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EX EF检测血管内皮功能操作的心得体会

2018-01-16 19:31秦俊娟张晗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8年7期
关键词:测量点操作者内径

秦俊娟 张晗

作者单位:100076 北京航天总医院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血管内皮细胞障碍受“现在生活习惯、压力、吸烟、运动不足、肥胖、遗传等”危险因子的影响,早期阶段发生功能性改变,此时通过适当的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可以改善内皮功能,后期由于血管内皮的持续损伤,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重,则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改变[1]。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从不同角度、不同阶段参与并影响着动脉粥样硬化这一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1],早期准确的对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进行检测,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可以预防并延缓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随着健康管理工作的开展, 慢病防治日益重要,我科于2015年12月引进了UNEX EF,用于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FMD(Flow Mediate Dilation)的测定,作为评价血管内皮功能的检查。我们通过总结使用UNEX EF过程的心得体会,提出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并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归纳整理,以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2月我院健康体检者的资料共1 000例,其中男530例,女470 例,年龄 23~60 岁。

1.2 仪器检测方法 仪器厂家:日本UNEX,型号:UNEX EF—38G,采用以下最新技术:①H型探头,是配置了长轴和短轴方向的超声探头,可以同时显示肱动脉的两个横断面和一个纵断面的超声图像;②探头微调系统,H型探头通过微型电动机可以对探头的方向进行微调整;③探头固定装置,通过专用机械臂,将探头牢牢固定;④采用射频(RF)信号识别测量点,通过高分辨率的射频信号来识别、定位血管内膜的测量点,并以A超模式显示出来;⑤血管位置自动追踪技术,驱血开放后,H型探头通过微电机进行调整,自动回到安静时测量的同一位置;⑥实时测量血管内径,UNEX EF可以自动测量记录每拍心跳的血管内径,实时反映血管内径的变化,并以趋势图的形式显示出来。

检查顺序为:第一步测量安静时血管内径,第二步驱血5min(设定压力为收缩压+50mmHg),第三步测量驱血结束后血管内径。FMD(%)=[最大血管直径(mm)-安静时血管直径(mm)]/安静时血管直径(mm)×100%,正常值为≥6%,<6%怀疑有血管内皮功能障碍[2]。

2 结果

1000例中FMD≥6% 749例,FMD<6% 238例,52例第一次检测中失败,进行了第二次检测,13例测量失败。

3 讨论

UNEX EF是采用肱动脉FMD超声检测法,用于血管内皮功能检测的专用仪器,以其无创、便捷、价廉的优势受到临床的普遍认可,其原理为:通过前臂加压增加切应力,刺激内膜释放NO,导致血管扩张,利用超声观测血管内径变化的百分率,间接评估内皮功能[3]的无创性检测,通过其采用的新技术,在操作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力求将人为因素降到最低,使其测量的FMD值更加的科学有效。

3.1 UNEX EF新技术 为了能更准确追踪测量血管内径的变化,检测到FMD的最佳峰值,采用了以下最新技术。

3.1.1 H型探头 H型探头是配置了长轴和短轴方向的超声探头,可以同时显示肱动脉的两个横断面和一个纵断面的超声图像,便于准确的定位血管位置。

3.1.2 探头微调系统 H型探头通过微型电动机可以对探头的方向进行微调整,将人工定位的误差降到最低,进而更好地掌握血管和传感器的位置关系,清晰显示内膜图像。

3.1.3 探头固定 装置通过专用机械臂,可以很方便的将探头牢牢固定,便于稳定地进行不同方位的血管内径的测量,增加了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3.1.4 采用射频(RF)信号识别测量点 通过高分辨率的射频信号来识别、定位血管内膜的测量点,并以A超模式显示出来,给操作者一个标准的参照物,使操作者定位血管时更加的清晰客观,大幅度提高了结果的准确性和重复性。减少了不同的操作者测量时,人为决定测量点而引起的主观误差。

3.1.5 血管位置自动追踪技术 自动记录安静时测量的两个横断面的位置,驱血开放后,通过微电机进行调整,回到安静时测量的同一位置,便于及时地检测到血管内径的变化,轻松实现快速追踪血管随时间的变化情况,避免了过去手工找点的不准确性。

3.1.6 实时测量血管内径 由于每个人的血管存在个体差异,驱血开放后,血管扩张到最大内径的时间也各不相同,所以如何正确的捕捉到最大内径非常关键。驱血开放后,探头自动回到安静时的测量点后,UNEX EF可以自动测量记录每拍心跳的血管内径,实时反映血管内径的变化,并以趋势图的形式显示出来,准确找到最大扩张内径。

3.2 对体检及操作者的要求 为了使测量的FMD值更加精确,将人为因素的误差降到最低,对体检者及操作者都有严格的要求。

3.2.1 体检者的准备 ①体检者需穿宽松衣服,袖子不能过紧,能轻松挽至腋窝处为宜,以免影响血流的通过;②体检者检测前需自然放松、保持情绪稳定、排空膀胱,最好空腹测量,4~6h内避免吸烟、运动、摄入咖啡因;③体检者应保持安静,手机调为静音;④检查者仰面躺在检查床上,尽量靠近仪器,调整至舒适体位,全身自然放松;⑤因整个检测过程需要15~20min,检测中被测量的上肢需固定,有5min的驱血过程,上肢会产生麻木感,告知其检查时不要移动身体的任何部位,因咳嗽、打喷嚏等动作会影响上肢的固定位置,如有以上症状者,需结束后再进行检测;⑥如果检测未成功,体检者需休息30min后再进行检测。

3.2.2 操作者准备 为体检者创造一个舒适的检测环境,避免嘈杂,调整架台的高度与检查床相同,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将被测手臂稳定的放在平台上,一般情况下为了便于操作,多选择右侧手臂。

安装驱血用袖带时送气管应面向末梢血管,袖带卷过肘部上缘过肘窝2~3cm,袖带松紧以能放进1指为宜,由于驱血时压力较大,为避免损伤皮肤,检查者需佩戴保护套。

将血压计的袖带安装在与被测定手臂相反的手臂上,并安装心电图夹(红色右手,绿/黄左手或左脚),在不能确认同期音的情况下,请尝试以下方法:①确认心电图夹及皮肤没有干燥后,重新安装;②改变安装部位(红色右手,绿/黄左脚)(红色左手,绿/黄左脚);③用酒精或水擦拭皮肤。

驱血前如果血压不能测出,另取血压计测出数值后,在此数值上手动加压50mmHg。驱血过程中,应时刻观察患者状态,如果出现非常情况,立即按下黄色“STOP”按钮终止检测。

测量结束后,及时擦拭掉探头上的耦合剂,不然会损伤超声探头,如果擦拭不及时,耦合剂已经干燥,请用软布沾水轻轻擦拭,不能使用酒精擦拭探头。

3.2.3 仪器操作心得体会 血管图像大致出来后轻压探头,如果血管变成椭圆形说明此血管为静脉,如果用力压血管,血管图像仍为圆形,说明此血管为动脉。如果血管不够清晰,可以选择3个不同的测量点,选择其中最清晰的一个测量点。同时出现两条动脉时,选择其中最清晰、最易测量的一根。

血管图像的深度推荐范围为10~15mm,如果血管的图形偏向于屏幕上边即在10mm以上,说明血管位置太浅,如果血管图形偏向于屏幕下边即15mm以下,说明血管位置太深,这两种情况都需要让测试者调整一下胳膊位置,直到血管图形在屏幕可视位置的中间为止即10~15mm。具体调整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①手臂粗、血管较深的情况下,血管图像会偏向下边,这时移动体检者的手腕将掌心向上,操作者面向血管由上向下拉动探头(机器这边为上,操作者这边为下);②手臂细、血管较浅的情况下,血管图像会偏向上边,这时移动体检者的手腕将掌心向下,面向血管由下向上推动探头。

定位血管时,“H”型探头下的横断面找到平衡和调整好距离是关键,具体调节方法:血管图像向哪个方向倾斜,探头即向哪个方向倾斜,这样两个横切面就会调整到一个水平线上。保持探头现有姿势做顺时针旋转,可以使两个横断面图像距离变远。保持探头现有姿势做逆时针旋转,可以使两个横断面图像距离拉近。最终调整到两个横切面图像均在第二个格附近距离为宜。

上臂肌肉含量多、脂肪含量少的人更容易寻找血管,相反上臂肌肉含量少、脂肪含量多的人寻找血管时干扰因素将大大增加。相对于女性,男性血管更容易定位,年轻者内膜不好找,年龄越大者内膜越清晰。

遇到难度较大的血管时,长时间看电脑屏幕,会造成眼部疲劳,从而影响判断,这时需要休息片刻,体检者稍作休息,活动一下手臂,再重新开始测量。

使用UNEX EF过程中测量失败常见的原因:①测量中体检者移动了头部或身体的其它部位,导致测量点移位。②测量中体检者打喷嚏、咳嗽导致测量点移位。③测量过程中心电监测的同期音消失,监测血管内径的趋势图中断。④体检者手臂过粗,血管过深,或体检者手臂过细,血管过于表浅,探头深度无法定位在10~15mm的范围,导致测量失败。⑤体检者手臂脂肪含量多,干扰因素过多,误差大,无法准确定位血管内膜。⑥驱血结束后,探头通过微电机调整无法回到安静时的测量位置。

经研究证实,除年龄外,几乎所有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都可影响血管内皮功能[4],如熬夜、氧化压力、吸烟、运动不足、肥胖、遗传等因素。当体检者检测出FMD<6%时,通过分析以上与之有关因素,改善饮食及生活习惯可以改善内皮功能,对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测量点操作者内径
钢筋混凝土排水管
产前MRI量化评估孕20~36周正常胎儿心室内径价值
飞机部件数字化调姿定位测量点的优选与构造算法
超声检测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的操作者内及操作者间可重复性研究
浅析汽车制造业人机工程标准
接触式轴承内径检测机检测探头的结构设计
浅析冲压件测量点的规划
热电偶应用与相关问题研究
基于CAD模型的三坐标测量机测量点分布规划
操作者框架在车辆传动系旋转耐久试验中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