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都交过哪些焦虑税?

2018-01-09 18:26黄瀚玉
第一财经 2018年1期
关键词:补习班孩子

黄瀚玉

在朋友圈和微博上疯转的各种文章里,90后无疑是2017年最倒霉的人。他们有的出家、有的脱发、有的离婚、有的发福,至于被叫“叔叔”“阿姨”所带来的心理上的失落感,跟前几者相比已经根本不算事儿。

仔细一想,不只是20多岁的人,30多岁、40多岁、50多岁的人,在社交媒体上同样也被说得惨兮兮的。

这些人里,还没有到中年的,要担心孩子去的托儿所和幼儿园是否安全,够不够钱买学区房,孩子需要上多少补习班才不会落后于“别人家的小孩”。到了中年的,会疯狂地给那些哀叹人到中年,在职场上颇感力不从心的文章点赞。他们中的有些也不算胖,却莫名其妙地和“油腻”扯上了关系,拿个保温杯,也会被笑话一番。因为已经为那些生小孩、买学区房、上补习班的事儿焦虑奔波了十多年,他们的经济负担也跟着重到不敢随便换工作甚至不敢随便休假。至于那些已经步入老年的人,他们又开始担心起自己的孩子不结婚、不生娃、不找异性伴侣该怎么办,被这一系列的担心困扰得一夜没睡好觉,第二天起来,还得通过广场舞找回自己年轻时的信心和风范。

我们是不是面临不少焦虑和压力?的确是的。想想那位跳楼轻生的42岁中兴员工。有人会哀叹说他已经到了一个很尴尬的人生阶段,被劝退后难以找到同等级别和福利待遇的工作,想要将就一下降薪找点儿事做,也比不上年轻人的拼劲儿和性价比。有人指责中兴不人道,随便裁员,连手中股票的回购也要被打折。但这一出悲剧归根结底,是缘于整个通讯行业的不景气。正是不景气让一家公司业绩下滑,此前安然度日的公司中层,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当头一击。但我们是不是真的被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那就得另说了。

扪心自问,有多少焦虑,是明明你都没什么印象,看了几篇文章却突然“感同身受”?或者未雨绸缪着,害怕哪一天自己成了下一个不幸福的人。又有多少你的不开心,平日并没有让你的内心起什么小波澜,只有朋友聚会互相“比惨”时你才会拿出来。

各个品牌和营销号也是厉害的。知道人们在恐慌面前会本能地乱了阵脚,便一个劲地制造恐慌,好兜售自己那些号称能够解决焦虑的产品和服务。一篇“第一批90后已经脱发了”不够,还要来“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离婚/看透了尘世纷扰”。

一边是普通人的杞人忧天,一边是商人们刻意在制造恐慌,不少完全可以避免的焦虑税也就这么来了。殊不知,在上一代、上上一代,人们的日子也各有各的苦,但他们没有保健品、养生汤、补习班和保险单,不也一样熬了过来?

焦虑税到底有没有用?心理上的安慰大抵是有的,至于实际作用有多少,那就很难说了。

比如在我们的杂志社里,有记者老师怕长期高强度工作和熬夜会让皱纹早早爬上脸,花重金买了(名字非常非常难念也很难拼对的)脸部按摩仪。按照说明书介绍,如果每天睡前使用,持续按摩3个月,使用者就有永驻18岁的可能。可惜只按摩了一周,这位记者老师就嫌太麻烦,觉得还不如直接多睡10分钟的觉来得划算,把按摩仪放在角落里积了灰。到底那玩意儿效果如何,也就成了一个永远也解不开的谜。

交焦虑税之前,你都有过怎样的心理

焦虑、焦虑、那是真焦虑

现实确实是换着花样来展现残酷的。老板总是拿KPI说事儿,一周能开7个内容空洞无味的会,还要责问你为何工作效率那么低;部门新来的小朋友能力不咋地,发朋友圈表忠心晒加班倒是一等一的拿手;想让孩子读个好学校,不只要有钱还得靠房子的坐标和人际关系;回头你还得担心自己在老家的爸妈,怕他们一不小心又被什么传销新玩法给骗了去。

攀比

有些时候,自认过得很差劲的想法,都是比出来的。同办公室的Rebecca打了水光针又拉了皮,看起来比你容光焕发不少;邻居老王的孩子又得了奥数一等奖,被3个好学校追着要,而你家熊孩子每天晚上都要玩一个多小时《王者荣耀》;一起毕业的小明进了一家独角兽公司,年终奖能拿12个月的薪水,而你上上个月的出差报销都还在财务那儿卡着……每每想起这些,你就想一定要用什么办法迎头赶上才行。然后那句“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就成了救命稻草。

越折腾的肯定越好

护肤有7个步骤,每个步骤都要拿手在脸上拍得噼里啪啦响;早上起来要吃8种养生食物,花生、桂圓、蜂蜜、醋一个都不能少。听说越是千锤百炼,效果就越好,如果一个东西一步就能操作到位,反而少了仪式感—这,就是一种玄学。

犒劳

连续加班一周了,别人一句鼓励慰问的话都没有,你心里苦苦的。肩膀很痛,脸也蜡黄,吃了一周外卖的肚子也在抗议,一定要买点儿什么来奖励一下自己才行,还要越贵越好,不然,加班不就白加了么?

“万一有用呢”

有些时候,你也会对商家的宣传表示质疑,觉得吹得太玄乎。但不买的话,总怕错过什么—“万一有用呢?”“那时候不就赚到了吗?”这种心理,往好听了说是“投资未来”,说直白点,就是隐性赌博哦。

钱真的太多了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升级的时代也到来。”要真的还在生存线上挣扎,谁还有心思想自己是不是越活越焦虑,需不需要买点儿什么来缓解焦虑 呢?

这些焦虑税,你付了没

生发液、防皱霜、美容仪

对于那些立马就要进入30岁的人来说,这一轮税的波及范围最大了。商家总是会讲,有多少年纪轻轻的人,因为压力大、工作忙,秃顶的秃顶、长斑的长斑,用了这个后,总能挽回点儿颜值上的尊严。但似乎脱发不脱发这种事,基因也在从中作祟,不然无法解释威廉王子的发量—人家可是王子了哎,用的都是皇室御用哎!至于皱纹,要么接受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要么,还是靠早点睡觉来“违抗天命”吧。

减肥药、减肥仪

试过的人都明白,少吃多运动才是最终的药方。而吃减肥药,或者让腰间的肥肉在机器里抖来抖去,那估计不只是焦虑税的问题,连智商税都得算上。

“罗辑思维”等帮人读书的栏目

听说这是因为现代人越来越忙,没时间好好看书,又怕自己在知识上落伍的产物。而幫人读书的产品也极为投其所好,对书本内容的归纳,已经细致到了明明白白告诉你,某个知识点可以用在某种场合的PPT中的地步。说白了,这类栏目创造并缓解的是大家的谈资焦虑症。

兴趣班

都怪那句“有趣是最高级的性感”的鸡汤,来不及在挣钱的同时搞精神建设的人,偶尔也会怕自己在朋友中显得无趣,怕在要去追一个姑娘或者小伙儿的时候因为没有多出来的一技之长而露怯。这时他们碰上了花艺班、钢琴班和油画班,觉得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朋友圈丰富起来就有了指望。友情提示,如果想要真的get一个技能,请报一个长期班并持之以恒地去上课,仅仅一节的速成班,成效不会太 大。

保健品

这类产品的出现,让人容易产生“我和我爸妈过去都是怎么活过来的”的质疑。毕竟它们的广告没有出现之前,你都觉得自己身体挺好的。而一旦看了几篇宣传文章,就觉得哪儿哪儿都是病痛了。这类焦虑税也有中西之分,年轻人的目光可能还停留在各种名字古怪的外国小药丸上。看看自己爸妈,他们的一日三餐,已经要沦陷在各种养生大讲堂里面了。

实体书

在和一些出版公司的交流中我们获悉,现在有种消费趋势是,人们会把书买回去放墙上,也不看,就当摆设。待到客人来家里时,他们就以书墙展示自己的精神世界。出版公司说,这是因为有一拨人在奋斗时期光忙着挣钱了,等衣食无忧了才反应过来要建设精神世界,形成物质条件之外的第二竞争力。但他们又无从下手,所以只能买点儿精装书来意思意思。另一种情况没那么功利。听说我们杂志社有记者老师,会在写大稿子前一口气买十本书,虽然来不及一一看完,但买了书,就像拥有了力量,焦虑也得到了缓解。

孩子们的辅导班和教辅资料

没有什么比这个时代真正的中年人更惨了。工作日的白天在公司里像牛一样辛勤工作不说,周末还要斥巨资带孩子去各种辅导班,晚上还得抠着头皮想奥数题(然后就脱发了)。听说现在不上各种补习班就是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社会风气如此,你也很难说清,这种恐慌的终极制造者是补习班呢,还是家长自己。

有机食品

这部分税源主要来自于女性公司人和年轻父母。总有品牌告诉他们,普通的产品农药多、化学成分多,造成的污染也多。但又有谁能保证,这些价格贵了好几倍的有机食品,是真真正正的有机,而且什么毛病也没有呢?

保险

这一税种的主要征收对象是孩子在外地工作、自己在家实在没有什么事情做的家长们。保险代理的说辞们正在与时俱进地更新着,比如“股市楼市有风险,闲钱不如买保险”“为孩子们的未来投资”等等。更有甚者,说服了家长以后女儿出嫁的嫁妆就是一张保单。考虑到这类保险的费用往往数额不小,这估计也是我们tips里面最重的一类税了。

回归自然的灵修

商家知道大城市里的公司人们想要什么,于是在乡村里盖起了木房、支起了土灶,想让他们回归与世无争的大自然生活。可惜了,无论是在高档民宿还是高档寺庙里,商家的服务还是像城里的五星级酒店一样无微不至,在这方面一点也没有回归乡村。当然,真要回归了,城里人恐怕也就不去体验自然了。至于那些去大自然里住了几天再回到现实生活中的人会发现,那些让他们焦虑的事,一件也没少。

猜你喜欢
补习班孩子
分娩补习班准爸不翘课
好不想上补习班啊
熊孩子爆笑来袭
韩补习班传授举报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