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牌坊与旌表

2018-01-05 03:37弋戈
中国社会保障 2017年10期
关键词:匾额牌坊敬老

■文/弋戈

古代的牌坊与旌表

■文/弋戈

“中华敬老第一坊”——双寿承恩牌坊

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许村昉溪高阳廊桥桥头,大观亭的边上,有一座四柱三间五楼的石牌坊,名为“双寿承恩坊”。话说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朱载垕敬老倡“瑞侣”,徽商许世积乐善好施,生平多义举,曾捐建万年桥、善化亭等,夫妇皆为老寿星,分别为101岁和103岁,朝廷旌表他们为“人瑞之侣”,勅封“征仕郎晋赠奉直大夫”,赐建“双寿承恩坊”。这是中国古代牌坊中,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座为一对百岁老夫妻祝寿祈福而建造的牌坊,在全国极为罕见,被誉为“中华敬老第一坊”。

双寿承恩牌坊建于明隆庆三年(1570年),选用安徽黟县青岩石建造,形制为四柱三间五楼,高9.73米,宽8.12米,第三层镌刻着“双寿承恩”四字,下书“徵仕郎许世积孺人宋氏”等字。第五层中部立一显赫“龙亭”,内刻“恩荣”,字为双龙缠绕。牌坊的柱、梁、拱、隔扇各主要部位栩栩如生地雕刻着“狮舞寿球”“龙凤呈祥”“松鹤延年”“猴献寿桃”等12组图案,楹柱两侧雕刻有奔狮图。

敬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朝历代都曾经以朝廷的名义制订或颁布过一些有关养老的礼仪和法规,对长寿老人礼遇有加。古代的牌坊也称牌楼,古名绰楔,是一种中国特有的门洞式建筑,用以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兼祭祖,以供后人瞻仰学习。著名古建专家刘敦桢先生在《刘敦桢文集〈牌楼算例〉》中指出:“考古代民居所聚曰‘里’,里门曰‘闾’,士有‘嘉德懿行,特旨旌表’,榜于名上者,谓之‘表闾’。”后来,“表闾”逐渐变成了一种旌表制度,具体说来,“表闾”即朝廷官府对有功德的人进行嘉奖,将牌匾悬于闾里之门上或刻石立于闾里之门,即起到树立善行榜样之用,又可广而告之,供人效仿。

“生不能封万户侯,但愿死得一旌表。”旌表制度是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倡导封建礼教,为道德优秀的人树立如匾额、碑石、牌坊等物化标志对其进行彰显和标榜,以美化风俗、教化民众的一种制度。自秦、汉以来,历代王朝对所谓义夫、节妇、孝子、贤人,以及累世同居等大加推崇,由地方官吏申报朝廷,获准后则赐以匾额,或由官府造牌坊,以彰显其功德和气节。获得旌表是彰德行、沐皇恩的重要荣誉,因而官民普遍以能获得皇帝的旌表为光宗耀祖、流芳千古的大事。

明清时期,朝廷极为重视养老问题。清代皇帝将寿民作为仁政的一种标志, 对“期赜耄耋,庞眉皓首之人”均大力旌表,以彰显德政。雍正时期明确对110岁以上老人“按其寿算加增”的赏赐原则,对百岁老人旌表和赏赐。据《大清会典则例》记载,康熙四十二年( 1703年)颁布: “百岁老民给予‘升平人瑞’匾额,并给银建坊。节妇寿至百岁者,给予‘贞寿之门’ 匾额,仍给建坊银两。”

《清史稿·孝义传》曾经这样总结清代的旌表制度:“清兴关外,俗纯朴,爱亲敬长,内憨而外严。既定鼎,礼教益备,定旌格,循明旧”。“旌格”指有关旌表的规章制度。“旌格”规定:父母健在竭力奉养,父母去世按礼守丧;父母远行,千里寻之,或将父母接回,父母若客死他乡,要将尸骨带回故里安葬;兄弟和睦,“五世同堂”“七业衍祥”这样的人家朝廷则赐以“义门”的封号。旌表制度让草民百姓留名青史,在守孝尽义的传统道德面前,草民不让公卿,树碑立传——激励官员、化育百姓的旌表制度与律法一并构成了古代社会完备的法律体系。■

猜你喜欢
匾额牌坊敬老
小兔的“胡萝卜车”
丰碑与牌坊祥云县王家庄
乃琼寺旧藏匾额“灵口远徼”考释
篆刻
“葡萄哥”的敬老情
璿题云榜 景以名传 清代避暑山庄里的匾额与楹联
敬老爱老防跌倒
匾额下的刺猬
“立体史书”古牌坊 历史风尘的符号
白家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