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需要明确几个问题

2018-01-16 18:01宋英俊
重庆行政 2017年6期
关键词:生产力矛盾发展

宋英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判断,关系全局、影响深远,对党和国家的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刻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特点、正确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需要明确几个问题。

一、社会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关系

马克思最早论述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即将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1]这一论断表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马克思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他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时,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由此推断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但同时应该看到只要资本主义还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时,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他肯定了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尽管社会对抗不复存在。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为指导,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基础上强调“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2]。

社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是某一具体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反映,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主要矛盾。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主要矛盾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必须要对基本国情、特别是对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始终,是不变的;社会主要矛盾是某一具体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在某一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呈现,是变化的。进入新时代,我国的基本矛盾没变,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长足发展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我国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是质的飞跃,而是过去主要矛盾的升级和表现形式的变化。对社会主要矛盾及时准确地判断需要保持高度的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历史表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超前和滞后都会影响甚至阻碍社会的发展,概言之,就是既要把握主要矛盾的“变”又要注意基本矛盾的“不变”的关系。一是把握主要矛盾和解决主要矛盾的路径的“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主要矛盾就是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二是把握“新时代”仍然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我国的国情和国际地位的“不变”。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演变历程

社会主要矛盾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在而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变化而变化,这种发展和变化既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劳永逸,它需要经历一定时期的积累。

1956年9月,党的八大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判断明确了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满足人民的经济文化需要。1979年3月,邓小平在中央召开的理论务虚会上明确强调,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在《關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将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述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主要矛盾的解决,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从党的十三大到党的十八大报告一直沿用。2017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要判断契合了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要求和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条件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矛盾双方在特定的阶段所呈现的阶段性特征。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条件主要是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人民的需要发生新的变化及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一)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生产能力极大增强,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基本摆脱了原来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状况。从1978年到2016年,我国平均增长速度达9.6%,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达74.4万亿元,差不多增加了30倍,占全球的14%,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稳居世界第二。我国是第一大工业国,工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主要工农业产品生产能力位居世界第一位,工业基础雄厚,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同时,我国还是第一大外汇储备国,2016年,外汇储备达3.01万亿美元。此外,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对外贸易、对外投资稳居世界前列。正是基于对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总体提高,我们党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科学判断。endprint

(二)人民的需要发生新的变化

需要是人的本质属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多层次、多元化和多样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2016年,我国人均GDP达53817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包括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种更高要求的需要催生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党面临的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

(三)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在解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基础上,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清醒”看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在区域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体现在农村与城市、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同一区域的不同地方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在经济方面,经济下行压力大,2012年经济增长速度7.8%,2013年增长速度7.7%,2014年增长速度7.3%,2015年增长速度6.9%,2016年增长速度6.7%,过去5年宏观经济尽管作出了重大调整,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不能以简单的GDP论英雄,但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在民生方面,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在生态建设方面,大气、水土污染的防治还很艰巨,绿色发展的推进任重道远,生态系统保护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监管体制还不够完善,人民群众对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由此可见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体现在方方面面,涵盖各个层次,涉及各个环节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这种主要制约因素正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表现。

四、新时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战略安排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处在不断运动和发展中,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在于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矛盾的变化和发展。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强调,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矛盾是通过问题表现出来的,因此解决主要矛盾就要抓住关键问题,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正是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新的社会主要矛盾蕴含着我国社会新的根本问题,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而明确和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对于确定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和战略安排,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此党的十九大在战略安排上作出了“新三步走”:第一步,从现在到2020年,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实施“七大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步,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步,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五、新时代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党的十九大报告3万余字,“人民”一词出现高达203次,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鲜明的人民立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优越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正确把握主要矛盾的发展方向和解决路径。这就要求我们党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牢记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八个明确”中明确了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强调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同时在“十四个坚持”中进一步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并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报告无论是在核心思想的指导层面还是在基本方略的行动层面都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奋斗目标。具体而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要做到一个不能掉队、一个不能落下;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让人民生活更为宽裕,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期,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带领人民在新的征程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32.

[2]毛泽东文集: 第七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9: 214.

作 者:本刊副主编

责任编辑:胡 越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产力矛盾发展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