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升探究

2018-01-09 09:53魏万相
甘肃教育 2018年20期
关键词:提升数学教学

魏万相

【关键词】 数学教学;动手实践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20—0107—01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特别是小学生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在认知过程中很难从教师的讲授和结论中获取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进而获取知识和能力。

一、课堂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经过亲身探索和实践,更能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及时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探索、自己发现。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笔者课前让每位学生准备了几组形状大小不一的三角形纸片、剪刀等材料和工具。课堂上,让学生围绕“如何知道每个三角形用去多少硬纸片”这一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学生积极性很高,有的独立沉思,有的同桌商量,还有的四人小组内展开讨论,在交流中首先达成共识:要知道一个三角形用去多少硬纸片,就是求三角形的面积,可以想办法把三角形转化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等已经学过的图形。有了操作的方向,学生人人动手,画的画、剪的剪、拼的拼,每个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参加到数学活动中来。充分操作后,学生发现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都争相要求操作演示给大家看。这种学习过程是学生“再创造”的过程,他们不但发现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做”中解决了问题,而且对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转化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

二、重视学生动手操作交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人们借助语言把获得的感觉、知觉、表象加以概括,形成概念、判断,进行推理;通过语言表达来调节、整理自己的思维活动,使之逐步完善。从教学上看,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就是启动了他们的思维。学生的思维是发展的,也是存在个性差异的。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思维的起点、角度都会有所不同。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的操作和思维,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展示、交流机会,必须充分地让学生描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通过表达交流丰富自己的认识经验,从而获得知识,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与提高。

三、把握动手操作的时机,保证课堂动手实践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猜测—探索—归纳—应用”的全过程。但一定要把握好时机,才能保证动手实践的有效性。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这一课时,笔者以问题情境为载体,首先让学生进行猜测,以认知冲突为诱因,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当学生感觉100米太长了,不容易操作,教师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学生说出:用10米、20米、30米……试试。教师提出动手操作的要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過画一画、摆一摆等形式来合作探究。通过动手操作,学生逐步发现了隐含的规律,经历了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同时提高了动手实践的能力。

四、设计好实践操作程序,把握好问题的设计

实践操作过程是个动态的过程,实践操作顺序的先后,实践操作是否流畅,实践操作是否准确,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只有实践操作的程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实践操作准确到位,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另外,问题的设计在动手实践操作中能起到关键的作用,只有情境而无问题的活动是没有明确目的的活动。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探索的欲望和创造的热情,但它必须具体而富有启发性。

总之,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动手操作活动正是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实践习惯的养成,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提升数学教学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如何提升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质量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