐山瀑布的气势,实现了译文是原文文本的最佳再现原则,使目的语读者无需付出太多的处理努力就可以根据译文所处的语境轻易推断出原文成语的含义,而准确的获得原文作者的意图。

其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这首词以月起兴,并以诗人弟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的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寓情于景,探讨人生的意义。整首词思想深刻,情与景融,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融入到景物的哲理性追寻之中,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很是耐人寻味。因此本文选该词中最后一句经典句的两种译文为例,从关联理论来探讨意象的翻译。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I only pray our life be long,

And our souls together heavenward fly!

(林语堂译)

However, may you live a long life;

The moon we share across 1000 miles.

(朱曼华译)

该句意为“纵然远隔千里,也能共看明月一轮,享受月光的美满”。 此处的“婵娟”指的是美丽的月光。在西方文化中,月亮的象征和中国的意象有一定的差别。在英语国家文化中,月亮代表着一种妒忌、病态甚至死亡。比如雪莱的《下弦月》中曾经描写月亮为“And like a dying lady, lean and pale.”他把月亮形容为一个苍白将死的女人。此外,在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描写到“月亮充满了嫉妒,面色惨白”。由此可见,西方和中国对于月亮的认知区别。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看,译者充分考虑到目的语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若按照朱曼华的译文“moon”很难体现出诗人情景交融的表达,而林语堂的译文 “And our souls together heavenward fly!”, 使得观众不必花费太多处理努力就能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以此成功的实现跨文化交际。

最后,引用白居易的《长恨歌》。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并被称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此处引用《长恨歌》中运用了借代手法的两句诗来探讨其意象翻译。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Turning her head, she smiled so sweet and full of grace,

That she outshone in six palaces the fairest face.(许渊冲译)

Her sparkling eye and merry laughter fascinated every beholder,

And among the powder and paint of the harem her loveliness reigned supreme.(翟理士译)

该诗形象具体地描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通过历史人物和传说,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并表现出诗的主题“长恨”。最后一句中的“粉黛”本是古代女子化妆所用的颜料,但在这里是指后宫佳丽。从关联理论分析,此两句的意思是說她回眸一笑时,千姿百态娇媚横生;六宫妃嫔,一个个都黯然失色。考虑到诗人与目标语读者认知上的差别,翟理士的译文“the powder and paint of the harem”,和明显这样的直接翻译会使得译文读者不理解其深意,而许渊冲将最后一句译为“That she outshone in six palaces the fairest face”,使得读者不必花费太多处理努力就能使得认知语境相互显映,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三首诗不同译文的对比分析,说明对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译者应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最佳关联”的原则,结合诗词翻译的特点综合考虑诗人的意图和目的语读者的认知环境等因素,使得译文既能准确地向观众传达原文作者的意图,同时使得目的语读者无需付出不必要的处理努力以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关联理论能以关联性抓住诗词意象翻译的本质特征,并从认知关联的角度来分析诗词意象翻译,可以给诗词意象翻译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Gutt, E. A.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Sperber, D. & 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3]林语堂译. 东坡诗文选[M].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2.

[4]彭定求等.全唐诗(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王守义,诺弗尔译.唐宋诗词英译:中英文对照[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6]许渊冲译.唐诗三百首[M].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7.

[7]杨宪益,戴乃迭译.唐诗[M].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01.

[8]朱曼华译.中国历代诗词英译集锦[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3.

(赵雪,陶嘉玮 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 100083)

猜你喜欢
关联理论翻译
《生活大爆炸》中刻意曲解之关联理论探析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基于语用学的虚拟语气研究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关联视阈下的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