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 记忆
——邯郸古城的失落与守望

2018-01-17 06:49转自邯郸影像
河北城市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文化名城邯郸古城

转自《邯郸影像》

挽救和保护只是刚刚开始,将来会如何?

除了煤炭和铁,河北南部的邯郸还埋藏了很多老祖宗留给后人的好东西。有战国古城遗址、数不清的文物,还有神话传说、历史典故、古法陶瓷工艺,以及充满智慧和玄机的民居传统等等。

而近半个世纪以来,支撑起这座城市发展的,似乎主要是铁和煤炭等能迅速“变现”的资源。

作为3000年未改名称的赵国故都,这个1994年被冠之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头衔的古城,如今正面临着守护这一头衔的严峻考验。

2013年1月,住建部、国家文物局通报了包括邯郸在内的八座城市,要求“限期整改”。如果整改不过关,可能被列入“濒危名单”,有被摘掉历史文化名城帽子的风险。

来到邯郸的检查组,提出九个问题并建议整改。问题包括:没有真正认识邯郸名城的价值特色;古城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受到一定损坏;上报的五个历史文化街区没有真正符合标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状况亟待改善;部分文保单位保护不佳、修缮不当,周边环境需要治理;公布的历史建筑应核实确定;部分历史文化遗产的展示、利用不足;大社历史文化名镇生活环境亟待改善;保护规划编制滞后,保护体系不完善。

经过一年半的“亡羊补牢”之后,2014年4月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复查组到邯郸验收整改成效。

与其他几个被验收的城市一样,工作并不是到此画上句号,挽救和保护才刚刚开始,将来会如何?

故都的宝藏在哪里

刻意去邯郸凭吊怀古后你会发现,说起来如雷贯耳的地方,看到之后让人失望。比如“邯郸学步”的学步桥,普普通通;蔺相如的“回车巷”,就立了块破烂的牌子,两边还开了一些五金家电化工原料之类的商铺,广府古城,原本很有亮点,如果保护得好,可与平遥古城媲美。遗憾的是,城内的传统建筑已被居民改建很多,丧失了完整性……

在邯郸市的大街小巷里穿行,如果不是专业人士,大概很难从千城一面的钢筋水泥中发现曾经繁华的故都痕迹。

邯郸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价值,在于战国故都的历史。赵氏入晋,四卿议政,开中国民主政治前端;从城市布局角度讲,以赵王城为开端的中轴线空间布局传统影响深远;这个地标,也是奴隶制与封建制的历史转折点。

但是,战国时期的老街,还能有吗?现在留下来的,最早也是明清的。民国七年,邯郸发大水,连明清建筑都被淹得差不多了,更不要说战国的。战国时期的老街道,都已经埋在地下六至九米深的地方。学步桥也好,回车巷也好,都是后人借物寄情,“传说”出来的景点,虽然也有传承历史和展示文化的价值,但本身并不是文物。

民间自发的抢救与保护

邯郸是全国唯一在政府机关序列设置名城办的城市,足见对文化名城问题的重视。

但“保护不力”确实存在,也得到了政府的正视。比如说赵王城遗址的“龙台”上,因为“风水”好,常年聚集了很多善男信女,搭建各式土庙,有拜观音的、拜财神的……这些违法建筑都在限期内拆除,但仍有一些人会固执地呆在上面,即便没水没电。

所以,如何提高公众的认识和整合社会的保护力量,也成为一个长期的课题。名城保护是系统工程,绝不是一两个部门的事,应该是全社会共同意识到并且合力来完成的事。

邯郸有很多比较紧迫的抢救和保护任务,都是由民间力量自发完成的。

邯郸辖区内有众多古城,各自有不同特点。位于邯郸市东北约20公里的广府古城,距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广府不仅是太极拳之乡,也是冀南最大的一片湿地中心的“水上之城”。古城周长4.5公里,墙高10米,厚8米,城内面积1.5平方公里,分布30多条街道。

虽然政府对古城内的建筑限高,不允许建高层,但大量的旧民居、古建筑已经陆续被当地居民拆掉重建,变成不土不洋的小楼房。

三年前,当地方政府准备将古城中武家大院的那块地卖掉时,来自石家庄的商人陈绍春着急了,他主动找到地方官员做工作,提出自己出钱修缮和管理,并和政府签了经营协议。

此后,陈绍春一边筹钱,一边按照大院的原样修复。同时用自己收藏的大量文物作为内饰,将古屋旧宅做场景性的还原。大件有红木浮雕的大床、衣柜、镶玉的屏风,小件有女人的小脚鞋、清代的布匹。俨然一座民俗风情博物院。

这个大院的主人曾是高官,三条轴线的三进院落气势恢弘,自成一体。虽然表面上已残旧破败,但一旦修缮复原,大气顿显,一砖一瓦一步一景都很考究,其价值不亚于著名的乔家大院。然而,东轴线的部分建筑已经被毁,如果这块地再卖出去,像对面的老民居一样被拆光,这宝贵的遗产就彻底没了。

一座古城,如果只剩下城墙,里面再无古建筑,那绝对是名存实亡。所以无论如何要抢救和保护下来。陈绍春说。

类似情况也出现在邯郸市峰峰矿区。作为磁州窑的发祥地,这里的古街老巷民居有独特的“笼盔墙”,处处有形似馒头的古窑。因为新的制陶工艺不再需要用古窑,所以“馒头窑”和古窑场在近几十年内消失大半,有的被拆掉,有些自己塌掉。据悉,上个世纪70年代,这里还有100多座古窑,现在只剩下40多座。

磁州窑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郭光华自退休以来,花了大约10年,自己筹资修补和保护剩下的多座古窑和窑场。他在古窑场建遗址工作室,并引进陶艺团队,让保护下来的文物还能继续“活”下去。

除了郭光华之外,不少当地人也自发出钱出力,在政府没有足够资金投入的情况下,维护着这一文化遗产。

正在流失的遗产

在邯郸市涉县北部的太行山深处,与山西省接壤处,藏着一个俗称“刘家寨”现叫“偏城村”的地方。

这里曾是偏城镇的行政中心,破旧的明清大宅院难掩几百年前的风光。将军和进士的府第门前有考究的拴马桩,飞檐斗拱,雕梁画栋,还有院落里点点滴滴的布局规则,折射着当年的精细讲究。

对研究古建筑的学者而言,这里处处是宝。不过,它吸引来的不仅是研究人员,时不时还有小偷半夜里带着千斤顶来偷柱基石——随便扛走一块,在古董市场上都能卖上好价钱。

然而,住在这样的“好地方”,对于寨子里的民众而言并不是什么神奇梦幻的事。相反,四面八方都是危房,交通不便,对居家过日子来说,吸引力不大。

村里一位独居老人说,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搬出去住了,就剩几个老年人,凑合着住在这儿。如果有钱,那些不能住人的老房子,也许早就拆掉建新的了。

北面的寨门是明崇祯年代的建筑,在一堆废砖旧瓦的陪伴下,孤零零地守在村口。墙体已明显开裂。

从2003年开始申报‘历史文化名村’,2009年获得通过。按照规定,国家财政给每个历史文化名城都有260万元财政补贴,但是到现在为止,这笔钱还没见到。村里有很多处古建筑裂缝越来越大,亟待保护和维修,可是资金比较困难。

修复古建筑,比把房子拆了建新的还要贵,古砖现在卖1.5元一块。让农民自己做这个事不太现实。现在国家对历史文化名村都有财政支持,但不是通过中央财政直接下拨,而是要通过地方报计划,有的就从上交税收中扣出来,如果地方财政比较困难,这个钱可能就没下文了。

理论上,对于古镇古村落的保护,应该是国家补贴一点,撬动社会资金投入一点,有产权的个人再出一点。关键是这个钱后期怎么跟上,怎么用,都是需要讨论清楚并完善管理的。

老祖宗留下来的遗产究竟应该怎样保护,大到立法原则——比如说古城究竟是不是“不可移动”的文物,能被改变到什么程度;小到一个古城古镇古村落究竟应该怎样修缮和重建。

对于这些,学界、业界内争论不息,很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也在探索中踌躇迷茫。

而散落在各个城市村镇中的历史文化瑰宝恐怕无法等待,在持续不断的争论中,它们正在默默消逝。▲

猜你喜欢
文化名城邯郸古城
基于城市发展机制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
邯郸在哪里?
良渚古城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翘街古城
蔚县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千年古城 重放异彩
聚力打造“三城三都” 建设世界文化名城
安居古城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发展与演变研究
邯郸-电镀厂主非法排污获刑