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林业技术服务公共平台的构想
——以湖北宜昌为例

2018-01-16 10:10宋正江黄成名彭刚志
湖北林业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林农宜昌林业

宋正江 黄成名 彭刚志

(三峡植物园管理处 宜昌 443111)

1 引言

“十二五”时期,宜昌林业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绿色支撑和生态保障,形成了林业技术服务公共平台的基本框架。党的十九大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提出了更高要求,描绘了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宜昌“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现实状况,决定了乡村振兴的重点在山区,潜力在林区。建设宜昌林业技术服务公共平台,农村是主战场,林农是主力军,林业科研单位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搭建宜昌林业技术服务公共平台,更好为宜昌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服务,为宜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2 建设宜昌林业技术服务公共平台必要性

(1)实现宜昌林业“十三五”发展总体目标,需要建立复合型林业技术服务公共平台。按照《宜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规划要求,宜昌市要大力发展木本油料、种苗花卉、特色水果、中药材、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特色产业,大力推进互联网+林业发展模式,加强林业产业示范园区和产业聚集地、产业集群发展,提高林业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建设产值过百亿龙头企业2家,十亿企业10家,过亿企业50家。实现宜昌林业“十三五”发展目标,林业科技服务是提高林业生产力的重要保障,林业技术服务公共平台是重要载体。

(2)林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林业技术服务公共平台提供支撑。提高林地生产力、降低资源利用成本、推动花卉苗木、中药材、食用菌等新兴产业稳定发展,保护现有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宜昌市“生态立市”重大战略,需要科学技术作支撑。

(3)新型林业产业经营模式对林业技术服务公共平台的建立提出新要求。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政策进一步扩大覆盖了林业与其它行业,林地、林木资源的三权分离制度的实施,为新型林业产业的适度规模化经营和效益提升提供了条件,增加了投资者投资新型林业产业的机会。新型的产权、组织、种植等经营模式不断涌现,对林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及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3 宜昌林业技术服务公共平台建设现状

(1)科技支撑缺乏,服务体系不健全。处于基层的乡镇林业站面临着服务能力不足,经费保障差,工作和生活条件有待改善。科技支撑服务薄弱,缺少有经验的专家和技术人员,面临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人员稳定性差,科技成果转化慢等共性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缺乏农民企业期盼的、提高经济效益更好的服务内容。

(2)体制机制不顺,建设合力不能凝聚。时下倡导发展的林下经济包括种、养、加工、旅游、森林康养等领域,分别由农业、水产畜牧、工信、旅游等部门管理,参与实施的部门还有发改、科技、扶贫、民委等部门,目前由林业部门负责协调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域林业部门想管管不了、管不到。另外,现有的服务组织往往是按照隶属部门或机构自身的思路和利益开展工作,缺乏跨行业的沟通协调,科技支持、信息发布等存在盲区。

(3)行业内部协作少,服务管理不规范。市场要素缺乏,营销网络和服务体系不健全,区域性市场还没有完全建立,集散、服务功能较薄弱。同时,行业协会、市场中介和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化组织尚不成熟,技术、信贷、信息、流通等专项服务不到位,产前、产中、产后缺乏信息资源、科技服务和销售组织。现有林业企业没有形成合力,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成熟的区域性市场。

(4)服务模式单一,综合效益不明显。林业规模经营不理想。主要以单个家庭发展为主,如何转向以大户、专业合作社、企业发展为经营主体,走“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引导大户、专业合作社、企业采取股份合作、联合经营、流转经营、技术托管等方式,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在优化产品市场营销环节,要以公共服务平台为主,大力宣传林业,引导林业种植户向电商、网商发展,实现技术集成,管理集约,发展有规模。

4 宜昌林业技术服务公共平台建设规划

“十三五”期间,宜昌将实施国家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区、流域重点生态功能区、三峡生态经济合作区的建设实践区,宜昌市现代林业产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对林业科技服务公共平台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林业部门要充分发挥林业科技带动作用,探索新型林业产业经营模式,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转型。

按照《宜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要求,到2020年,宜昌市要在全省率先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成为美丽中国示范城市,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5.7%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6 800万m3;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4‰以下;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9‰以下;林地保有量达到138.04万hm2;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良种使用率达到75%;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林业生态效益价值达到1 300亿元。实现“十三五”目标,林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林业科技服务是提高林业生产力的重要保障。实现林业阶段性发展目标,需要建立符合林业科技市场竞争特性的公共服务和个体服务体系,为林企、林农提供公益性公共服务和个性化服务。随着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全面实施,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成为公共服务的主体力量。通过改革基层职称评价体系,将基层服务经历、贡献和业绩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考核指标,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兼职或服务锻炼,逐步培养成为林业技术服务公共平台的中坚力量。

5 宜昌林业技术服务公共平台建设措施

(1)编制推广网络,构建服务平台。狠抓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以提高林业科技服务“三农”能力、林业重点工程科技支撑能力、林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林业科技推广发展能力和林业科技人才兴林能力建设为突破,以创建林业科技示范基地为平台,以开展全市林业科技服务活动为载体,构建市、县、乡、村“四级”林业科技推广社会化服务体系,计划用2~3年时间,在全市实施“百千万”计划,逐步形成特色林业一百人专家团队,培养一千名乡镇技术骨干队伍,带动一万个林业产业种植大户,实现以点带面、多层推动、全面覆盖,打造有品牌、有队伍、有示范、有成效的科技推广网络,为全市林业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特别是针对合村以后管理范围大、基层林业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在全市村级组织筹建一支规模适当、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以村党支部、村委会为领导,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为核心,以村级林业工作信息员为骨干的基层林业技术工作队伍,实行“五定”,即定员、定岗、定责、定报酬、定考核的管理责任制,充分发挥其在林业政策宣传、产业发展引导等方面的作用,把技术服务延伸到林农,做到村有林业产业致富领头雁,组有林业产业致富实干家,户有林业产业致富明白人。

(2)拓展培训项目,丰富服务内容。通过强化林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积极打造“春之梦”“夏之孕”“秋之实”“冬之藏”林业科技服务四大品牌。开展林业科技下乡活动,送技术到田间、地头,给林农提供最直接的服务。春季围绕树体培育,促进营养生长,加强生长期管理;夏季围绕开花结实,促进生殖生长,加强结果期管理;秋季围绕提高果实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加强收获期管理;冬季围绕树体管理,促进树体还阳,加强休眠期管理。整合林业科技力量,开展以“组织一堂培训讲座、开展一次现场指导、编写一门实用技术、解决一项实际问题、提出一条合理建议”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活动。达到“送一批实用技术,培训一批技术人员、带动一批科技示范户,致富一方百姓”的目的。

(3)贴近基层林农,创新服务形式。创新服务形式,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现场授课服务、教材辅导服务、新媒体个性化服务和基地示范服务的“四维”服务体系。适时创建“宜昌林业科技推广”微信公众号及特色品种微信服务群,定期发布林农时事、栽培要点、良种推介、多媒体科普培训等科技服务知识,让广大林农及时掌握最新林业科技动态,实时准确解决林农技术问题,较好的发挥新媒体实时互动的优势,探索利用“微平台”助力林业科技推广服务的新模式。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宣传载体,把林业实用技术、科技信息传播到千家万户。争取让林农、果农“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难事不出县”,为林农、果农发展林业产业奔小康保驾护航。

(4)满足社会需求,取得服务实效。平台上移,寻求科技支撑。通过在线服务板块,根据公众需求,打造林业全生命周期服务统一平台,着力解决林企、林农最关心的问题和最迫切的需要,整合重点服务资源,开通便民服务渠道,提供专业应用系统、真正打造便民、亲民的“网上科技”,建成“不打烊”的网络科技服务平台。针对林农在生产实践中碰到的棘手技术难题,通过服务平台网络一批国家、省级林业权威专家、技术大腕,开展一对一“远程网络”把脉问诊,给予最权威的解答。服务下延,打通“最后一公里”。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创新服务理念和技术应用,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实现个性化服务。从公众需求角度梳理整合各类业务资源,设置特色栏目,制定在线办事目录体系,整合搜索引擎、社交媒体和主流论坛的互联网用户需求信息,不断拓展服务形式和服务渠道,让用户了解林业信息和享受林业服务变得更加简便。通过QQ群,搭建便捷的林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随时无偿为林农、果农和专业合作社提供林业栽培、病虫害防治、产品营销等多方面技术服务。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能辐射、留得住的“土专家”“田秀才”。

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新要求。林业技术服务公共平台的建设,就是要秉持底线思维的基层情怀,脚踏实地的为民情怀,共建共享的大同情怀,运用实用的信息技术,不断创新科研部门服务的供给形式和手段,提高为林业行业、为社会公众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猜你喜欢
林农宜昌林业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宜昌“清单之外无事项”等
河北省平原地区林农技术培训供需分析及发展对策*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林业科学》征稿简则
《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湖北宜昌卷
land produces
沙洋停征林业“两金”减轻林农负担
建始林改为林农打造“绿色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