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在应用型高校的育人实践途径探究

2018-01-05 11:12程敏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实验室建设工匠精神教学方法

程敏

【摘 要】应用型高校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生产、建设一线需要且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专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该类型高校应该重视对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使学生严谨务实地学习理论课程和实践技能。论文从当前所处时代背景、实践育人面临的问题入手。

【Abstract】The cultivation of skilled talents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is employment-oriented, and the goal of which is to cultivate specialized technical talents with higher professional quality who are needed in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This kind of university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 spirit" of college students, so as to make students learn theoretical courses and practical skills in a rigorous and pragmatic manner. The paper starts with the current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and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practice of educating people.

【关键词】工匠精神;教学方法;基础工程训练;实验室建设

【Keywords】 craftsman spirit; teaching method; basic engineering training; laboratory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1069(2018)10-0110-02

1 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的本真

1.1 院校和教师因素

①应用型高校学生的“工匠精神”素养培育离不开全体教师。在实际调查中发现,部分高校教师对工匠精神精髓和企业文化的领悟尚有欠缺。他们更注重传统的知识传授等常规性教学活动,创造和创新能力不足,对德育教育等方面有所忽视[1]。

因此,高校应当在教師专业队伍中开展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讨论学习。推动高校教师充分发扬工匠精神言传身教的作用,努力做一个充满“匠心”气质的高校教师,一辈子专注于教育这一件事的工匠老师,才能做出有匠心味道的真教育。

②“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建设的根本保障,也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基石。该类教师应具备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能力。

目前应用型高校教师来源相对单一,具有双师型教师数量不多。为了缓解这个问题,可以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来弥补这一不足。这些兼职教师可以是企业里的能工巧匠,又是高校专业实践课的指导教师,同时学校还密切了和企业市场的合作,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些兼职教师以自身的言传身教,为高校学生打下了职业生涯的第一块基石。

1.2 课程设置

应用型高校长期以来重视专业知识理论的教授和技能操作训练,而相对忽略了人文素养的培育,导致工科类大学生人文知识匮乏,日后踏入社会相对缺乏职业精神和素养。

加强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必然要求。高校应当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工程伦理教育,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拓展工程伦理教育的空间。

2 工匠精神融入实践教学的探究——以“基础工程训练”课为例

2.1 工匠精神融入基础工程训练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专业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尤其是专业实践课程,是集中体现工匠精神也能最有效融入工匠精神的载体,可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和领悟到该精神的真谛。通过“基础工程训练”一课,尝试将工匠精神充分渗透到专业课实践教学中去。

2.2 基于工匠精神的课程教学改革

“基础工程训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对各类机床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夹具、量具、刀具和材料都要有所了解,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机床操作、零件加工的方法和技能,同时随着现代加工技术应用越来越广,学生实习内容作了调整,增加了数控加工、3D打印、激光加工、精密测量等现代加工技术和测量方法的训练。

2.2.1 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基础工程训练课程面对的学生专业跨度很大,有机械专业的学生、计算机和电子类的学生,文科类的学生,不同专业对工程训练中技能掌握的快慢和难易感受度有很大差异,不同专业对基础工程训练内容的需求也不同;其次教学内容随科技发展丰富增加,导致不断增加的教学内容与固定有限的学时数矛盾越来越突出;再次,实习基本还是教师给出图纸学生按老师拟定的工艺进行加工,课内缺少组织创新实践的方式与方法。

2.2.2 课程改革具体方案

①构建“模块单元化组织”的教学模式

将基础工程训练课程内容划分为车、铣、刨、钳、铸、焊接和热处理等传统加工技术及数控、3D打印、激光加工等现代技术等总共16个模块,每个模块下再细分成各模块单元,再编写“基础工程训练”模块“菜单”和“菜单”选项“确认单”。各专业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和计划学时,从“菜单”选择相应的实习模块单元,并填写“确认单”;工程训练中心根据各专业“确认单”的选项和总的计划学时来制定相应的基础工程训练教学大纲,并以此组织教学。在评分标准上,由于本课程所划分的各模块都与学时数直接对应,故可无缝纳入到现行的学分体制下,因此本案具有较高的可实施性。

采用这种“模块化”选择教学内容后,首先解决了上述的前两个问题,能够结合具体专业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同时又能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当,与专业“亲近”,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由于同一模块里又包含了“必做单元”和“选做单元”,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通过难度较高综合性较强的“选做单元”激发创造性思维,更多地提升加工操作技能,使其在复杂的实践操作中领悟到迎难而上、精益求精等工匠精神的精髓。

②实施“分层次”的实践教学方案

依据我校学生不同的专业背景,将该课程分为1~4个层次开展教学,将工匠精神以不同的角度和形式贯穿实践教学始终。

第一层是最基础的工程认识基本训练,面向全体学生,含文科专业同学,以期在全校范圍普及大学生的工程素质教育。

第二层是“项目引领”的基本工艺训练,面向非机械专业工科学生。要求学生在完成第一层次训练的基础上,从《基础工程核心能力训练项目集》中选择相应项目作为实习件,以在“第一层次”学到的基本技能,独立完成实习件的加工。该“项目集”设置了不同层次的项目(综合零件),能满足不同的教学目标。通过制作项目实现对工艺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综合运用。

第三层和第四层分别为任务驱动的综合能力训练和创新综合实践,面向机械类专业学生。机械专业的学生在完成第一层和第二层次训练以后,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加工技能,可以进行综合性和创新性较强的项目训练。第三、四层次的训练不仅着力培养学生各种机械加工方法和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专业素养,包括科学严谨的思维习惯,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面对工程问题时需要耐心细致、专注、执着的工作意志力,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被极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在项目研究实践中将精益求精、坚韧不拔的工匠精神无形植入渗透。

③淡化理论讲授,弱化示范操作

在基础工程训练教学中适度淡化教师的理论讲授,弱化示范操作,给予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学生个体的独特性——个体化的思考、独立的创作构思性、独有的设计,都得到锻炼和发挥。让他们在反复的操作实践中掌握教师传授的专业技能,领悟到精益求精的理念和专业立身、敬业的工匠精神。

3 结论

工匠精神的传承不是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而是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丰富和发展自我,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将传统的技能和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相结合,实现对产品的不断完善和创新[2]。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校需要不断创新学生培养模式,继承并发扬工匠精神,培养学生对学业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结合高校自身特色把工匠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中。

【参考文献】

【1】邓淇中,周志强.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问题与对策[J].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4(01):33.

【2】王丽娟,吕际云. 学习借鉴熊彼特创新创业思想的中国路径研究[J]. 江苏社会科学, 2014(06):270.

猜你喜欢
实验室建设工匠精神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基于高校转型发展的三坐标测量实验室建设
高职电子商务实验室建设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