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努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2018-01-05 11:12周云江
重庆行政 2018年5期
关键词:整治

周云江

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简称“城市双修”),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需要,是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环境、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的有效手段,是城市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九龙坡区作为老城区、工业大区,市政基础设施薄弱,城市功能性不足,景观效应不突出,管理机制统筹力不够,城市整体形象欠佳。为提升城市品质,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九龙坡区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要求,围绕“三高九龙坡,三宜山水城”建设,以“城市双修”道路微改造为引领,有序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补齐市政基础设施短板,改善道路沿线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的新时代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一、补齐设施短板,完善城市功能,彰显城市管理高质量

(一)运用“四季疗法”治理城市內涝。排水管网,是一个城市的良心工程。规划建设固然重要,管好用好方显水平。九龙坡区原按工业区规划的城市配套先天不足,特别是隐藏于地下的管线老旧破损严重。前些年,“城市看海”现象时常发生,给城市运行和市民出行带来较大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九龙坡区引进管道机器人、4G高清球形红外监控、地通超声波智能液位监控系统等“黑科技”,首创下排管网“四季疗法”,通过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施展不同“绝招”,建成一套完整的城市内涝治理体系。秋季“体检”,摸清管网健康状况,找准“病根”;冬季实施个性化“手术”改造;春季疏通,治理“肠梗阻”;夏季监护,确保畅通。持续投入近2亿元,根治了毛线沟、石桥铺片区、金科阳光小镇、李家沱北桥头等50余处逢雨必淹的积水点,疏通了城市经脉,治愈了城市“肠梗阻”,成功告别了“城市看海”,连续多年保持城市内涝零发生,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安全感。

((二)念好“三字诀”缓解城市停车难。随着城市化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停车难已成为亟需解决的“城市病”之一。九龙坡立足民生需求,在“增、清、治”上下功夫,有效缓解停车难题。增泊位。多方挖掘潜力,增加公共泊位供给,创新利用桥下空间,建成投用全国最大、全市第一个市政桥下空间利用项目——南北干道桥下停车场;在停车矛盾突出的蟠龙大道、西郊路及学校周边路段建设立体停车楼,设置“分时停车位”和“限时停车位”,缓解停车矛盾。清挪用。开展新城星座、国窖名城、渝州新城等车库挪用和车库大量空余、车辆乱停放严重区域的综合整治,整改清空3000余平方米,恢复车位1300余个,还原车库功能,让地面违停车辆入库。治乱象。在科园路试点推进智能停车管理,规范占道停车管理,通过高频巡查、严格执法等措施,严格规范停车秩序,坚决整治乱停车问题,有效改善城区停车秩序,提升停车服务水平。

(三)落实“八项任务”拓展设施功能。围绕城市提质“八项重点任务”,投入1.3亿元专项资金,全面推进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设施品质提升。整治直港大道、凤西路、渝州路等30条核心道路,共计4万余米隔离设施,涂装城市桥梁34座约7万余平方米,综合整治城市隧道和下穿道26座约9.85万平方米;完成轨道2号线、谢家湾立交、鹅公岩大桥北桥头、龙腾大道等景观提升,提质西郊路、长江路、九滨路等10条干线绿化景观,整治边坡、绿化空地约6.2万平方米。同时,秉持“城为民建、市为民享”理念,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投入资金4650万元,实施5个老旧小区的综合整治。目前,辖区拥有各类公园游园121个,建成城市绿道、滨河步道、登山步道共10余条、近100公里,公厕、垃圾转运站等清洁工程走在全市前列,有效拓展设施功能,推动城市有机更新。

二、优化城市形态,重塑城市景观,彰显城市形象高品味

(一)增绿添园绣绿底。建绿廊,聚焦城市品质提升,突出城市美学及精细管理,按照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入园”的要求,推进绿廊、绿环、绿楔、绿心等绿地建设,科学填补城市绿化预留空间,修复美化城市生态。目前,我区正有序推进红印新村、康隆公园等28个公园(游园)和绿道慢系统建设,力争到2020年,新增城市绿地15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6%,尽展城市绿色基底;添色彩,提质靓化桥头、立交等“门户窗口”区域,大力实施立体绿化,打造楼宇、桥梁、道路、边坡、山地“5D”城市立体生态空间,构建“一步一景、人移景换”的五彩立体画卷,靓丽城市形象。2018年以来,建设改造公园游园12个,打造荒坡裸土立体景观2.9万平方米,栽植蔷薇等开花灌木11.6万余株,换栽时令花卉271万余盆,提质城市绿化33.3万平方米,城区各类鲜花时序交替布局,此花开尽彼花开,色彩错落自成景。

(二)“三水共治”调碧水。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是国家战略发展之需、是长江治病之需,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作为上游沿江城市,要担起上游责任,实现上游作为。先行先试治理长江消落带。率先在主城区启动长江九龙坡段消落带生态修复治理工作,高效推进长江消落带治理试点示范区工程,在夏季洪峰来临之前,完成340米约5万平方米试验段建设,为主城区长江消落带治理工作提供实践经验。不遗余力整治黑臭水体。全面推行河长制,守护好河库水环境。整治长江岸线排污口,加强巡查,确保长江干流九龙坡区段功能。开展桃花溪河、跳蹬河城区河道综合整治,完善流域管网体系,实施护岸和生态修复工程,建成岸线绿地12.4公顷,清理岸线固体垃圾及水面漂浮物,确保河畅、水清、坡绿、岸美,彩云湖黑臭水体整治成为全市“黑臭水体”整治典范。细抓精管保护水资源。提标改造西彭、白含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提升污水集中处理率,补齐污水处理设施“短板”;强化排水设施更新改造及监管维护,推进和尚山王家沟片区雨污分流整治,开展7700余排水户水质监测,规范排水许可审批,严控污染源头,改善水环境质量。

(三)文旅融合添新景。充分挖掘九龙坡独有的工业、抗战、佛教等文化旅游资源,提质巴国城、华岩寺、彩云湖、抗战兵工旧址公园、黄桷坪涂鸦艺术街等主要景点,绿化美化各景点之间的步行绿道、城市干道、滨江岸线、轻轨沿线,以线串点,串点成线,优化景观旅游通廊和精品观光线路,打造九龙坡全域旅游升级版。同时,利用川美艺术资源,创新园林造景,打造创意文化之城,黄桷坪艺术街成“网红”景点,利用杨九路工业艺术休闲街的火车头、坦克等雕塑展示工业城区的历史和风采等。将园林造景手法运用于市街节点之中,营造出虽由人作宛如天成的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艺术景观效果,让市民在休闲的同时享受九龙坡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熏陶。

三、统筹机制建设,加强精细管理,彰显城市治理高标准

(一)探索“五长制+网格化”大城众管新模式。一是由区级领导亲自挂帅,担任街长,包片负责各个镇街,各镇街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执行街长,自上而下全面推行“马路办公”,形成区级领导亲自抓,镇街领导具体抓的局面。二是在主次干道推行“五长制”,在社區推行“网格化”,每一条路确定责任人,确保一街一路一巷一长,并与社会治理网格工作进行充分融合,点、线、面结合,实现城市综合管理全域覆盖、全域负责、全域管理,变众管向众治发展。三是建立区域部门与镇街一对一联系共建机制,共建单位定期到镇(街)研究解决问题,每年实施城市品质提升项目2个以上。四是专门就“街长制”运行、效果及长效保持,制定《激励社会单元细胞参与城市管理考核办法》,设立3000万元考核激励资金,形成区级考镇街,镇街考社区,社区考社会单位的逐级传导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级被考核对象的参与性和工作积极性。

(二)构建“四级网格”大城智管框架。建立“四级”网格和全区综合巡查云平台,整合全区监控资源实现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机器人巡检下排、桥隧智能监管、化粪池智能监测、路灯智能管控等智慧城管提升了“城市速度”;微信订阅号方便了市民投诉、停车、如厕和饮水等;智慧环卫管理云平台APP实现考勤、巡查、问题处理等智慧化管理;用手机打卡的方式,结合移动互联网、位置服务、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开发,建设全市首个巡查监管平台系统,对城管监督员巡查到岗履职情况实现全程监管、实时监督。

(三)建立“五个一”大城细管体系。以“绣花精神”做实做细城市管理,一套细则定标准。完善了全区清扫保洁、园林绿化、设施维护等精细化管理标准,城管作业实现了由定性向定量、单一向综合、滞后向实时、粗放向精细“四个转变”。一把尺子来考核。出台全区清扫保洁、园林绿化、设施维护等考核文件汇编,规范了城市管理作业要求和考核标准,实行“日巡、月检、年评”考核,建立奖优淘劣制度,该奖的奖,该罚的罚,该退的退。一本手册明规程。制作了全市首套《环卫作业手册》并发到每名环卫工手中,规范了作业流程、作业标准,保障了作业效果。一把扫把扫到底。实行道路与绿带保洁二合一,“一把扫把扫到底”解决了“你推我攘”的问题,化解了环卫与绿化两家矛盾。一支队伍提效能。区政府每年新增1000万元应急处置常态性经费,组建城市管护24小时专业化应急快处队伍,探索建立先期兜底代履行机制,实现城市管理问题的快速、专业处置,让群众更具获得感和满足感。

作 者:重庆市九龙坡区城市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马 健

猜你喜欢
整治
重拳出击 持续推进专项整治
锚定三个聚焦 深化专项整治
笃行不怠 奋力深化提升三年专项整治
“六乱”整治绘就宜居底色
专项整治
沁水县端氏镇『六乱』整治不松劲
专项整治
动车组BTM带内干扰的排查与整治
下绣花功夫整治“散乱污”
全国集中开展整治酒驾、醉驾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